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第一阶段:40年代后半期——恢复时期第二阶段:50年代~70年代下半期,工业发达国的兴旺时期,中东、南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期。第三阶段:1973年~今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一)英国:1、1941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战后便开始修复与重建,并在过程中不断改进,使之完善。2、建筑设计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或称曾一度发展,阿基格拉姆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设想。3、为解决交通而设计的“新陆地”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一、西欧1、1947年佩雷开始勒.阿弗尔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2、国家资助的卢兹·勒·米拉居住区内,人车道路网互不干扰,住房种类多样。从而宣布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受世界瞩目。3、1961年,巴黎改造规划,限制市中心发展,兴建5个新城。4、勒·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提出居住单元)、朗香教堂开始了法国个性建筑的先河:5、1958年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之最和薄壳之最,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开创文化娱乐建筑新形式。(二)法国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三)西德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2、“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四)意大利(一)瑞典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规划先行―法令保证规划实施―政府资助实例:魏林比新区——规划设计非常详细。(二)丹麦与芬兰(恢复建设从容不迫)阿尔托:芬兰城市规划工作丹麦——乌特松、雅各布森——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二、北欧1、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坚持规划指导重建,如鹿特丹。出色实例:林巴恩步行街2、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形象组团—不同类型住宅(高低大小不一),并有规模适当的公共设施相匹配。3、建筑创作上:坚持创新50年代——范艾克——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70年代——赫次伯格——中央贝赫尔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为办公楼创造了新形式。(三)荷兰1、强大的技术力量,投资商和业主,使美国战后在建材、结构、技术和建筑设备方面领先世界。2、大型建筑企业和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备-电气-机械全包)3、发展高层建筑,其规模和质量成为业主财富和实力的象征。1952—--22层—利华大厦----玻璃幕墙“板式”高层1956--1958----38层----西格拉姆大厦(密斯)----玻璃摩天楼1973----100层----世贸中心----两座并立塔式三、美国4、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城市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5、城市、城镇建设: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目前致力于城市中心区改建–车行与人行分道,三向度组织,空间和发展综合设施的多种用途中心,使行人不接触机动交通工具,便能享受现代设施。6、建筑设计方面:二战期间,美国已摆脱学院派束缚,走上了现代建筑的道路。并因为有赖特、格罗皮乌斯等欧洲现代派人物的支持,走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阶段。四、日本1、恢复期(1945--1950)和成长期(1950--1960)(1)简易住房建设,1958年走建筑工业化道路,机械施工。1958—前川国男—晴海公寓(10层),可住院170户,着眼于抗震结构,造型稍感沉重。1949—1950----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2)1947年,广岛规划,60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并开始古建筑保护工作。(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2、发展期建筑(1960—今)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1968年建筑进入30层领域。如:1974----新宿三井大厦----55层1979----阳光大楼----60层总之,日本建筑发展很快,并受柯布西埃,赖特助手雷蒙德影响较多。50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提出异议,促使60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概述: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6、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护。古罗马的贸易市场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划的范围从区域、国土、从大城市圈、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城乡融为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具体内容如下:1、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法国国土整治、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计划;2、大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巴黎塞纳河沿岸巴黎塞纳河沿岸英国阿伯丁市中心阿伯丁联邦大街英国爱丁堡德国波恩、慕尼黑莫斯科总体规划:市区从单一中心变成多中心,划分为8个规划片,各配高级服务设施和公共机构。为居民就地居住和工作创造条件。以此来保存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为保证居民就近休憩,接触自然,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各边缘片都安排了大块楔形绿地。全市兴建一套井字形高速道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道路系統。新规划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还制订了莫斯科地区和郊区规划。莫斯科红场莫斯科红场一角克里姆林宫胜利广场凯旋门红场附近大剧院金日城广场越南八亭广场米兰的象征—杜奥莫大教堂米兰的象征—杜奥莫大教堂米兰的象征—杜奥莫大教堂米兰的象征—杜奥莫大教堂米兰的象征—杜奥莫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古建筑保护意大利威尼斯西班牙马德里西班牙巴塞罗那步行街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步行商业街8、居住环境与居住区建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9、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这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提出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倡导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的观点。10、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美国居住环境-别墅美国居住环境-迈阿密公寓美国居住环境-迈阿密海滨公寓美国居住环境-比佛利山庄美国居住环境-旧金山别墅美国居住环境-华盛顿公寓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1、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2、海上、海底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山洞城市;3、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4、仿生城市。第三节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1、二战后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得以发展原因以及发展趋势。2、大跨度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重点:难点:结合建筑结构的知识,理解大跨度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1、高层建筑得以发展原因:·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地价昂贵;·高层占地少,可扩市区空地,有利于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使道路、管线集中设置,费用少;·垂直交通比水平交通方便,便于联系;·高低相间、点面结合,改善再教育面貌,丰富城市艺术;·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取得广告效果;·计算机与先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一、高层建筑一类高层:9----16层(最高50米)二类高层:17----25层(最高75米)三类高层:26----40层(最高100米)四类高层:超高层,40层以上(100米以上)2、高层建筑的分类(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高层建筑发展的前提:升降机的发明和应用。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发展情况:城市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从单体向群体发展,造型从塔式~板式.实例:1911~1913---纽约---渥尔华斯大厦----52层(241米)1931----纽约----帝国大厦---120层(381米)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情况:由欧美发展到世界各地,高度增加、数量增多、造型新颖。实例:(1)“板式”风格,钢结构体系:1950年----39层----联合国秘书处大厦----纽约1952----22层----利华大厦----纽约(1958--1960)----哥本哈根SAS----丹麦(1956—1958)----西格拉姆大厦----纽约3、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1931----纽约----帝国州大厦102层(380米)联合国秘书处大厦----纽约1950年----39层体形为简洁的板式,长边为带形玻璃窗,短边为光洁的大理石实墙面。利华大厦----纽约1952年SOM事务所设计的纽约利华肥皂公司大楼,高22层,开创了全部玻璃幕墙高层建筑的先例.大厦主体现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窗框用铜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西格拉姆大厦-纽约(1956—1958)(2)“塔式”风格,玻璃摩天楼,钢结构体系(1964—1965)----60层----玛利耶那城大厦----芝加哥1976----70层----桃树中心广场旅馆----亚特兰大(3)“塔式”风格,铝材或钢板作外墙,钢结构体系(1965--1970)-
本文标题: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3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