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四单元第5课两部史学名著教案中国地图七年级下册
第5课两部史学名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特点;搜集《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中的重要片断以及精彩语言,培养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技能。2、过程方法与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司马迁、司马光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以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分组展开故事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知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杰出的思想家,他用心血和才智编撰了传世不朽的历史名著----《史记》,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中时间最长、体例最完备的一部通史,中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司马迁与司马光并称中国史学界的“两司马”。了解司马迁的一身正气及从个人不幸的遭遇中巍然耸立起来的道德人格。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执着的精神与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是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激发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不畏权势、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品格是史学家必备的素质。教学重点:《史记》和《资治通鉴》作者与体例特点。难点:《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两司马”来导入新课。《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两部史学名著,两部史书的作者司马迁、司马光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认识这两位伟大史学家及他们的杰出贡献。2、讲解一、司马迁和《史记》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屏幕展示司马迁家乡韩城司马迁祠大殿的柱子上的一副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副对联,真实准确地概括了司马迁伟大而曲折的一生。指导学生看书中司马迁画像和《史记》书影插图。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在历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客观条件:①少年苦读,博览群书,打下良好的文化功底;②父亲的教育与影响,继承父职做史官;③面对人生的巨大不幸,勇于承受挫折。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书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宫刑。受宫刑一事给司马迁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耻辱,但也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他的眼光更加敏锐、更有洞察力,他的立场感情也更贴近劳动人民了。《史记》全书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也是《史记》获得很高成就的重要因素。教科书中引用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句话,是司马迁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撰写《史记》的动机时说的话,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理解、记忆,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生动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史记》这部书中因为“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后人称之为纪传体。这种体例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这种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合一的体例是司马迁最先开创的,体现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特点,从《汉书》到《清史稿》无一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体例。《史记》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史记》是一部通史,教师要从《史记》记述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它以宏大的规模涵盖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历史的各个方面。《史记》第一次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法律、思想、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内容都包含在历史学科的研究范围之内,因而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关于《史记》的价值,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思考《史记》的历史及文学价值。建议教师对《史记》的价值补充以下材料:①《史记》的史学价值。《史记》记事简要精当、真实可信,评价人物客观公正,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史记》记述的范围很广。不仅写汉族,也写少数民族;不仅以大量篇幅叙述帝王将相的活动,也用相当的篇幅写了刺客、游侠、医生、商人等社会中下层人物的事迹。对暴君酷吏,司马迁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史记》不仅揭露夏桀、商纣、周厉王和秦始皇的残暴行径,还特为酷吏立传,斥责他们残害人民的罪行。《史记》还敢于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刘向、扬雄称颂司马迁说:“善于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妄,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传》)司马迁如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这是难能可贵的。②《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栩栩如生,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如〈陈涉世家〉写陈胜少时:“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你)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陈涉不甘为人佣耕,立志谋反,追求富贵的心态。《史记》还给我们留下了精言妙语。教师可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显示:看一看,下面的语言哪些是你熟悉的?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怒发冲冠。四面楚歌。一败涂地。人心难测。乐极生悲。卧薪尝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指导学生思考、体会。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可联系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活跃一下气氛。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闷热难堪,洒下的汗珠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他就在这个冬暖夏凉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埋头编书。他对史料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资治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编年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纪传体有哪些不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比较一下。用多媒体显示《史记》、《资治通鉴》两篇不同风格的著作,再显示表格,各项内容逐次出现,师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填充表格。代表作品作者体例特点缺点《史记》司马迁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西汉)便于记载人物活动。《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北宋)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完善记述和前后联系《资治通鉴》“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于《春秋》;承于《左传》,而记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全书共294卷,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学价值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教师再简单总结: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主张“直书”,真实地记录历史,《资治通鉴》被称为“信史”。《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喜爱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余遍,直至某些章节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司马光在撰写此书过程中,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史学才能,而且显示了他超人的文学才华。如书中一些战争的描写,生动具体,场面宏大,而且条理清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指导学生看书中“《资治通鉴》草稿”,指出:他献身事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第5课两部史学名著教案中国地图七年级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