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第六章教学(上)[学习指导]•1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3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4掌握贯彻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5把握教学方法的分类与运用。•6明确教学模式的结构与特征。•7了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探讨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实践问题,不仅对提高学校教学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第一节教学的概述•一、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二)教学是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各种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科学文化水平、政治思想修养和身心素质,从而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学的概述•二、教学的任务•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三)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上教学的任务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但又相互区别,不能相互包含和替代,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同时实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研究者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至今存在不同的看法,形成诸如“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说”“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说”“五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说”“六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课程、教法、教学环境)说”“七要素(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说”等观点,其中以“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较具代表性。•因此,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构成要素是“骨架”,影响要素是“血肉”,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不同,它们之间形成最佳的组合,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1特殊认识说•2多本质说•3特殊交往说•综合上述学说理论,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学生对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的基本认识,体现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即学生不是直接去发现人类未知的东西,而是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掌握间接经验。•2引导性•学生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个体认识,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地完成;尤其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教学认识的主体,他们的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主要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3交往性•教学活动是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如果离开了师生间在特定情境下、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学生的认识活动就没有特殊意义。•4教育性•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总之,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3交往性•教学活动是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如果离开了师生间在特定情境下、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学生的认识活动就没有特殊意义。•4教育性•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总之,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二)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根据认识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它本身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三、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二)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相互作用的规律•1教学具有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客观必然性•2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相互促进•3实现学习知识和提高思想的统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作用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心理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1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依赖于智力因素的活动•2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的活动•3智力因素的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活动的统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1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能力,教师必须注意:•1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上花工夫。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愉悦感,享受感。•2要提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充满成人关爱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找到值得认同的榜样角色,并在一种相互支持和关爱的氛围中体验良师益友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3要鼓励学生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作为动机的激发者,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动机的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第二节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二)感知教材•(三)理解知识•(四)巩固知识•(五)运用知识•(六)检查学习效果•上述教学的基本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特征,但各个教学环节又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各个环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衔接的。上述环节是各门课程的教学一般经历的共同环节,又可以叫做“基本式”。但是,由于教学情况复杂多变,教学环节会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和因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式”,具体表现为有的环节可以省略,或者是调换环节之间的顺序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环节的表现形式,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要不断探索和建构更多的“变式”环节,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是成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任何一个教学原则的提出都要遵循和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并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保持一致,从而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二)教学原则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学原则的具体来源,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学校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学校教学原则的最主要来源。•第二,对中国古代教学经验的批判继承,是我国教学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第三,从外来的教学经验中得以借鉴,也是我国教学原则的重要来源。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三)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系统的科学知识。•(2)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3)科学性和思想性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4)教师的言行要成为学生的楷模。•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学以致用。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三)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规定的课程和教材,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联系实际。教学中联系实际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科学实验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等。因此,联系实际要从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性质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防止和克服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3)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比较常用的方法有:①讲述举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性材料,帮助其理解抽象理论;②列举事例说明理论;③引用一定的数据导出规律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实验、实习以及参观、访问等形式联系实际,对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三)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教育史上一个古老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利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感知教材,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把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的本质。•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各门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这个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学活动顺序和科学知识体系,以及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顺序之间的诸多矛盾关系。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三)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存贮在记忆中,当需要运用时,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巩固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遗忘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牢固而具体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7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最早由孔子首创,并由朱熹论证概括而来。对于孔子的教学方法,宋代教育家程颐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而分别施教。因此,今天来看,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在教学中的反映。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促使全体
本文标题:第六章教学(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8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