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甫登高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课堂安排:1、简介作者2、本诗的创作背景3、文词疏通4、杜诗的艺术特征5、拓展第一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1、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社会衰败,政治混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灾难,给唐诗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元结《箧中集》已经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迈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2、杜甫的生平①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②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③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④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详见教材280页)。3、杜甫的思想“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4、杜甫的诗歌创作(1)杜诗的诗史性质。安史之乱带来了大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大转变。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这场战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2)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感情,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叙事还是抒情。记叙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歌的地方。(3)杜诗的主要内容: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第二杜甫的律诗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1)首先在于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用律诗写时事如他的《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2)以律诗写组诗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多用组诗的形式。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精品。(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诗为杜甫五言古诗的代表作,比《北征》尤为精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时为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玄宗携扬贵妃往骊山华清池避寒,十一月安禄山起兵造反。杜甫经过骊山时,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露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从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抒写自己的政治饱负以及不得志的感慨。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写路经骊山的感想。最后为第三段,写自己家庭的不幸及引发的感慨。通篇从述怀叙起,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其自比稷契的壮志,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之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从内容看,本诗是作者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从艺术看,是作者诗风彻底转变的标志。《唐宋诗醇》云:“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摅郁结,写胸臆,苍苍莽莽,一气流转。其大段中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曲折也。”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石壕吏》此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洛阳返华州途中作。石壕吏深夜捉人,老妇被迫应役。吏之苛暴,民之哭楚,一一道出,可称实录。全诗事繁语简,直陈实事,不着一字评语,而诗人心意全出。兵车行《兵车行》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场面。“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江南逢李龟年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江畔独步寻花第三杜诗的艺术风格(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风格沉郁顿挫。(2)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二首》《绝句漫兴》九首等。(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第四杜诗的地位与影响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简介: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钠哐月墒��2、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草堂总面积为300亩,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著名的杜甫纪念馆:1、杜甫故里纪念馆,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尽管他在故乡的时间不长,但是一生中始终怀念着家乡,给我们留下了怀乡的著名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清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张汉重修并立“诗圣故里碑”一通,乾隆、同治及民国年间又多次立碑。3、长沙杜甫纪念馆(杜甫江阁)。在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位于正中间的杜甫纪念馆,高约20米,为四层建筑,采用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杜甫江阁总平面布局按南北带状规划,形成一排纪念性建筑群。南北连廊为诗碑廊,柱两侧立石碑刻杜甫诗歌。杜甫江阁北向布置六角形碑亭,南向靠湘江大道人行通道路边建方亭与诗碑廊相连。杜甫江阁入口北向广场中将立杜甫与唐代名人李龟年塑像。方亭北向立石景,上刻“诗圣”或“诗魂”二字。(一)写作背景《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寓在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夔州,在长江之滨,是周朝时夔子国的国都。它在鱼腹浦和西陵峡中间,位于危岩雄立的瞿塘峡附近,与白帝城相接连。这里地势险要,前临惊涛骇浪,背
本文标题:第十讲《登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