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西医外科学复习参考资料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一)概述1、颅腔包括脑、脑脊液和血液,颅腔内容物对颅壁硬脑膜所产生的压力)称颅内压,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kpa(70-200mmH2O),儿童0.5-1.0kpa(50-100mmH2O)。腰穿测此压力,颅内压监测。2、正常人颅内压波动范围很小,成人颅腔容积固定不变,约1400~1500ml3、颅内压增高原因:1)先天性畸形使颅腔容积缩小:狭颅症、颅底陷入症、广泛颅骨凹陷性骨折;2)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脑体积增加(脑水肿)、脑血流增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脊液增多(脑积水);3)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4、影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1)年龄:婴幼儿--小儿颅缝未闭,颅内压升高,颅缝裂开,病情进展缓慢;老年人:脑萎缩、颅内空间增大,上述两种情况,病程延长。(2)病变扩张速度:在狗硬膜外腔置一小球囊,造成颅内占位,每小时注入1ml盐水,观察颅内压变化。颅内体积/压力关系曲线(3)病变的部位(4)伴发脑水肿程度炎症(脓肿、结核)、恶性肿瘤颅高压出现较早,病情进展迅速。(5)全身状况颅内压增高的后果:1)对脑血流量(CBF)的影响:脑血流量降低,脑缺血甚至脑死亡。2)脑疝脑组织发生移位。3)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4)胃肠功能紊乱:某些病例发生呕吐、出血、溃疡、穿孔等,与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5)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泡沫样血痰。这是因为下丘脑、延髓受压导致肾上腺能神经活性增强所致。6)库欣反应:当颅内压增高接近动脉舒张压时,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增大,继之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最终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而致死亡。(二)颅内压增高1.颅内压增高的类型根据发病机理分为:(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特点:各分腔之间无压力差,无脑组织明显移位;见于弥漫性脑膜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2)局灶性颅内压增高特点:病变在局部,产生的压力向远处传递,造成各分腔之间产生压力差,导致脑干等中线结构移位。根据病变发展速度分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急、发展快。见于:颅内血肿、脑出血等;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快。见于:颅内恶性肿瘤、炎症等;慢性颅内压增高:发展缓慢,可长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程中可时好时坏。见于:良性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1)颅脑损伤: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2)颅内肿瘤;3)颅内感染;4)脑血管疾病。5)脑寄生虫病;6)颅脑先天性疾病:狭颅症、颅底凹陷症、先天性脑积水。7)良性颅内压增高。8)脑缺氧:各种原因引起呼吸道梗阻,可继发脑水肿。2.临床表现:1)头痛(部位:两颞、额部、眶部;特点:早晚重,当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加重。)2)呕吐:为喷射样呕吐,与进食无关。3)视乳头水肿:表现:视乳头充血,边缘不清,中央凹消失,视盘隆起,静脉努张。(原因:颅压高-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压力高,视神经鞘内淋巴及眼静脉回流受阻)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如复视,黑朦,头晕,意识模糊,情感淡漠,大小便障碍。脉搏徐缓,血压升高。5)其他症状和体征:头颅增大,儿童颅缝裂开,囟门饱满4.处理1)一般处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有条件的,可行颅内压监测。意识不清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频繁呕吐:补液,补充电解质及热量。2)病因治疗:肿瘤切除,血肿切除,脑积水分流。3)降颅压治疗:原因不明或暂时无法解决的病例。利尿剂:速尿、双氢克尿塞;高渗脱水剂:20%甘露醇;胶体:血浆,白蛋白。4)激素:稳定溶酶体膜,减轻脑水肿。5)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减少脑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6)脑脊液外引流。7)巴比妥治疗。8)过度换气;9)抗生素:预防感染。10)对症治疗:疼痛给予镇痛剂,禁忌用吗啡和杜冷丁;高热给予降温;抽搐给予抗癫痫治疗。(二)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压力大于临近分腔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1、原因:各种颅内血肿,肿瘤,脓肿,寄生虫及慢性肉芽肿。3.分类: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推挤向椎管内;大脑镰下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4.临床表现:(1)小脑幕切迹疝:A、高颅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B、意识障碍:嗜睡、昏迷;C、瞳孔改变:开始时患侧瞳孔略小,对光反射迟钝。随后散大,直接或间接反射消失,眼睑下垂,眼球外斜。晚期双侧瞳孔散大;D、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少动,少数为同侧,晚期呈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E、生命体征紊乱:血压,呼吸,脉搏等极度紊乱。(2)枕骨大孔疝:特点:1)头痛剧烈,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生命体征紊乱出现早;2)意识障碍出现晚;3)瞳孔可忽大忽小;4)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3)大脑镰下疝:中央旁小叶受压,对侧下肢运动障碍,尿便障碍。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5.治疗:原则是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1)立即给予脱水剂,缓解病情。2)进行必要检查,明确病因。3)去除病因治疗:一时不能确诊或暂无法治疗时,行姑息性手术缓解颅高压。包括脑室外引流、减压术(外减压术:去骨瓣和内减压术:切除部分脑组织);脑脊液分流。第二十章、颅脑损伤颅脑损伤从外向里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按解剖层次分:1、皮下血肿2、帽壮腱膜下血肿3、骨膜下血肿第二节颅骨损伤三、线性骨折:颅盖部的线性骨折发生率最高,主要靠X线确诊。1、颅前窝骨折:(1)累及眶顶和筛骨: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熊猫眼),及球结膜下淤血斑。(2)脑脊液鼻漏(经额窦或筛窦)(3)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2、颅中窝骨折:(1)累及蝶骨,鼻出血、脑脊液鼻漏。(2)累及颞骨岩部,脑脊液耳漏。常合并第七,八对颅神经损伤。(3)累及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部,可能损伤垂体或第二、三、四、五、六颅神经。(4)破裂孔,颈内动脉管处的破裂,致命性鼻、耳出血。(5)海绵窦瘘,颈动脉--海绵窦瘘,搏动性突眼。3、后颅窝骨折(1)累及颞骨岩部后侧,乳突区皮下瘀血斑(battle征)。(2)累及枕骨基底部,枕下区肿胀及皮下瘀血斑。(3)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骨折,可合并第九至十二对颅神经损伤。五、治疗1、单纯线性骨折:不需特殊处理,但应警惕合并脑损伤和硬膜外血肿。特别是通过脑膜血管沟和静脉窦的骨折。2、颅底骨折:本身无需特殊治疗,重点在于处理脑损伤和CSF漏,脑N损伤。1)CSF漏者,不要堵塞.冲洗,不要腰穿,取头高位,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鼻涕,应用抗生素,多在1~2周自愈。2)超过1个月未停止漏者,可行手术修补硬脑膜。3)对伤后视力锐减,疑有骨折片或血肿压迫视N者,应在12h以内行视N探查减压术。3、凹陷性骨折-----手术指征:1)合并脑损伤或大面积骨折陷入颅腔,导致颅内压升高,CT示中线移位,有脑疝可能者,开颅去骨瓣减术。2)非功能部位小面积凹陷骨折,无颅内压增高,深度1cm,应行手术骨折复位。3)骨折片压迫脑重要部位,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也应行手术骨折复位或去除。4)位于大静脉窦处(矢状窦.横窦)的凹陷性骨折,如无NS体征或颅内压增高,即使陷入较深,也不宜手术,必须做时,应充分做好处理大出血的准备。5)开放性骨折的碎骨片易感染,需全部切除,硬脑膜破裂应予缝合或修补。颅骨凹陷骨折第三节脑损伤对冲伤:发生在受力侧的对冲部位的损伤。如枕部着地时引起的额极.颞极及底面的脑损伤。颞部损伤引起的对侧颞叶的损伤。二、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一)、脑震荡、临床表现:1)短暂的意识障碍:常为数秒、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2)逆行性健忘(近事遗忘):清醒后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3)NS查体无阳性体征3、辅助检查腰穿:无异常。X线平片:无骨折。头部CT:无异常。(二)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1)伤后立即出现昏迷,且昏迷时间长,若累及脑干,出现瞳孔散大。2)继发脑水肿,出现颅压高症状。3、辅助检查CT: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内囊区、三脑室周围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MRI:检出率较高。(三)脑挫裂伤:主要指发生在大脑皮层损伤,可为单发.多发,部位多在额极、颞极及其底面*脑挫裂伤的继发病理改变(1)脑水肿:3-7天高峰,属血管源性水肿,高颅压→易形成脑疝。(2)病灶愈合→瘢痕→外伤性癫痫。(3)蛛网膜与软脑膜粘连→可影响脑脊液吸收→外伤性脑积水。(4)广泛脑挫裂伤→外伤性脑萎缩→智力低下。2、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受伤当时立即出现,多在半小时以上,重者可长期持续昏迷,少数范围局限的脑挫裂伤,可不出现早期的意识障碍。2.局灶症状与体证: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与伤灶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3.头痛、恶心、呕吐4.颅内压增高与脑疝3、辅助检查(1)腰穿:血性脑脊液,可以颅内压增高。(2)头部CT:①脑挫裂伤的具体部位、范围:伤灶表现为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影。4、原发脑干损伤其症状与体征在受伤当时即已出现,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单纯的脑干损伤少见,常合并广泛性脑损伤。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昏迷,持续长。2.瞳孔变化:不等大,极度缩小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射无常,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视3.锥体束征及去大脑强直:病理反射阳性,肌张力增高,中枢性瘫痪。4.生命体征紊乱:伤及延髓呼吸循环中枢,CT及MRI可发现脑干内有小的出血灶。硬膜外血肿出血部位:①颞顶部—最常见②额顶区③顶枕区临床表现1.外伤史:颅盖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x—ray示颅骨骨折,跨过脑膜中动脉沟,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骨折线跨过横窦。应高度怀疑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2.意识障碍:1中间清醒期:原发损伤轻,引起的原发性昏迷,时间短,清醒后可有头痛.呕吐。血肿增大继发脑疝引起再昏迷。此间有一段意识好转或清醒时间,称中间清醒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2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迅速,可无中间清醒期。3继发性昏迷:原发损伤轻,无原发性昏迷,只有脑疝形成后才引起意识障碍。3、瞳孔改变:瞳孔先缩小,后进行性扩大;视神经损伤致瞳孔散大,间接对光反射存在。4.锥体束证:病变对侧伤后一段时间出现或呈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活动障碍。病理反射呈阳性。应与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鉴别,伤后出现,无进行性加重。5.生命体征紊乱:进行性的血压升高,心律减慢,体温升高。硬膜外血肿二)、硬膜下血肿血肿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最常见。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临床表现: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的脑水肿同时存在,病情较重(比硬膜外血肿重)。1若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快: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2若脑挫裂伤较轻,血肿形成慢。可有意识好转期,3不伴有脑挫裂伤的单纯硬膜下血肿,表现与硬膜外血肿相似,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2、诊断:CT:颅骨与脑之间高密度新月形或半月形影。三)、慢性硬膜下血肿特点:1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仅有轻微外伤或无外伤史。2血肿范围大,可一侧或两侧,位于额顶枕部大脑表面。3在硬脑膜和蛛网膜间形成完整的包膜。4血肿形成慢,2-3周。临床表现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2.局灶症状体症:轻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二、诊断:很多病人无外伤史;头CT: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少数也可呈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还可见到脑萎缩,包膜的增厚与钙化。(一)、观察病情:1、意识。2、瞳孔。3、神经系统体征。4、生命体征。Glasgow昏迷评分法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正常睁眼4正确回答5按吩咐动作6呼唤睁眼3错误回答4刺痛定位5刺痛睁眼2语无伦次3刺痛肢体回缩4不能睁眼1只能发音2刺痛肢体过度屈曲3不能言语1刺痛肢体过伸2刺痛肢体无反应1
本文标题:西医外科学复习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3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