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八章病因探索《预防医学》第一节病因的概念疾病的神灵学说朴素的唯物主义病因观单病因学说-Koch病因学说流行病学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络模型一、病因定义的发展一、病因定义的发展Koch病因学说Koch病因学说认为能够引起疾病的病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在相同疾病的患者体内均存在相同的病原体,其他患者或健康人体内不存在该病原体;②该病原体不仅能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而且能培养出纯品;③用此纯品接种易感动物时,必能使该病重复出现;④从病人或感染动物体内,能再次分离到该病原体。流行病学三角模型宿主病因环境该模型适合解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原因;不适用于解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一、病因定义的发展流行病学三角模型表达了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因、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若三者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如果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且强度超过三者维持平衡的最高限度时将失去平衡,继而引起疾病。一、病因定义的发展轮状模型轮状模型强调了环境和宿主的关系。宿主位于内轴,外围轮子表示环境。环境包括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理化环境,宿主包括遗传内核。轮状模型中各组成部分大小随不同疾病而异。理化环境社会环境生物环境遗传内核宿主一、病因定义的发展病因网络模型因素A因素B因素C因素D因素E因素G因素F疾病H因素I因素J疾病L因素K一、病因定义的发展病因网络模型将多个病因的相互关系表述得更清晰、具体,病因网络模型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认识病因。一张病因网可由多个病因链相互交错连接而成,而每一条病因链又由多个病因以不同的连接方式链接而成。一、病因定义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流行病学家Lilienfeld认为:“那些能使人群发病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如果其中某个或某些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二、流行病学病因定义三、因果联系方式•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一)单因单果•传统的单病因学说认为一种因素只能引起一种疾病或结果,而且该疾病或结局只能由该因素引起。•在病因研究中这种因果联系几乎是不存在的,既使应用于传染病也不能成立,如暴露于病原体机体不一定会发病,因为传染病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关。(二)单因多果•即单一因素可引起多种疾病或结果。•这些疾病通常不是由单一病因所致。如高血压可引起冠心病和脑卒中等,但冠心病和脑卒中并非仅仅由高血压引起。(三)多因单果•即多种因素引起一种疾病或结果,这些因素可以独立引起一种疾病或结果,也可相连在一起或协同引起一种疾病或结果。•如肥胖、高能饮食等可以引起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等可以引起冠心病。(四)多因多果•即多种因素引起多种疾病或结果。•这种模型结合了单因多果和多因单果的特点,较真实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目前研究倾向于多因多果模式,但多种病因之间作用通常是十分复杂的,可能是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第二节病因研究方法一、建立病因假说逻辑推理方法(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比法、排除法。二、检验病因假说三、证实病因假说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步骤(一)求同法•在不同情况下的病人之间寻找共同具有的因素,这个共同的因素可能是危险因素。•例如在一次食物中毒的暴发调查中,发现病人都有短期内吃某食物的经历,则该食物很可能是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因素。一、建立病因假说•如果两组人群中某疾病的发生存在差异,同时两组人群中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也存在差异,则这个因素很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例如肺癌发生率高的人群和发生率低的人群中吸烟率存在差异,由此认为吸烟可能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二)求异法•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某因素强度或频率发生变化,该疾病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则该因素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如有学者调查发现饮水中氟含量越低的地区,人群恒齿的龋患率越高,相反,饮水中氟含量越高的地区,人群恒齿的龋患率越低。因此认为饮水含氟量低可能是患龋齿的一个危险因素。(三)共变法•如果所研究疾病的分布规律与另外一种已清楚病因的疾病分布相似,则两种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因。•如在非洲Burkit淋巴瘤的地区分布与黄热病相似,因而设想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四)类比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当所获得的病因线索较多时,可利用排除法,缩小研究范围,以提高研究效率。•常应用于疾病的暴发调查中。(五)排除法第三节病因推断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一)虚假联系•在研究中由于存在多种偏倚,使得疾病与某因素之间表现出虚假的统计学关联,但其本质上不存在因果关联。(二)间接联系•如果事件A与事件B有关联,同时事件A又与事件C有关联,结果导致事件B和事件C存在统计学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因果关联,而是一种间接联系。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二、因果联系的判定标准(一)联系的时间顺序•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因在前,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必要条件。(二)联系的强度•联系强度越大,则该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为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越大。(三)剂量-反应关系•在可疑因素为定量或等级资料时,如果人群发生某病的危险性随着暴露剂量和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称该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四)联系的可重复性•即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所得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二、因果联系的判定标准(五)联系的合理性•即可疑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可以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加以解释,至少不应当违背。(六)实验证据•实验证据一般来源于动物实验和人群试验性研究。二、因果联系的判定标准(七)分布的一致性•即疾病与可疑因素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状况相一致。(八)联系的特异性•指特定因素导致特定疾病,该疾病必然由该因素引起。联系的特异性多见于传染病,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系的特异性并不明显。二、因果联系的判定标准
本文标题:第十八章病因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0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