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文学创作论一、宏观上认识文学创作一部鲜活的文学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源于作家天才般的想象还是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除此之外,当今文坛作品的问世还伴随着这样的现象:一部作品在发行前后总有热闹市场宣传,如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具有商业性的“炒作”之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文坛很少有脱此俗套者。一部作品的产生不只取决于作家,还取决于那些享有版权的出版机构以及伴随而来的媒体炒作。由此对传统文学创作论形成挑战:文学难道只是作家个人的精神生产而与商品生产无关?那么如何看待文学的创作呢?(一)文学创作具有创造性(体现个性与社会性)文学创作体现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创造,唯有如此,文学创作才能生生不息。不过,文学的这种个性化创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如李白的飘逸洒脱与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唐帝国的由盛入衰;司马迁的《史记》所具有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刻的社会性。(二)文学创作的制作性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创造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吃饭问题”、“权力角逐”、“人格掩饰”、“媒体炒作”、“产业制作”等因素又使文学创作具有制作性。案例举隅一:人格掩饰(作家为掩饰人格,而创造虚伪的“个性”)→【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隐逸之志(《闲居赋》见《文选》卷36),但实际相反。包括在内的《晋书》记载其人性情浮躁、常趋炎附势。常对当时的巨富石崇等人“忘尘而拜”,但因仕途不顺而作《闲居赋》。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谈及此事: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注:安仁是潘岳的“字”)→【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文不如其人”……诸多文坛事实证明文学的个性化创作是存在掩饰性的,尤其是涉及个人私利或政治运动等非常时期更是如此。案例举隅二:媒体炒作作家、出版社、媒体的相互需要致使文学深深地打上了媒体包装的烙印。一部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从选题、定稿到成品,都经过了出版商的精心策划和市场论证,再辅之以媒体的极力鼓吹。当然,即使一部“被制作了”的文艺作品,只要作家精心投入了创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原创风格,也是值得肯定的。如金庸、张恨水等人的作品不仅被媒体大肆包装,更是频频改编为影视作品。注:张恨水(1895-1967,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三)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小结我们提倡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倾向,反对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制作。然而尤其是处于“文化工业”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当代文学创作,必然既体现个性化创造原则,又少不了时尚的商业运作,这是当下文学生存的现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并尊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与“制作性”相互渗透的现实。二、作家素养(一)丰富的生活经验读万卷书求得人生之助,行万里路求得江山之助1、直接的生活经验案例一: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马氏指出他自幼生活的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就是教会其写作的地方。他在《番石榴飘香》(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一书中说:“我认为,加勒比教会我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现实,把超自然的现象看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熟悉它的每一个岛屿,那儿有肤色像蜜糖那样金黄、眼睛碧绿、头扎黄色围巾的黑白混血女人;有混染着印地安人血统的、洗衣服和卖护身符的华人;有从他们所经营的象牙商店里出来到马路上拉屎的印度人;还有尘土飞扬、酷热难当的小镇,那儿一边是不堪旋风吹刮的小屋,一边矗立着装有仿光玻璃的摩天大楼。那里还有七种色彩的大海。……它不仅是一个教会我写作的世界,也是我不感到自己是异国人的唯一地方。”(《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74-75页)案例二:余秋雨《文化苦旅》(1992)、司马迁《史记》等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2、间接的生活经验(作家不能亲身实践体验的,主要从书本中获得,如历史的、异域的)如姚雪垠《李自成》:作者不可能参与当时的农民起义,必须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当然还需实地考察山川地形,了解战争遗迹、收集民间传说等,然后对二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取舍。再如:司马迁《史记》就是间接材料的典范……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也需要间接体验。如小偷、妓女、罪犯……作家显然不可能去实践,只能根据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去推测、揣摩、想象。(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开阔的知识视野世界一流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曹雪芹……无不如此。如《红楼梦》:涉及古典诗词、戏曲、绘画、音乐、饮食、烹调、品茶、古玩、家具、服饰、中药、园林建筑等。再如鲁迅:不仅写小说、还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西方浪漫主义诗派(撰写《摩罗诗力说》),翻译俄国作品果戈里《死魂灵》、法捷耶夫《毁灭》,翻译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研究西洋美术。此外国学方面精通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在校勘、钩沉、辑佚、书法、版本、石刻、版画、古钱币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三)良好的艺术修养1、多读前人作品,借鉴精华,转益多师。→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世界文豪海明威在《关于写作技巧》中,列出了一大批作家应读书目……(《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谈创作》250-251页)→国人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不如此。2、重视文学与其他各门艺术的相互关系,在其他艺术中获得启迪→苏东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贾平凹:在书法、绘画方面堪称一绝,西安很多高级文化、娱乐场所可以见到其题名或书画作品。三、创作动机1、涵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作家内在需要的体现。即作家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这种易感点在特定外部机缘的触发下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这种力量对整个创作过程起着或隐或显的的支配作用,比如材料取舍、价值取向、创作热情等。2、创作动机与创作实践没有创作动机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但是有了创作动机未必能创造出作品,这与作家的综合素质相关。四、艺术发现1、涵义:作家在生活经验中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后,在特定机缘的触发下所形成的暮然领悟,它是作家由创作动机走向实践创作的导火线。2、艺术发现的产生原因①作家长期思考的木然领悟(时间上)②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洞察力的结合(发现性、洞察力)③外在机缘的突出点与作家情感体验的契合(易感点与外在机缘的契合)案例:冯骥才创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氏一次去北京的车上看到一对夫妻,女的比男的高,但二人却非常融洽,使他怦然心动,产生创作欲望。但写作时又找不到适当的细节连贯全篇而无法下手。有一次冯氏和妻子出门,天上下雨推及带伞的事,于是“伞”使他得到了所想要的东西。所以小说中才有了矮丈夫常打伞为抱着孩子的高女人遮风挡雨的情节。五、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1、素材积累主要是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广泛摄取和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就是素材积累的过程。这些工作为文学构思提供了基础和可能。2、文学构思有了素材的积累,有了创作动机的催促,在艺术发现的刺激下作家进入构思阶段。文学构思中作家要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取舍,梳理素材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素材中包含的蕴味,用一定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设计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和情调等。文学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艰苦的阶段。①文学构思的艰苦性文学构思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犹如春蚕吐丝,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构想作品。世界一流的作家对此多有论说:→19世纪俄国文学家冈察洛夫曾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结构,就足以耗尽作者全部智力活动:思量和周密考虑参与主要任务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安排和进程,人物的作用,还要留神地检查有关真实不真实、欠缺或过分等等问题。总而言之——象喝干海水一样困难!”(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辑,1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长时间构思、修改作品者举隅:曹雪芹《红楼梦》10年;郭沫若戏剧《屈原》21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5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0年;歌德《浮士德》60年!可以说耗尽一生。②作者角色变化,推动审美意象的生成。作者在文学构思或写作阶段,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作品世界的各类人物,感同身受地体验任务情感、心理,获得与人物相似的体验,作出象作品中人物一样的反应。→巴尔扎克曾说,他整天所写人物的生活,写到人物之间吵架时,自己竟与自己吵起架来……→福楼拜谈到构思和写作时说,他可以既是丈夫又是妻子,可以既是情夫又是情妇。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嘴里也感到了砒霜的味道……→汤显祖写《牡丹亭》(即《还魂记》)时的苦思情状——“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惊问之,曰:填词至‘赏秋香还是旧罗裙’句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新曲苑》卷三,《笠翁剧论》)→角色转变其实就是创作中的自居心理。在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诗人们以“松”、“竹”、“梅”、“兰”等等自居。以往说这是“比喻”,大体是不错的。但这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自居心理”则说明了创作主体借形象负载的某种心理内容,在揭示诗人与形象融为一体时,突出了主体性,指出了这类作品中所谓主客观的统一,是以比喻形象为形式,以主体的心理愿望为内容的。离开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内容,“松”、“竹”、“梅”、“兰”等形象就失去了审美意义。3、物化阶段作家通过语言文字将头脑中的构思雏形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使胸中作品变为真正的作品,供自己修改、供他人阅读和批评。物化了并不一定就出版发行,但出版发行了的却一定是物化了的。物化阶段常会出见以下情形:①言不尽意现象尽管语言文字是最能传情达意的媒介,但是语言文字永远都不可能完美地表达出人们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哪怕是世界文豪也会面临言不尽意的困惑。→鲁迅《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歌德:“这些诗原来在我头脑里已酝酿多年了,它们占住了我的心灵,象一些悦人的形象或一种美梦,飘忽来往。我任凭想象围绕它们徜徉游戏,给我一种乐趣。我不愿下定决心,让这些多年眷恋的光辉形象体现于不相称的贫乏文字,因为我舍不得和这样的形象告别。等到把它们写成白纸黑字,我就不免感到某种惆怅,好像和一位挚友永别了。”(《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07页。)→苏东坡:“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苏轼《答谢民师书》)→言不尽意不仅在文学中存在
本文标题:第四讲文学创作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4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