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1.物质的变化分两种:一类仅是形态的变化;(也叫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变化会产生新物质。(也叫化学变化)。2.在碱粉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产生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不产生新物质。4.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5.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的产生。6.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7.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化学变化)有:①燃放烟花②铁制品生锈③纸燃烧。没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物理变化)有:①冰雪融化②和面③煎蛋④盐溶于水⑤卫生球不断变小⑥用锡来焊接电子元件⑦铁水铸成铁锭8.对我们有利的物质变化:用铁矿石冶炼钢铁,用陶土制造陶器对我们不利的物质变化:铁钉生锈第2课混合与分离1.能够溶解:水+盐、水+醋;不能够溶解:水+沙、水+油;产生新物质的:小苏打+醋。2.小苏打放入醋后有气体二氧化碳产生,混合后不能够分离。3.我们常喝的汽水也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到水中生产出来的。4.水和沙的混合物:过滤法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萃取法分离。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产生新物质,无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筛选法分离。5.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进行分离,如把海水引入盐田里,利用日晒和风吹使水慢慢蒸发,从而获得食盐第3课生锈和防锈1.因为水和氧气是铁生锈的原因,所以杜绝这两样东西的方法就成了防止生锈的方法。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常见的有:涂油漆、抹油、电镀、包塑料等。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在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有利的,有些变化是不利,对于有利的变化,我们要加以利用,对于不利的变化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来防止4.铁生锈是一个不利的物质变化过程,不但缩短了铁制品的使用寿命,还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种种影响第4课燃烧与灭火1.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们常常利用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为人民服务。2.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比如液化气、火柴、煤、酒精、纸、木材等都可以燃烧。液化气、火柴、酒精、纸等都属于可燃物。3.用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会熄灭,证明:火燃烧需要氧气。4.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占空气中的21%)、达到燃烧所需的一定(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5.灭火的方法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即可。方法有:隔离可燃物(移走其它油桶);隔绝氧气(盖沙子、使用灭火器、盖上湿棉被);降低温度(用水灭火)。6.灭火的一些方法:答:①移走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可燃物的最低温度7.为什么蜡烛一扇就灭呢?用扇子扇时,虽然给他带来更多的氧气,但同时也把它的热量带走,使蜡烛的温度降低,低于燃烧时所需的温度8.燃烧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果用火不当,也会烧毁财物,危及生命安全,在失火时,人们要迅速进行灭火9.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①点燃的蜡烛蚊香应该放在专用的架台上,不能靠近窗帘,蚊帐等可燃物品,②到床底、阁楼处找东西时不要用油灯、蜡烛、打火机等明火照明,③不能乱拉乱接电线,随意拆卸电器用完电器要及时拔掉插头④发现燃气泄漏时,要关紧阀门,打开门窗,不可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⑤阳台上、楼道内不能燃烧纸片,燃放烟花爆竹,⑥使用电灯时,可燃物不要靠近或接触灯泡第5课植物与环境1.各种各样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每种生物都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2.仙人掌生活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叶子变成刺,喜阳光,不耐寒,耐旱能力强。3.龟背竹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叶子很大不喜欢阳光,耐旱能力差。4.根据所学知识,填表.环境植物名称植物的形态特征沙漠仙人掌、胡杨树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的怪样子高山雪莲、苔藓植物体积矮小,茎叶多毛,带针状的垫状植物草原针茅丛生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物被类型热带雨林龟背竹、榕树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池塘荷花、睡莲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带有通气组织5.树木花草,从土中吸收大量水分,大部分于叶子子蒸腾跑掉生长在雨水少的沙漠里的仙人掌,为了适应酷旱的环境,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叶子退化了,变成针状或刺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腾,因此仙人掌的刺状叶子正是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体现6.各地区的环境特点沙漠:干燥少雨,白天灼热难耐,夜晚寒气袭人(有号称“无叶树”的梭梭)高山:空气稀薄,气温很低,风大及缺少植物可利用的水分草原: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以耐寒的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矮小)热带雨林:气候炎热,雨水充足,这里的树木长得很高,顶部枝桠伸出,巨大的树冠遮挡着阳光,森林里阴暗潮湿池塘:水波荡漾,给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但水中含有的空气却非常少(水生植物是出色的游泳运动员或潜水员,他们常常生活在水里,形成了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本领,它们的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点形成丝状,另一个突出特点,具有发达通气组织_通气道,即使在不含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仍可生存下来)7.温室又称暖房,温室里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备,可以进行保温,加温,保湿,从而打破生产的季节性及低温干旱,风沙等气候条件的约束,创造适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温室不仅可以用来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广泛应用于花卉栽培、果树栽培,林业育苗,水稻育秧、养殖藻类等第6课动物与环境1.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动物才能正常地生活。2.丹顶鹤生活在沼泽地,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它起飞时需要用双腿助跑几十米的距离;飞行时双翼展开宽达3米。3.鸭脚长有蹼,熊冬眠……任何一种动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4.蝗虫与草丛的颜色相近,这就是保护色;枯叶蝶同枯叶相似,这种本领叫拟态;黄蜂身上有黑黄相间的条纹,这叫警戒色。5.鼹鼠生活在洞穴中,视觉高度退化,但嗅觉灵敏,前肢善于挖掘;企鹅生活在南极,长有厚厚的脂肪和羽毛,能够抵御严寒;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它的脚掌有厚厚的肉垫,不怕沙漠中炙热的沙子;鱼类生活在水里,长有鱼鳍,能够在水里自由游泳。6.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时,生活在北方的候鸟纷纷飞到气候温暖和食物较丰富的南方越冬。为了能渡过寒冷的冬天,蛇会在冬季到来以前选择干燥的洞穴、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藏身之地进入冬眠。为了能更好的散热,兔子会在夏季来临的时候脱毛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雷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的颜色。第7课食物链1.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称为植食性动物,如牛、羊、兔子等;一些动物以其它动物为食料,称为肉食性动物,如老虎、狮子、狼等;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的,称为杂食性动物,如猫、狗、鸡、鸭、鱼、蚂蚁、老鼠等。2.动物按食料来分,可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3.动、植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常从弱小的动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终止。“青草→蝗虫→青蛙→蛇→鹰”,就是一条食物链。4.蝗虫、鹰、青蛙、蛇、青草,它们的食物链是青草→蝗虫→青蛙→蛇→鹰。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形成的食物链是树叶→蝉→螳螂→黄雀。6.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像绿色植物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向动物直接或间接吃别人的制造的食物的,称为消费者。7.一般来说,在一条食物链中,越靠前的生物,数量越多。实验题1.研究蜡烛燃烧过程中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步骤一,点燃蜡烛,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二,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个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步骤三,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步骤一中的烧杯没有变化,步骤二中烧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产生。2.分离盐和水步骤一,将少量食盐加入到盛有少量水的小烧杯里,搅拌,继续逐渐地加入食盐,边加边搅拌观察现象(食盐在水中慢慢的融化,直至消失)步骤二,把烧杯中的液体转移到蒸发皿中步骤三,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的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步骤四,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放着一块进行观察。(蒸发皿中出现的固体就是食盐)3.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步骤一,准备三个烧杯,分别将三个铁钉放入烧杯中步骤二,将第一个烧杯中的铁钉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第二个烧杯中的铁钉部分暴露在空气中,部分浸泡在水中。第三个烧杯中的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实验现象:第一个烧杯和第三个烧杯中的铁钉没有生锈第二个照片的铁钉生锈,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有水和氧气4.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一,将两根燃烧的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步骤二,用烧杯罩住其中一只燃烧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现象:烧杯外的蜡烛继续燃烧,烧杯中的蜡烛火焰逐渐变小,最终熄灭。5.让木炭烧得更旺的实验实验步骤:一,将一堆木炭点燃。二,此时木炭燃烧不够猛烈,用扇子扇,实验现象:用扇子扇后,木炭燃烧得更旺了实验结论,用扇子扇时,把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扇走了,带给他更多的氧气,因此木炭燃烧的更旺了6.研究龟背竹和仙人掌耐旱本领的实验实验过程:在龟背竹的枝叶和仙人掌的茎叶上分别罩上透明的塑料袋并密封起来,放到室外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现象:罩着仙人掌的塑料袋水分少罩着龟背竹的塑料袋水分较多实验结论:塑料袋里的水珠多,说明这棵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散发的水分多,身体保水的能力差,不耐旱。水珠少说明这株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散发的水分少,保水的能力强,耐旱。7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实验假设:丹顶鹤适合生活在沼泽地研究记录:沼泽地的环境特点:宽阔而平坦,有水流,小鱼小虾松林的环境特点:树木多,空间狭窄丹顶鹤的特点:腿细而长,喜欢飞翔,翅膀很大研究结论:沼泽地更适合丹顶鹤展翅飞翔
本文标题: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0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