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深入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13
—1—深入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青白江区发展水利事业的探索实践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青白江区紧紧围绕市委总体战略和目标定位,全力打造“生态优美、创业宜居、品质生活、运动健康、平安和谐”的成都北部成德绵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始终坚持将加快水利可持续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工农业生产、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夯实生态本底的重要切入点,有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筑强大支撑。紧紧围绕“可持续”“五管齐下”固根本本着民生优先、生态为本、人水和谐的基本原则,大力开展饮水安全工程、“百湖”工程、防汛应急系统建设等工作,全区水利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本底和根基更加巩固。坚持民生优先——全力保证饮水安全,生活用水难题基本解决。始终坚持惠民水利,将城乡居民安全用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山区部分属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对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始终高度重视、亲抓亲督,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斥巨资全力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饮水上山工程、户表工程、管网对接工程等。2005—2—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4711万元,完成中央、省、市级专项资金农村饮水工程10个,解决了农村11.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日输水能力6万吨的城市饮用水安全工程,实现了青白江城市供水管网与彭州市供水管网的对接。在原有管网基础上构建的城厢至清泉、祥福至姚渡、大弯至弥牟“两纵一横”供水主管网正在加快推进中,建成后将为清泉、人和、福洪、姚渡、弥牟等乡镇提供更加可靠的水源支撑。目前,全区城镇自来水覆盖率实现100%,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47.89%,城乡一体的用水管网体系初具雏形。坚持保障先行——全力确保生产用水,要素配套能力大为提升。始终以提高山区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工业园区用水管网配套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微水治旱、农村用水保障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发水利等工程。近五年来,共新建和修缮干、支渠94.4公里,整治斗、农、毛渠共504.1公里,改造提灌站23个,新建蓄水池3388口,整治山平塘500余口,新(改)建石河堰103处,总蓄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有力地提高了全区储水抗旱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随着整体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工业用水量急剧上升,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及时地调整了工业供水管网布局,设计远景日供水能力超过20万吨。目前,工业区日供水能力达13万吨,全区工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坚持旅游为媒——全力发展水景观光,示范带动效应尤为明—3—显。按照“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高标准打造远景规划达15000亩、总投资15亿元、汇集“林、溪、湖”三大特色景观的大型生态休闲度假区——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依托这一区域标志性旅游景区,成功举(承)办了两届樱花旅游文化节、2011中国·成都乡村旅游节、2010金秋菊花节等。仅2010、2011年两届樱花节期间就共计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亿元。投资100亿元的成都润泰毗河国际田园生态商务休闲带项目前期拆迁工程、道路管网工程部分完工,总投资1亿元水域面积达3000亩的龙王湖项目、客家花水湾等重大项目正在迅速推进之中,投资20亿元、横跨毗河两岸的成都七星国际现代田园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即将动工,一大批水利景观项目迅速生根开花,为青白江在“十二五”时期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生态引领——全力实施“百湖”工程,基础水源支撑全面强化。注重扩张水利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充分发挥青白江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高效协调相关部门,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龙泉山脉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造“梯级人工湖”——依山形走势合理布局湖、库,打破村组界限,利用现有沟渠,将湖、库串连起来,整体联片打造梯级人工湖,有效带动了人工湖建设由“零散型”向“串珠式”发展,形成了以人工湖、提灌站为主体,以丘陵—4—地带为核心区域,由水保林带、沿湖廊道对接乡村公路、农业用地等共同构筑成为一套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区域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14座人工湖建设,水域面积达1127亩,蓄水量达240万立方米,为推进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及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支撑。坚持未雨绸缪——全力提高防汛能力,应急防控系统日趋完善。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升防洪能力,防患于未然。加强河道清淤治理,维修改造危桥涵闸,在11个镇(街道)设置了雨情预测系统,在清白江、毗河、西江河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对城市防汛设施及时进行地毯式排查,城市下水管道等薄弱部位得到及时疏浚和改进,泄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防汛应急预案建设和防汛抢险演练为抓手,突出加强防汛应急体系建设,果断处置了2010年“8.13”特大暴雨抢险,期间累计发动群众1万余人次,挖掘或清理疏通田间排涝沟700余条,出动机动车1000余台、排涝机械1600余台次,疏散安置危房户50余户,把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并协助周边区(市)县完成多次抗洪抢险任务,防汛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区人民群众汛期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后盾。牢牢把握新机遇蓄势再发开新篇中央一号文件在连续八年关注“三农”问题之后,今年专题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省、市两级分别在第一时间制定了水利改革发展文件,明确了新时期—5—水利事业发展的目标,出台了更多的扶持政策,我区水利建设必将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重大历史机遇千载难逢。站在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高度,青白江将以坚持全域灌溉为理念,抢抓“十二五”水利发展战略机遇,加速水利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转变。——着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一是切实坚持惠民水利。以“同网、同质、同价”为基本原则,在农村地区按城镇自来水价格标准收取水费,全力推进由区财政补贴用水差价的惠农用水政策,使农村地区同样能够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二是务实推动规划完善。及早实现与省、市相关规划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优化全区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把规划分解到村、组和具体工程。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各集中居住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辐射解决周边散居农户,避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复建设。三是扎实开展防污治污。严格执行水环境保护法规,采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办法,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对各村(社区)对口进行技术指导,合理选择水源、工程模式、供水规模和水质净化措施,优化具体工程设计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农村污水管网建设,重点解决污染水等特殊饮水水质处理问题,全力保障农村地区饮水安全。——着力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一是加快实施微水工程。针对龙泉山脉地势较高,不能利用平原地区供水的实际,继续加大力度修建投资小、见效快的蓄水池、山平塘和石河堰等微型水利工程,依靠塘、堰、池等雨水集蓄工程充分储备水量,着力解决山区用水短缺问题。二是加强建设骨干水利设施。加强同龙泉山生—6—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市级相关部门的衔接,千方百计尽快解决龙泉山脉水源工程建设投入资金大而后续资金跟进乏力的问题,加快“百湖”工程后期规划的完善和第二批10座人工湖的建设进度,着力做优、做美水文章,彰显山水底蕴,带动当地生态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尽早形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亮点工程。三是加深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发展和推广效益较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设施,采用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集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将有限的水资源集中利用到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领域来,大幅提升土地总体效益。——着力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一是严控饮用水安全系统运行。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胆探索改革现有以兼职人员为主的管理体制,在鼓励用水户积极参与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的基础上,将全区自来水管线维护工程整体外包给第三方,由专门的技术服务公司对全区自来水管网的维护工作负责,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率和质量,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受益长。二是严抓管护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储水工程管理维护责任,确保水利设施建有所管。人工湖建成后按属地管理原则交由乡镇管理;农户自用或联户使用的蓄水池工程竣工验收后,所有权和使用权交归农户,由农户或承包户管理;联户或集体修建的山平塘、石河堰,所有权归集体或受益户共同所有,由集体或受益户共同讨论确定工程的管理人员。三是严守用水效率—7—控制和限制纳污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加快完善全区工业、服务业、农业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严格限制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建设节水示范工程。坚持不懈治理境内清白江、毗河等河流的水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着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力争公共财政倾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适度加大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权重,将现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标准由500元/人提高到1000—1200元/人,年均投入力度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力争在2015年之前彻底解决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力引社会资金参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合理开发水资源,拍卖水面养殖经营权,出售农村河道清淤土方,实行以水生财、以土换资。增强定向水利相关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带动水利建设。及时兑现财政奖励制度,积极调动农民自筹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力促金融资本支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引导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积极发挥融禾公司等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的桥梁作用,重点打造一批水利示范项目,带动全区水利产业化项目向纵深发展。
本文标题:深入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