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神疾病问题第一节精神疾病的涵义目前,无论是精神病患者还是社会群体,对心理疾病的了认识和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人对精神卫生没有起码的常识,如当儿童、青少年出现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诸如性格改变、失眠、头晕、胡闹等等时,多数家长认为是在闹情绪或是思想上的问题,而没有从精神疾病方面去考虑。与西方社会将一些人“道德品质”问题解释为精神症状相反,中国社会具有将早期的精神病状视为“道德品质”问题的倾向,以至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期。近年来精神疾病问题日趋严重,患病率节节攀升,因此研究精神疾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精神疾病的涵义及其影响精神疾病,是肌体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知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人的精神活动与肌体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精神疾病与肌体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联系十分密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加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长期生活于紧张状态之中,使中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以每1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上升。据权威数据统计,目前,精神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30%,其中重症患者占到10%。精神疾病给病人、亲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重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和负担。精神疾病对患者本人的影响。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患者言语、表情、行为、动作等方面的异常,具体而言精神疾病可能给患者本人带来诸多障碍。第一,感觉、直觉障碍;第二,思维障碍;第三,注意、记忆障碍;第四,情感障碍;第五,意志、行动障碍;第六,意识障碍;第七,智能、欲望、性格障碍。上述种种障碍又必然降低对患者的社会评价,使其失去或减少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机会,不能很好很好地发挥其潜能并可能遭受嘲笑、歧视、责难、拒绝,继而更加重病情。正因如此,精神疾病患者就成为我们社会最为脆弱的群体。精神疾病给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和影响。首先,经济压力。一方面,表现为家庭之处的增加,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治疗费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老百姓将这种病成为穷病,十病九穷;另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减少,如果患者是成年人,不但自己将会因疾病失去工作或不能工作,而且家中其他成年人因要依法承担对患者监护之责而影响工作,而且家中其他成年人因要依法承诺对患者监护之责而影响工作,这将直接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第二,社会压力,首先表现为家庭成员的正常人际交往受阻或断裂,一方面,可能是家庭成员自身因害怕他人的歧视或家中患者对他人造成伤害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退缩倾向;另一方面,亲朋好友因为害怕受到患者的伤害或带来利益损失而故意逃避与患者家庭的交往。其次,表现为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笑、歧视、责难和拒绝,而且中国人有将精神症状道德化的倾向,因此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也常被视为道德有问题的人,或者认为家庭中有人做了坏事而使患者遭“报应”,患者家属因此遭到歧视、责难。再次、心理压力。当家庭中出现此类患者后,就等于迎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与病战、与人战、与钱战、还要与己战。因为,在上述两个压力的交互作用下,家属往往会出现耻辱感、自卑感、自责感甚至出现自罪感。心理上承受这重负。再其次,情感困扰。患者家属在长期的生活煎熬中,对患者欲罢不能,欲爱不成,十分矛盾痛苦。最后,工作压力。家庭成员患有精神疾病,一方面会分散家属的工作精力,另一方面会影响人们对家属的社会评价,因此患者家属在工作岗位上较难得到发展,这也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对社会的影响。首先,社会要承受精神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最大危害是一些暴力型患者的暴力犯罪行为,给人民的生命和财力安全带来威胁。一些调查显示,1992年中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高达120%,精神障碍者的犯罪率比一般人口的犯罪率高。但也有些调查资料显示在一定区域精神障碍者的犯罪率比一般人口的犯罪率低,如上海精神障碍者5年的总犯罪率为0.48%,日本为1%,均明显低于当地同期一般人口犯罪率。这或许与当地精神卫生服务体制比较健全有关。在精神疾病者中,性变态的犯罪率最高。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犯罪率高达12%。各地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障碍犯罪人的犯罪类型以杀人伤害居首位。同时,由于中国有关法律规定,因精神疾病而丧失或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作出犯罪行为时,不承担刑事责任,只由其监护人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因此这些案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庭会感到格外的委屈和不公,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不稳定因素。精神病患者的其他异常行为对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影响。社会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精神疾病患者也是残疾人之一,社会要为其承担一定的福利支出,如要建立并维持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及研究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承担运作经费和一定的治疗与康复费用以及一定的生活费用等。二、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精神疾病的病因很复杂,有些尚不完全清楚。20世纪初以前,许多学者在纯生物学方面寻找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但一直没有肯定的生物学的发现。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病学模式也发生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因此,对精神疾病的病因研究有所改变。就已发现的确致病因素而言,可系统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刺激。疾病发生常伴随不愉快情绪、无阻感、无望感等心理反应,精神刺激和躯体反应密切相关,情绪等又可导致躯体功能障碍。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每日每时都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每个人都力求适应这复杂的环境,如果不能适应就成为精神刺激。例如,突发战争、自然灾害、亲人骤然死亡、突然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失业、失恋、重要的考试失败等,可能直接引起精神失常。。长期的精神紧张也可能引起精神异常,如长期家庭关系不和,同事关系长期紧张,矛盾既得不到解决又不能回避和摆脱,这样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也可能使人产生情绪忧郁、焦虑、急躁、失眠进而产生妄想等精神障碍。如果改变环境、去除精神刺激因素,均可使这些精神障碍消除。但是,上述刺激对具有不同人格状态的人作用是不同的,一些性情开朗、乐观、豁达具有良好个性的人不易致病,而对于某些特殊人格的人,可能构成致病因素,使其患上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第二、躯体因素。精神疾病与躯体因素有关。一方面,一些躯体的生理机能丧失或失调可能导致精神症状或精神疾病;另一方面,精神疾病也会导致躯体的生理机能下降或混乱。引起精神疾病的躯体因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躯体因素有:感染,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脑部感染;中毒,如职业性中度、生活性中毒、药物性中毒;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及水与电解质失衡;颅内肿物;脑血管疾病;脑外各器官疾病。第三、遗传因素、素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中的精神异常数量和类型差异,是否反映生物学原因的“真正差异”?如果解释这种差异的生物学原因成立,那么精神疾病的医学模式就得到了支持。事实上即使在正常的精神活动方面,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正常个体在类似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各不相同。如遇到困难时,有人冷静、有人浮躁;有人则外露,这些均取决与人的气质,精神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及素质密切相关。遗传因素。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2001年7月在柏林举行的第七届生物精神病学世界大会上,专家普遍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基因缺陷与许多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各种癖好的发病有关。精神分裂症病人家族成员比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要高得多,双胞胎患同类精神病的比例偏高。此次会议上提出一个假说:决定性别的X染色体出现变异会诱发忧郁症,其重要论据是,女性患忧郁症的机会往往是男生的3倍。现已发现恐惧症约与40个基因有关,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的基因缺陷,这些缺陷常出现在第6和第81条染色体上。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证实,基因在人们形成瘾癖方面所起的作用估计可以达到50~60%。癔病与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人格的某些内容,又受遗传的影响。具有癔病性人格的个体受精神刺激后易发病。素质。素质指人的先天解剖特点,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是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素质受遗传影响,也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神经类型和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样强烈的精神刺激,不同的人则反应不同,有的人可因精神刺激而精神异常,有的人则不发生精神异常;面对同样的精神刺激,人们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神经类型为强型、均衡性者,无论有多少坎坷都能顽强对待;而强型或不均衡型者遇到困难退缩不前,忧愁无策,易患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偏于思维型的人则易感情用事,触景生情,易患癔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弱型;躁郁症患者多为外向性格。虽然素质不决定患某种精神疾病,但具有患某种精神疾病的倾向性,素质的不健康与稳定性差,对应刺激的耐受性较弱,就具有潜在患病趋势,称之为易感因素。第四、社会环境因素。疾病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人是群居方式生存,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习俗,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社会心理刺激因素。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不适当的感觉或扮演不适当的社会角色,以及给某些行为贴上偏离社会规范的标签等,这些都是发病的因素。正因为如此,精神疾病不仅被视为医学疾病或医学问题,同时也被视为社会病或社会问题。有学者将精神异常的社会病因归纳为:①社会变革政治动乱,导致焦虑、紧张、恐惧等精神创伤;②社会制度压抑个性,导致冲突、紧张、仇恨、愤怒等心理变态;③家庭冲突婚姻破裂,导致情感损伤、角色冲突等情感变态;④贫困落后、人口稠密,导致饥饿、疾病、营养不良等影响脑发育;⑤文化低下近亲婚配,导致遗传代谢障碍,发育不良;⑥社会道德不良,老年保健不足,产生孤独、缺乏情感交流,导致老年变态。第五、年龄和性别。年龄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成年以及老年心理各不相同。同时,各年龄层次的人的生理差别也很大,因此各年龄层次的精神障碍大不相同。如儿童期常见某种原因导致精神发育迟滞,行为障碍等;青年期是精神分裂的好发期;而老年期多见脑器质性退行性精神障碍。由于内分泌的区别,女性在月经期可见特有的精神异常。男性饮酒者中多见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三、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态度一般说来,人们很容易讲别人的异常行为、言语、情绪等与“精神病”相联系,但很少有人将自己及挚爱亲朋与“精神病”相联系,这与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存有比较固定的看法有关。“精神病患者是一个丧失人格、整个精神体系混乱、行为颠倒的人”的看法使人产生偏见,通常将行为奇异、古怪的人叫精神病,有的人干脆称其疯子即使是精神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也会表现出种种偏见。美国精神病学家莫里斯·泰姆林曾做过一项实验性调查,该调查采用与一个正常而健康的职业演员会见,并用录音谈话的方法进行。泰姆林设立了4个鉴别诊断组,让其分别诊断被会见者。第一组的学者和精神病专家被告知,前来就诊的人是个“非常有趣的人,看起来像个精神官能症患者,而实际上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第二组被告知,我们要挑选一位参加某个工业项目研究的科学家。请你们检查和鉴定一下他的健康状况。第三组被告知,就诊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第四组,没有介绍此人的任何情况,只说让他们鉴定一下这个人。在后面的三组中,没有人将这位被会见者诊断为严重精神病,绝大多数说他是智力健康者。然而在第一组中,25个研究精神病的学者中,竟没有一人将这位被会见者诊断为智力健康者;25个临床心理学家中,只有3个人认为被会见者智力健康;45个精神病学研究生中仅有5人将被会见者诊断为智力健康者。这项实验调查表明,在诊断精神病过程中“印象”“主诉”非常重要。一个健康人不会到精神病院,既然来了,就说明你是病人,出现在精神病医院这个事实本身就被看做是“来者有病”的充分证据。在外行人看来,精神病医师是专家,大抵会作出正确判断。指称人患有精神病会带来一定的危害。被指称为精神病的人,会因为公众的舆论而感到迷惘、不安、羞愧;被指称患有精神病的人如若能继续“疯”下去,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如同情;被指称患有精神病的人如果想恢复常态,则可能受到处罚。如驱逐;当一个人被指称精神病患者时,他的所有行为都被认为是异常的,甚至对其患病之前的所有行
本文标题:精神病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1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