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激励学习目的与要求领会激励的重要意义,熟悉激励的过程;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激励的技巧与方法。培养激励员工的能力。故事案例分析:猎狗的故事一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狗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二目标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骨头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自已没得吃。二目标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三动力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三动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的就越利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四长期的骨头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四长期的骨头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课堂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评论1、激励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在对职工的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中50%--60%的差距系激励工作所致。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教师评论2、激励的复杂性与艺术性激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激励员工没有简单的方法,也没有一个措施能够确保激励有效,真正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实现依赖于基础性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也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创新。第六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从理论到实践:激励技巧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二、激励过程三、激励的作用一、激励的含义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简单地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活动。二、激励过程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激励的过程模式激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连锁过程首先,需要并不是单纯的,除了饥饿等生理需要外,需要还受环境的影响。即使是生理需要,其中也有许多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有所反应。其次,不仅需要会导致一定的行为,而且需要也可能成为行动的结果。一个需要满足了,可能会引起满足更多需要的愿望。再则,人的需要或动机不仅复杂,有时还互相矛盾。人们可能受到各种经济上需要的激励,尽管这些愿望可能相当复杂,有时还相互冲突。总结: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关注各种激励人的因素并创造性地运用它们。主管人员不能期望去支配他人的全部活动,个人都有与单位无关的动机和愿望,但是,不管什么组织,要卓有成效,则必须在每个职工身上激发起足够的需要,并设法满足他们。三、激励的作用(一)对人的激励是管理的关键有的管理学家说“管理就是用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管理上最重要的就是“用人”,当然最难的也就是“用人”。(二)提高组织成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个人的利益和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时,成员的自觉性及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一致时,通过思想工作,解决认识问题,使成员自觉让个人目标服从于组织目标。通过激励实现。三、激励的作用(三)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和兴趣激励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还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影响人的动机的重要原因,通过激励,使人们形成对自身职业的偏爱。个人的技术和能力一般也在浓厚的职业兴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业绩=f(能力,激励水平,工作条件)即工作成绩取决于能力大小、激励水平和工作条件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能力提高并不是短时间就可办到。因此提高工作成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激励水平。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什么因素能够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即着重于研究激励的起点和基础,研究如何从需要入手,通过满足需要来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来的,是一种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激励理论。(一)需要的层次第一层次,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Needs)。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房、医药等。这些是人们最基本的也是推动力最强大的需要。第二层次,安全的需要(SafetyNeeds)。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如人们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喜欢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环境,要求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保障,等等。第三层次,社交的需要(SocialNeeds)。又称爱与归属需要,包括对人际交往,对某群体或家庭的依赖,同事的友谊和异性的爱情等方面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影响人的精神上的健康。(一)需要的层次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s)。这里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人们一般有自尊心、自信心、知识、成就、名誉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并要求得到别人的承认、尊重等。这一层次的需要一旦得以满足,必然信心倍增。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s)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的是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和理想的抱负的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总结: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一般是按照这个阶梯从低级向高级来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层次的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发挥作用,而是说在一定的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发挥主要的作用。(图8-3)马斯洛认为:一个社会的多数人的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外,还与该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普及程度有关;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相互依赖、重叠)(二)需要层次与管理对策需要层次激励因素管理对策生理需要工资和奖金各种福利工作环境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工作时间;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住房与福利设施等安全需要职业保障意外事故的防止雇佣保证;退休养老金制度;意外保险制度;安全生产措施;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社交需要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的接纳组织的认同建立和谐的工作团队;建立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团体活动计划;教育培训制度尊重需要名誉和地位权利与责任人事考核制度;职务职称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责任制度;授权自我实现需要能发挥个人特长的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破格晋升制度;目标管理;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三)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1、马斯洛将人类的各种需要划分为五类,并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这基本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过程。2、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可能会有不同的起主要作用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目前对职工起主要作用的需要,以便有效地激励他们。3、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方面的需要能起到更持久的激励作用。(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马斯洛认为已满足的需要一般不再起大的促进作用,但满足的意义不够明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先后次序不尽相同。往往取决于职业、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经历、社会背景等等。二、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1959年由美国的赫兹伯格提出的,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条件或外部因素有关,而激励因素则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或内在因素有关;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从激励因素着手。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起保持积极性&维持现状的因素。(外在奖励)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预防职工的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情绪就会消除,但不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如每人都发200元奖金。激励因素:能促使人在工作中产生满意感的因素。(内在奖励)加强对激励因素的刺激,可以切实增强员工的努力积极性。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工资、福利待遇•同事关系•工作条件•公司政策与管理者•监督•地位•Pleasure愉悦感•Expect期望•Satisfaction成就感•Obligation责任感•Rewards回报传统模型与双因素模型的区别传统模型:满意不满意双因素模型:满意没有满意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不满意没有不满意≠满意≠不满意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观念是不确切的。双因素理论的贡献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利益和合适的工作环境等,更要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对职工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尽量使职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职工的成长、发展和提升提供机会。双因素理论的不足赫茨伯格所调查的对象代表性不够。不同阶层的人,对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阶层,一个人认为是激励因素的东西,另一个人会认为是保健因素。满意与不满意都不是绝对的。赫茨伯格未能提供衡量满意与不满意程度的标准。满意与生产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即激励过程的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基本描述:激励力=期望值×效价•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的。•激励力指一个人受激励的程度。•效价指个人主观做出的对某一预期成果或目标的吸引力(效用)的估价。•期望值指个人经主观认知估计出的通过努力达到预期成果或目标的概率。例:“你如果能完成今年的任务,我就提升你。”效价:指一个人对某一行动结果的评价。努力——完成任务;成果——提升。例:“你如果能完成今年的任务,我就提升你。”期望值:完成可能性:90%提升的可能性:30%E=90%*30%=27%人们对期望值的认知,包括二个环节的主观判断因素:1、个人对努力→工作绩效的可能性判断;2、个人对工作绩效→其预期报酬的可能性判断。(精神、物质)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如何提高激励力?1、提高期望值设计具体可行的目标;选择有能力达到目标的员工;或注意培训员工以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创造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条件。2、提高媒介值明确指出取得绩效后的报酬;及时兑现报酬。3、提高效价(吸引力)弄清员工的需要;对不同的人
本文标题:第六章激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8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