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理解与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比较
中国期刊资讯网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理解与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比较2009-04-2402:24来源:作者:网友评论0条浏览次数43摘要通过对148名6至12岁的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使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两类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方面:两种情境下,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距存在显著差异,视力状况和两类儿童各自的性别主效应及视力状况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相当显著;(2)在两类儿童对情绪策略的使用方面:视障儿童在两种情境下无使用情绪策略(内外情绪一致)和使用夸大策略的频率明显高于普通儿童,而使用平静策略、掩饰策略的频率却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关键词视障儿童普通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策略分类号G7611引言儿童需要通过言语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情绪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交流和人际调节作用,情绪表达规则使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儿童的正常社交,还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情绪。那么,视障儿童是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的?怎样表达才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策略的使用和普通儿童有什么不同?有关视障儿童的情绪方面的研究很少。研究发现:普通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别的认知能力大约出现在3至4岁,11岁儿童已表现出较强的外部情绪表现的调节能力,而且在成人生气的情境下会使用更多的情绪表达规则。视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即使与普通人交往,也接受不到面部表情明确反馈,这影响了其社会认知的正常发展,也可能影响其内外情绪差异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情绪表达规则最早是由Ekman和Friesen提出,指人们调整情绪表达、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情绪表达策略则是指人们调整面部情绪表现的方式。Ekman提出了四种常用的表达策略:减弱策略、夸大策略、平静策略和掩饰策略。这一分类至今依然被研究者所采用。研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使用情绪表达策略的情况存在差异。MeD0well等人发现,女孩在调节情绪表达方面超过男孩;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明显。男孩善于掩饰痛苦等情绪,而女孩善于掩饰愤怒等情绪。视障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使用策略方面和普通儿童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需要调节情绪表现的情境故事,以全面考察两类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使用策略的差异和共性,分析其成因,以期为特殊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2方法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和上海市水丰路小学,共148名6至12岁儿童。其中视障儿童(包括盲童和弱视儿童)为63人,普通儿童为85人。根据年龄分别将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分为两个年龄组:第一组,6周岁至9周岁;第二组,10周岁至12周岁。另外,两类儿童没有其他残疾。2.2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视力状况(视障,正常)×年龄(6~9岁,10~12岁)×性别(男,女)三因素设计,分别考察和比较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积极情境下和消极情境下对情绪表达规则的不同理解与策略使用情况。2.3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根据侯瑞鹤等人及相关文献对普通儿童研究的实验材料修订而成。实验共有4个情境故事。材料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类故事情境,2个积极情境故事主题是:自己今天穿得最好看;考试得了第一名。例如,小柱去参加班级组织的同乐会,由于自己是今天穿得好看的人,受到别人称赞。2个消极情境故事主题是电脑出现故障、受到妈妈批评。例如,妈妈的同事带着小孩来家里做客,妈妈让小丽把电脑游戏让给弟弟玩;可是没过多久,电脑便没有反应出故障了。2.4研究程序和统计分别对148名被试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以年龄段分组进行访谈,共四组。两个问卷的情景故事均由主试做成小纸片随机抽取逐一念给被试,随即请一名被试复述,并再次确认大家是否都理解故事内容。然后要求被试逐一写出题目答案。每个故事的题目均为两个相同的问题。问题1:“小柱(或小丽)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让儿童用五级记分标出主人公内部情绪体验等级:(1)非常消极(发怒,气愤);(2)消极(悲伤,难过);(3)平静(没有表情);(4)积极(有些高兴);(5)非常积极(特别高兴)。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越积极。问题2:“小柱(或小丽)脸上会出现什么表情?”让儿童用用五级记分表示主人公外部情绪表现等级。得分越高,表明外部情绪越积极。集体施测,盲生的答卷最后由一位熟悉盲文的教师翻译。根据G0sselin的情绪表达策略编码规则,记分是在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儿童内外情绪存在差异时,则认为其使用了情绪表达策略。G0sselin的情绪表达策略编码规则为:假如儿童面部表情表现平静、自然,则是平静策略(例如内部情绪体验的得分为1、2、4或5,而外部表情为3);假如内部情绪性质与面部表情一致,但面部表情减弱了真实情感的强度,则是减弱策略(例如内部情绪为1,外部表情为2,或内部情绪为5,外部表情为4);假如内部情绪性质与面部表情一致,但面部表情强度大于内部情绪,则是夸大策略(如内部情绪为2,外部表情为3,或内部情绪是4,外部表情是5);假如内部真实情绪完全不同于面部表情,则是掩饰策略(例如内部情绪为1或2,外部表情为4或5)。实验结束后,所有数据使用sPssl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3.1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两种情境下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的显著性检验以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积极情境下和消极情境下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得分为因变量,以他们的视力状况、年龄以及同类儿童各自的性别为自变量,对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积极情境下,两类儿童(t=3.44,P0.001)和各自性别(视障儿童:t=-1.82,P0.05;普通儿童:t=-2.36,P0.01)不同的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情境下,视力状况(t=-3.58,P0.001)和各自性别(视障儿童:t=-1.96,P0.05;普通儿童:t=-3.69,P0.001)不同的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都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普通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理解的均分高于视障儿童;无论是视障女孩还是普通女孩,在两种情境下的均分高于男孩。从年龄方面来看,6~9岁年龄组的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存在显著性差异(t=-5.54,P0.001),而10~12岁年龄组则无显著性差异(t=-0.96,P0.05)。3.2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两种情境下内外情绪差异理解的影响的方差分析对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境下内外情绪差异理解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视力状况和年龄交互作用显著,即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距有显著差异。而两种情境下视力状况×性别,年龄×性别,视力状况×年龄×性别交互作用均不显著。3.3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策略的比较根据积极情境和消极情境中分别随机提供的两个小故事,即每位被试在两种情境下需分别使用两次情绪表达规则的策略,分别统计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两种情境下使用平静化策略、减弱策略、掩饰化策略和夸大策略以及没有使用情绪策略(内外情绪无差异)的情况,并加以比较,结果见表2和表3。结果表明,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两种情境下,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情况都有较大的差异。视障儿童在两种情境下没有使用情绪策略(即内外情绪表达一致)明显大于普通儿童;视障儿童在两种情境下使用夸大策略的频率则高于普通儿童,在消极情境下尤为明显;在四种情绪策略的使用方面,视障儿童对平静策略、掩饰化策略的使用率低于普通儿童,前者更为明显。在四种情绪策略的使用方面,两种情境下两类儿童均对平静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掩饰策略次之。而从性别方面看,两类儿童中的女生使用平静策略和掩饰策略的频率均高于男生。两类儿童中使用减弱策略的频率均较少。4讨论研究发现,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6~12岁年龄段已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区分内部情绪感受和外部表达的能力,视障儿童比普通儿童在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异更加明显。已有研究表明:普通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是以他们区分心理表征和外部行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一到三年级是该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三年级以后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稳定下来。本研究也证实普通儿童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距并不大。而对于视障儿童,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距较大,可能因为他们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在9岁之后。结果可以看到,6~9岁年龄组的视障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得分明显低于普通儿童,且差异极为显著。究其原因,普通儿童一般接触同伴比较早、比较多,他们可以充分与他人交往,以至于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在6~9岁间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对于视障儿童,视力缺陷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这样就对其情绪规则的理解能力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在对普通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方面目前并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女孩只在消极情境下得分显著高于男孩。也有研究发现在积极情境下男孩得分高于女孩,消极情境下则没有差异。本研究视障女生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得分均低于普通女生,视障男生得分也均低于普通男生;两种情境下女孩的得分却都显著高于男生。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视力状况不同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性别差异影响不大,两者无交互作用。在四种情绪策略的使用上,两种情境下两类儿童均对平静策略的使用率(视障:34%,38%;普通:52%,58%)最高,掩饰策略(视障:27%,31%;普通:40%,34%)次之。该结果支持了G0sselin等人对普通儿童的研究。因此可以认为,两类儿童在明显的积极和消极情境下,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与普通儿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两类被试组组间差异却相当明显;有相当一部分6~9岁视障儿童在两种情境下没有使用情绪策略(内外情绪表达一致),使用夸大策略的频率也明显高于普通儿童。结果还发现,两类儿童使用减弱策略的频率都较少。普通儿童可能已经认识到,更多情况下,社会文化期望个体掩饰或控制真实情绪的表达,而减弱则难以达到这种效果。而对于视障儿童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即时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因此不会刻意去掩饰或控制自己。从这点上看,虽然两类被试使用减弱策略的频率都较少,但原因不同。可以说,普通儿童比视障儿童更懂得合理地运用情绪策略来适应这个社会。从性别差异来看,视障儿童的女孩在表达策略的使用上得分总和略高于男孩。而普通女孩和男孩在表达策略的使用上的总和大体相当。因此,无论是视障儿童还是普通儿童,在表达策略的总体使用上都未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5结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两类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两种情境下,6~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组间得分差距有着明显差异,视力状况和两类儿童各自的性别主效应及视力状况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相当显著。(2)两类儿童对情绪策略的使用:视障儿童在两种情境下无使用情绪策略(内外情绪一致)和使用夸大策略的频率远远高于普通儿童。而使用平静策略,掩饰策略的频率却大大低于普通儿童。
本文标题: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理解与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6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