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基本概念大溜:江河中心速度大的水流。正溜:主流。雍水:由于受河岸两侧地形的限制或人为影响,所导致的河道中水流断面收缩。当水通过时所产生水位高于常水位的现象,这种水位上升称为雍水。民埝:滨河之堤,谓之民埝,系民所修,官所守,为现时东水最要之堤也。民埝距水,远近不等,有即在水滨者,有离水至三四里者,当时修造,任意为之,并无定理,甚至其弯曲有令人不可解者。其高低厚薄,亦各处互异,有高于现时水面九尺者,有高至一丈五尺者,高逾沙滩五尺至八尺不等,高逾堤外之地亦九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其堤顶有宽二丈四尺者,有宽三丈六尺者,新筑之埝则较厚。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其收坡亦斜直不同,良可异也。一、黄河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之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千米。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分为河源段、峡谷段与平原段。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从卡日曲开始流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而在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形成宽谷。这一段共有峡谷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出青铜峡后,河道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繞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几乎河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从河口镇至孟津围中游,流程1122千米,由北向南穿行在山西、陕西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势落差却达611米,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龙门以下至潼关,在长130千米的河段内,主要接纳了汾河、泾河、渭河、洛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很不稳定。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峡谷段三门峡。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黄河年输沙量的89%.这也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其径流量占黄河总径流量的40%.所以,黄河中游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地段。孟津以下为下游,长870米。此河段在华北平原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尼山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侧平地4-5米,是为“地上河”。除在孟津至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河,在山东纳入大汶河之外,再无其他支流汇入。据文献记载,20世纪50年代前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改道有二、三十次,特大的有6次,史称黄河“六大徙”.二、黄河下游水道变迁1、公元前4世纪以前黄河进入历史时期,直至战国时代开始在下游两岸修筑堤防的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其基本流向大致都流经河北平原(包括豫北、冀南、冀中、鲁西北),在渤海西岸入海。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满溢泛滥,每隔一个时期,免不了要改道。因而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平原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宽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据文献记载,当时流经河北平原的《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汉书·地理志》中的三道。前两道大河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天津市区附近入渤海。而《汉志》中大河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冀东南,东北至黄烨县境入渤海。这三条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迭为主次,或同时存在,而以流经《汉志》中大河为常见。黄河这种迁徙不定的局面,直至战国中期,即前4世纪中叶,下游两岸修筑了堤防,河道才开始固定。2、前4世纪至公元初年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之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志》中的大河。这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是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但是,自战国以来在黄河两岸筑堤之后,来自中游的泥沙堆积加速,至西汉前期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开始出现频繁决溢的记载。决溢的地点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古淇水口至浚县东北古黎阳县的70余里河段内,河堤修得很高。因为河水流经今浚、滑二县移动的一段,是下游河道的窄段,东岸有滑县的天台山、白马山,西安有浚县大伾(音坯)诸山,在两岸山地的夹持夏,上游来水至此形成雍水,加速了以上河道的淤积,形成了地上河。决堤的原因,还有在堤内修筑民埝有关。河道出古黎阳之后,地势渐趋平缓,流速减弱,成为宽槽河段。大溜得以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滩地紧系垦殖,并修筑民埝以自卫。因所修民埝距离河床远近不同、高低厚度不同,就迫使河床宽窄不等、河身多弯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自西汉文帝时,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改道。至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水在今濮阳瓠子口决溢,洪水东南泄入巨野泽,由泗水经淮水入海,这时历史记载上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泛滥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的广大地区。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决口,当时执政的王莽因河水东决可使他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河水离开古道,东部平原受灾达60年之久。造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3、公元11—1127年直至公元69-70年,东汉政府才动员了数十万人工,在王景的领导下对下游河道进行治理后,才固定处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河道是为东汉大河。王景治河根据公元11年黄河决口后几十年来冲成的河道的趋势,制定了随地地势的高低,通过疏浚雍塞,开凿高阜,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和水门等措施。这条新道自河南濮阳之西的长寿津由西汉大河别出,大体流经今冀鲁交界地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自此以后的8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安流),虽间有决溢,但未酿出大灾,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究其原因,是因为东汉时候开始,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原来的栽培植物,水土流失相对减弱,下游河道泥沙也相应减少了。其次是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的两岸存在在不少分支,沿途还有许多湖泊,均起着分洪、排沙和调节流量的作用,减轻了干流的负担。再次是经王景整治过的河道,流路顺治,有利于河道的冲刷,延缓了泥沙的堆积。东汉以来的黄河经过近千年的堆积,河口的泥沙越来越多,终于在公元944年,黄河在今河南浚县之南的滑县决口,淹没了曹县、单县、濮阳等地区,洪水又聚集在梁山周围,将原来的巨野泽扩大为梁山泊。1034年,黄河又在澶州横陇埽(今濮阳东)决口,形成一条横陇河。从今濮阳东北经聊城、临清一带,在今山东滨县、惠民以北入渤海。1048年,黄河又在澶州商胡埽决口,北流经进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下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大清河),在今天津市区入海,是为宋代黄河的北派。是为黄河第三次重大的改道。1060年,河水又在魏县第六埽决出一条分流,东北经今马颊(音甲)河入渤海,是为宋代黄河的东派。总之,自1048年以后,至北宋灭亡,黄河时而北流,时而东流,时而两股并流,时而决入梁山泊。河道在河北平原呈游荡性活动。4、公元1128—16世纪中叶1128年冬,宋王朝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李固渡人为决河,使黄河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流入淮河。从此,黄河东流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县、滑县一带的古道,不再进入华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内以东南入淮为常。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的改道。浚、滑两县之间由于是黄河的窄段,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东决口后的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控制之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这个时期,河道变迁呈现以下趋势:河道干流摆动趋向东南,决口地点渐往上(西)移动;大河除干流之外,还有几股岔流同时存在。究其原因,河道初入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都是平地漫流而成,河床宽浅,变易不定,虽有堤防,多为沙土所筑,易受洪水冲溃,汛期往往决成数股并流。二是,金朝开始南侵时,宋朝曾一度以黄河与金人为界,河道不断南摆,金人占领区遇大,对金朝越有利,所以也不致力于河道的固定,只采取那里决口分流,及在那里筑堤的消极防御,遂使多股分流的局面长期保存下来。到1286年,黄河又在河南原武或阳武境内分成三股,夺颍河入淮河,到达了扇形平原的最西南极限。这是黄河第五次重大的改道。这与河道沿岸条件变化有关。黄河下游河道北岸出山以后,南岸还有今郑州市西北邙山控制。邙山古称广武山,是嵩山从伊洛河口沿黄河南岸行东延伸的部分,原作西南——东北向。自北宋中叶以来,黄河主溜渐渐冲刷南岸,逼近山根,渐渐使原来的东北向变成东南向,遂使黄河有可能在郑州一带决向东南,夺颍入淮。由于黄河不稳定,以致黄河下游多次决溢。1351年,在贾鲁主持下开展了治河工程。这条河道大体上经今封丘县南、开封北,又经东明、兰考县,越经今鲁豫交界处,又过商丘北、虞城南,夏邑、砀山之间,东经萧县北,于徐州入泗水,循泗水入淮。明初,黄河干流又改走颍河入淮。明永乐年间定都北京,并修复了元末淤塞的会通河。以后治河的目的是为了保运河,即不使黄河北决冲毁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安山镇北至临清)。所以,明中叶以后形成较固定的汴水、涡水、颍三道,以汴道为主(约当今废黄河)为干流。15世纪末,又在河南武陟县至江苏沛县修筑了一条绵亘180公里的太行堤后,黄河北决相对减少,多由南岸分疏濉、涡、颍等河入淮。5、16世纪中叶至1854(清咸丰四年)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基本结束,后经万历年间潘季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在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单股河道的固定,对于修防和漕运来说是有利的,但由于水沙不能旁泄,泥沙在河床越积越多,河床很快淤为“悬河”。因此,一次新的改道也是不可避免的了。6、1855年黄河大改道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今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各县,又向东南流于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分成三股,皆东北流至张秋镇,汇合后穿山东运河经小盐河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至此,黄河结束了长达700多年的由淮入海的历史。这是黄河第六次重大改道。由于清军忙于应付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所以直到1876年才将河堤修成,是为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三、黄河下游水道变迁认识1、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至12世纪20年代,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渤海。12世纪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东南流入黄淮平原入黄海,前后约700年。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逐渐南摆,到13世纪末已经达到豫西山地东缘,至此黄河在华北平原扫了一篇。16世纪末,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19世纪末,又折而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渤海。2、从历史上黄河数十条改道来看,由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和由徐州会泗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流经的时间较长。前者大致行水800年,后者约500年,两者均为1855年前黄河下游各泛道的主干。这时因为黄河下游冲击平原由山东丘陵分割为两部分,是黄河具有或东北入渤海,或东南入黄海的两种可能性。黄河按照水流就下的规律,必然寻求着坡面最陡河距海最近的流路,而这两条泛道正具备这两种条件,因为成为各条泛道的主干。3、历史上黄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措施不力。4、历史时期黄河不断地决口、泛滥和改道,地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5、黄河下游水道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水文条件方面,洪水和泥沙是黄河下游变迁的主要原因。河流地貌方面,托克托以上的上游河段落差3846米,中游落差890米,下游落差95米,由高原到平原,泥沙易沉积在华北大平原上。下游地貌条件,太行山前冲积扇的发育,华北平原西北与东南地面的高低不同。广武山的侵蚀与切割,宋、元前后对黄河流向的影响。人类活动因素:1、人为不合理的开发,采伐不节制,破坏了黄河中游的森林与植被。2、战争的破坏。宋建炎二年(1128)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限金兵。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决花园口大堤阻日军进犯,均造成了惨重的灾
本文标题: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2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