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糖尿病及其临床合理用药(一)
糖尿病及其临床合理用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沈芊一、血糖及其相关概念(一)血糖及其调节血液中的葡萄糖占绝大多数,血糖必须保持稳定水平。正常范围:空腹:3.9-6.1mmol/L,餐后2小时:3.9-7.8mmol/L。(幻灯片4-12)图表所示,血糖的来源主要是食物、肝糖原及非糖物质;血糖的去路主要是转化为能量、肝糖原、脂肪及氨基酸。糖类、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1.调节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2.血糖异常(1)低血糖:血糖3.9mmol/L;表现为大汗、面色苍白、疲乏;脑组织只能利用葡萄糖,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2)高血糖。3.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幻灯片19-23)图表所示,胰岛素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抑制糖原分解。(二)糖耐量1.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正常人餐后的最高血糖不会超过10.0mmol/L,正常人餐后2小时的血糖<7.8mmol/L。2.胰岛素的分泌状况(幻灯片27)图表所示,口服75克葡萄糖一段时间后,观察血糖变化。二、糖尿病的定义是指血糖超过正常范围,从尿液排出。糖尿病防治指南定义,糖尿病为多病因的代谢疾病,表现为慢性高血糖,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幻灯片32-33)图表所示,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11.1mmol/L;满足以上任意一条即可诊断糖尿病。(幻灯片35-36)糖耐量受损,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若不注意预防则进展更快。四、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2.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分泌量正常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类型糖尿病等。(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绝对不足;很快出现症状;青少年多见。(幻灯片46-48)1型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虚弱、疲乏;视物模糊。(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多见于肥胖者和中老年;起病慢。2型糖尿病缺乏典型症状,多表现为虚弱、疲乏;易反复感染。主要是长期血糖增高造成,若不控制血糖,会出现与1型糖尿病相似的症状。(3)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所致的糖尿病。(4)其他类型糖尿病:胰腺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六、糖尿病的并发症若不控制血糖,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一)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急性并发症的诱因:短时间内胰岛素过度缺乏;严重感染;降糖药使用不当;血糖过高或过低。(幻灯片55-59)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脂肪动员以供能,而产生大量酮体,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血糖过高导致血液渗透压过高,组织脱水,昏迷。3.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常见于使用二甲双胍的病人。二甲双胍服用过量或长期使用,使糖酵解,产生乳酸。例如肌组织糖酵解产生乳酸,引起酸痛。4.低血糖昏迷:降糖药的不恰当使用或血糖未得到补充。(二)慢性并发症:感染,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糖尿病足。1.感染:高血糖利于细菌繁殖;高血糖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常见泌尿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感染。2.糖尿病肾病:高血糖刺激血管壁,使其变硬。3.心血管病变:糖尿病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心绞痛。4.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5.眼部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七、糖尿病的流行病学高血糖本身并不会带来严重损害。但糖尿病并发症给人体带来严重损伤,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幻灯片69)图表所示,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幻灯片70)图表所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是印度、中国和美国。发病年轻化;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加快速度低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季节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符合,提示1型糖尿病可能跟病毒感染有关。(幻灯片72-76)图表所示,糖尿病发病率逐年递增,与糖耐量受损成正相关;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中,高血压居首位;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中,以神经病变居首位;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病率比1型糖尿病明显升高,其中眼部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最高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2型糖尿病要高于1型糖尿病。中老年人的血管本身已开始硬化,故与血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八、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幻灯片78-85)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10%,年龄小于30岁,急骤发作;患者体型偏瘦;孪生者一致性低;胰岛细胞形态表现为β细胞消失;不注射胰岛素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少;所有病人需要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很少有效。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90%,年龄大于30岁,逐步发作;患者体型50%-80%为肥胖;孪生者一致性高;胰岛细胞形态表现为β细胞增生,体积减小;不注射胰岛素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水平不同,胰岛素耐受;20%-30%需要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有效。一、糖尿病的防治(一)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危害严重,目前不能治愈,但可以预防,其分为三级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进行,一级预防在社区进行;二级预防在综合性医院的糖尿病专科进行;三级预防需要多学科参与。1.一级预防目标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纠正可控的危险因素;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纠正可控的危险因素,定期体验,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筛查的重点人群是年龄>45岁,体型肥胖,既往体检发现空腹或餐后血糖异常。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牛乳喂养,接触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肥胖,胎儿和新生期营养不良,年龄,吸烟,药物刺激。2.二级预防针对已诊断糖尿病的患者,目的是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教育: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控制体重;学会监测血糖;学会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定期进行并发症的自我筛查。3.三级预防针对已经出现并发症的人群,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引起的残疾和死亡,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并发症由高血糖引起,应控制血糖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治疗,提醒病人定期随访。治疗目标:防止急性并发症,降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二)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提高运动量;监测血糖;用药教育。高血糖的控制措施:生活方式干预,使用降糖药物。生活方式干预的目标:①控制体重:超重者使体重指数接近24,未超重者减重5%-7%;②每日总热量减少400-500卡;③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④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饮食治疗: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都需饮食治疗,每天的主食减少2-3两。体育锻炼: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压、血脂、血糖,可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幻灯片25)图所示,2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起到降糖作用。二、注射用降糖药注射用降糖药主要是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效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口服给药会被破坏,只能注射给药。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是促进糖代谢,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合成。胰岛素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给药和皮下给药。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和过敏。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胰岛素制剂现在临床广泛应用人胰岛素,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幻灯片32-33)胰岛素制剂的产生,主要通过化学转化合成和DNA重组技术。(幻灯片34)如图所示,胰岛素的作用时间: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1-3小时,持续时间5-7小时;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6-10小时,持续时间18-24小时;长效胰岛素作用高峰10-15小时,持续时间28-36小时。胰岛素制剂主要分为:短效胰岛素R;中效胰岛素N;长效胰岛素PZI。(幻灯片36-37)短效胰岛素例如诺和灵®R,主要给药方式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点滴。(幻灯片38-39)中效胰岛素例如诺和灵®N,主要给药方式是皮下注射。(幻灯片40-45)预混胰岛素包括:30R(30%短效胰岛素+70%中效胰岛素)和50R(50%短效胰岛素+50%中效胰岛素)。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用适合的胰岛素。诺和灵®30R可以长时间控制空腹血糖,诺和灵®50R可以快速控制餐后血糖,给药方式均为皮下注射。(幻灯片46)图所示,采用全球通用色标代表不同种类胰岛素。黄色代表短效诺和灵®R,绿色代表中效诺和灵®R,红色代表预混诺和灵®30R,灰色代表预混诺和灵®50R,以方便病人用药和医生开处方。(幻灯片49)胰岛素的储存需避光,2-8℃冷藏,不能冷冻,冷冻会改变胰岛素的结构,使效价降低。其储存时间:2-8℃可储存2年半,室温瓶装胰岛素可储存4周,室温笔芯胰岛素可储存4周,室温特充胰岛素可储存6周。外出旅行时的储存方法:避免阳光直射,避免用干冰,避免长时间振荡,需准备备用的胰岛素,乘飞机时要随身携带胰岛素,不要托运。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腹部皮下脂肪层,大腿皮下脂肪层,臀部,上臂。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射后将针头停留在皮下6秒钟,立刻拔针则剂量不足,血糖控制不达标;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肌肉萎缩;注射30分钟内食用碳水化合物,以避免低血糖发生;开药时注意药物的名称和规格;胰岛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1)增强降糖作用:口服抗凝药、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物、甲氨蝶呤,口服降糖药;(2)减弱降糖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烟酸衍生物。(幻灯片62-65)图表所示为各类胰岛素制剂的性能比较。短效胰岛素可静脉注射,也可皮下注射,起效时间为0.5-1小时,持续6-8小时,多用于葡萄糖溶媒输液并发症抢救;中效胰岛素需皮下注射,起效时间为1小时,持续12-16小时,主要用于长期控制血糖;长效胰岛素需皮下注射,起效时间为3-6小时,持续24-36小时,较少应用。胰岛素的适应证: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患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分娩;糖尿病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手术前后;糖尿病酮症及高渗性昏迷。胰岛素使用的新观点: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使用胰岛素,使胰腺β细胞得到休整。
本文标题:糖尿病及其临床合理用药(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1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