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袁书琪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阶段特点评析与对策建议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阶段特点评析与对策建议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袁书琪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6一、新时期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见下表新时期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阶段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10年代中期阶段课程恢复课程收缩课程扩展课程创新属性文科跨文理科学制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时(分)“小三门”中最少“副科”中最少与生物、化学相当与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课程相当年级配置与课程结构一年级必修三年级必修一年级必修一年级必修二、三年级选修必修三门选修七门考核高考科目会考科目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科目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科目国家标准教学大纲(试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试用)教科书统编教科书一套国本教科书多套使用实验无津、赣、晋粤、鲁、琼、宁内容结构自然地理(必修)人文地理(必修)中国地理(选修)自然地理(必修)人文地理(必修)自然地理(必修)人文地理(必修、选修)应用地理自然地理(必修、选修)人文地理(必修、选修)应用地理(必修)技术地理(选修)(一)高中恢复地理课程阶段1、主线直逼国际先进水平2、课程内容严格遵循地理学科逻辑3、课程目标尚未全面体现地理教育价值4、课程设置尚未合理处理与初中地理的关系(二)高中地理课程萎缩阶段1、课程内容的建设停滞不前2、课程考核的形式主义倾向(三)高中地理课程扩展阶段1、课程地位得到恢复与提高2、课程内容空前扩展3、课程目标全面拓展4、课程设置过程研究化(四)高中地理课程创新阶段1、课程制度的更新尝试2、课程内容的拓展尝试3、课程目标的改革尝试二、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建设(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建设机理学科导向社会导向学生导向高中地理课程(二)、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判断&.教师评价&.院士启示&.学生评价&.基本思路突出综合性、加强理论性、体现应用性、考虑地域性、适应全球性(三)、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趋势&.地理1地理环境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理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文化人地协调发展&.地理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选修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宇宙环境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演化地表形态变化选修2海洋地理海洋与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权益选修3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与区域发展选修4城乡规划城乡发展与分布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选修6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与防治环境管理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3S综合应用(四)、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与评估(见下表)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整体性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与发展地理观测、实验、调查、分析评价定量测验具体评价过程与方法(关键)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地理问题的发现、合作解决地理学习成果的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观摩过程集体考查互动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兴趣、动机、科学态度、审美情趣关心地理国情、爱国爱乡情感全球问题与合作可持续发展观念、责任感评价定性描述平时考核模糊考查(五)、高中地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调整策略三、高中地理课程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深化对课程标准的研究1、建立专门研究体制2、建立课程知识管理体系(二)促进教材的创新1、建立教材年审制度2、规定教材特色要求(三)明确课程内涵定位1、课程内容涵盖学科主要领域2、课程编排保证学科逻辑有序(四)建设课程资源库1、建设国家地理课程资源库2、建设地方地理课程资源库高中地理课程培训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袁书琪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6.6项目来源及编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支持项目(1115435A)项目名称:网络电讯科学技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西岸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持人:袁书琪闻盛项目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人民出版社等有关领导项目成员:福建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福建西岸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各部门、各省教学研究部门、中国教育学会各省分会及个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人员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学科课程是根本学校分科课程设置通识培训必须通过学科课程才有意义(二)课程教材是载体教材是学生所有最主要乃至唯一的学习载体课程标准必须落实到教材才有意义(三)以课程内容为主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必须通过课程内容才能体现教学过程和方法必须服从课程内容(六)以课程教案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必须通过教案体现教案是课程培训的初级结果(四)以课程知识管理为目标知识管理即管理课程内容和方法学会管理知识是学校阶段课程教学的目标(五)以网络技术改进课程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现代课程技术是网络、电讯、电视(听)技术的综合集成课程技术是人类技术的历史积累二、基于网讯技术的知识管理体系(一)学校课程知识管理体系“西岸课程教学法”知识管理网络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法改革新课程、新教材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知识获取程序能力训练程序情感培育程序《西岸课程》知识管理系统《西岸课程》教学过程控制系统审视梳理整合构建综合信息库《西岸课程》的概念分散——非管理化系统化动态化操作系统《西岸课程》知识管理网络教学法知识管理属性网络互动属性教师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学生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师生互动网讯系统情景测验网讯系统科技模拟网络系统社区参与网讯系统师资培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自评校本研究教育扶贫终身学习学会展示学会创新学会互评服务社会高效性自主性互动性创新性反馈性实用性特色创建网讯支持平台功效创新优势特色在知识管理方面,针对知识管理中信息检索、评估、组织、分析、表达、协同等方面,基于“西岸课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的、覆盖全国四大移动运营商的开放式无线通讯网络平台和INTERNET互联网络平台,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的数据仓库、借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使教师能在基于课件库、素材库、教案库、试题库、理论成果库等面向主题的数据集市和知识集市中,借助信息搜索技术,跨越地理、组织和技术上的障碍,随时获取、更新信息及知识,并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完整的、智能化的教师知识管理网络体系。(二)知识管理的网络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协同浏览和网络视频以及手写智能识别等技术,建立虚拟的网络教研平台,进行跨校、跨区、大规模全面参与的教学研讨。同时,学生和家长能通过以协同浏览、网络视频技术、移动通讯等相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白板和语音会议、多视频会议、即时消息传递等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传播形式,实现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的多主体的、协作互动式的学习和交流,并通过教学情景随机测评系统,结合智能比对,学会自评和互评。三、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管理(一)地理课程知识管理Ⅰ—3地球的运动一、课程目标标准活动建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二、知识管理目标:(一)知识管理范围:知识管理的范围范围界定的理由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运动,只要掌握与其地理意义相关的知识。地理意义主要是指对后续学习和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二)知识管理要求:知识管理对象知识管理的要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综合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的地理意义。(三)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体系知识管理说明知识重点在地理意义,知识难点在运动规律,尤其是合运动,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之间的。自转的周期是地球作为行星的特征之一,周期适中,使地表气温的昼夜差距适中,有利于生命存在,这点可归于前学知识。自转参照点不同而造成的周期不同不应作为地理意义的重点。地球上的时间计算不但与自转周期有关,也与基本稳定的自转方向有关,自转轴指向基本不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是重要的自转地理意义,应属于要掌握的知识,其机制不必要求。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周期方向方向周期地转偏向力时差昼夜温差适中季节热量带知识管理的体系知识管理说明自转动画:地球→地轴和北极星→阳光→两极→赤道→昼夜半球时差动画:地球→北半球地表→地点和子午线→两地点→理想时区和日期变更线→真实时区和日期变更线公转动画:黄赤交角为O→黄赤交角为23026’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23026’且公转→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季节的形成不是公转一种运动的后果,而是自转与公转方向交叉的合运动的后果,这是知识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必须突破和掌握。季节成因知识掌握了,热量带知识也就连带理解了,时空知识统一管理反而更容易巩固知识,应当由四季知识延伸到正常知识。地球运动知识属于动态管理,必须从动画呈现入手,否则难以理解。自转首先要出现地轴和北极星和太阳光线,在绕轴旋转时依次出现两极、赤道。昼夜半球。时间的计算,应在转动着的地表取点,出现子午线,演示同一地点时间变化,再演示不同地点时间比较,再划分地表时区,最终出现真实时区,所用画面从地球侧面转为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太阳日与恒星日光演示只自转不公转,再演示自转同时公转,地球也用北极中心投影图。季节变化,依次演示黄赤交角为零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23026’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零且公转。依次出现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地球在画面上为侧现。学生从听描述到自己描述,或听提问作描述和作答。(四)知识管理过程:1、学生知识管理的动机: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和管理知识的积极性。运用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顺着一定的思路逐步理解或发现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假设一些地球运动的状态,将复杂的地球运动加以分解,再逐步合成,让学生依托动画分解开展分析思维,再依托动画开展综合思维,从中掌握学习知识的过程和管理知识的脉络,并从中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有意识的延伸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提出对于后续学习的重要性,点到为止,留待后续学习再展开,使学生意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价值。有些地理意义贴近学生生活,而学生平时未必意识到,可举实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2、学生知识管理的评估:读各种投影的地球图,判断和计算时间和日期。读经纬网图,结合辨别方向,判断和计算时间和日期。结合区域地理,推导季节现象。综合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造成的地理现象。拓展计算太阳高度角、太阳日和恒星日等问题。1、从简单到复杂,用动画展现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知识学习过程和知识管理脉络,用动画展现地球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知识学习过程和知识管理脉络。2、用动画创设地球运动的一些理想状态,再逐步叠加,形成复杂的运动状态。3、用网络提供学生自己制作动画分析和综合的平台。4、建立网络信息库,为师生提供难度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过程,角度不同的练习题和试题。5、在网络上构建师生之间答疑问难所需要的画图、用图、改图的平台。6、收集表现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情景视频。(五)网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三、各套教材知识管理的评析(一)人教版知识管理评析1、示意图绘制精美,应在动画演示的基础上加以运用2、过分重视地球运动方向、恒星日与太阳日、角速度与线速度、远日点与近日点、天体视运动等,并作为活动。3、缺乏地球运动规律概括、地理意义推导、时区形成推导等的知识学习过程和知识管理脉络的指导和活动。4、缺失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的证明阅读材料难以看懂。5、缺失实际时区和日界线地图。6、缺失热量带知识。7、学案的知识网络地理意义不完整,季节由黄道面单独导出,而不是由黄赤交角导出,属科学性错误。8、学案学法指导重点难点过多,考点过于单一,学习自评内容不完整。(二)中图版知识管理评析1、一开始就探索地表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不妥。2、太阳日与恒星日、太阳年与回归年放在阅读栏中。3、时区图采用北极为
本文标题:袁书琪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阶段特点评析与对策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2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