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第二节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2§1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一、对外开放的内涵1980年6月,第一次公布对外经济政策1981年11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1982年12月,确立对外开放政策为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3(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广泛采用世界各国通行的方式,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各种经济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4(三)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3.利用外资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5.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最主要最根本5二、对外开放格局6何谓“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经济特区是我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7何谓“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主要是税收减免)。分4类:①发展尖端科技,建立新兴产业的开发区(上海、天津);②沟通内外经济联系,发展转口和出口贸易的开发区(大连、宁波);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开发区(风景名胜、周边旅游资源发达的地区);④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中外经济合作的开发区。8何谓“西部大开发”?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等12个省市区,总面积占全国的71.4%,目前人口约占全国的29%,GDP占17%。战略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工作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910◎专题:中国对外开放成就及挑战一、“双引擎”驱动下的开放进程1978年末改革启动时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仅为206亿美元,到2008年末达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8%,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德);外贸依存度从不足10%增长到超过60%;吸引外资从无到有,目前存量逾7000亿美元,连续多年名列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第一位;外汇储备在1978年前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9年末达到2.4万亿美元。11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1978-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00.10.20.30.40.50.60.7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122007年世界各国货物进出口排名(单位:亿美元)国家进出口排名出口排名进口排名美国318001116303201701德国238602132701105902中国21738312180295583日本1334047130462104法国1165055520561306英国1053064360861705荷兰1042075510649108意大利997084920750507比利时848094320941609加拿大808010418010390010132007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排名(单位:亿美元)国家进出口排名出口排名进口排名美国790014540133601英国456022630219303德国442031970324502日本293041360415704中国251051220712905法国250061300512006西班牙22407127069708意大利217081000811707荷兰18009910989010爱尔兰18001087010930914中国对外开放是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主动转型。有两条主线:一方面,国家集中控制对外经济活动程度的逐步弱化,带来了日趋活跃的国际交易总量增长以及市场范围扩大,放松了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和货币约束;另一方面,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不断释放,在缓解了人口大国的就业压力的同时,由于“干中学”效应和竞争性创新机制的获得,经济有了持续的增长动力,国民福利因而得以不断增长。15二、渐进式开放战略中国采取了渐进式开放战略,其表现是:先沿海,后内地;先区域开放,后产业开放;先“引进来”,再“走出去”。1、在开放区域上,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2、在开放领域上,从一般加工工业逐步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展3、在开放战略上,从侧重于“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16三、“双引擎”开放战略中国推行了FDI诱导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这一战略以中国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国际生产性资本的进口和商品的出口,最大限度地把国内低价的“无限劳动供给”和国际资本、广阔的海外市场结合起来,引进竞争机制,诱导和激活国内资本和劳动的动员,培养自我吸收和创新能力,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汇与技术双缺口以及市场化初期内需不足问题,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17四、四大政策为了配合FDI诱导和出口导向双引擎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实行了四大政策:1、贸易管制的放松与出口鼓励;2、资本管制与FDI流入便利化;3、缺乏弹性的汇率体制及结售汇制度;4、税收及准财政激励(出口退税、出口信贷补贴、低估本币汇率、外资优惠政策)。18五、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挑战1、外贸依存度较高,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地区差距扩大。由于FDI大量流入,1993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方式转为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顺差是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2007年占95%。(一般贸易是指单纯或绝大部分使用本国资源和材料进行生产和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制成品后再出口,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沿海,中西部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入东部沿海地区,地区差距扩大。192、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分割,“资本迂回”,与制度性套利。由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加上资本和外汇管制,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之间存在部门分割。由于内外资政策差异,外资部门的套利机会高于内资部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内资通过各种方式外流,之后这些内资通过中国香港等地以FDI形式转回中国内地(假外资或迂回资本),其目的是以外资身份享受相应的FDI政策优惠,实现制度性套利。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开曼群岛、太平洋上的萨摩亚,包括中国香港,事实上都是中国内地资本外流后悄悄返回的“中转站”。资本迂回,造成了中国的国民福利受损。203、存在“贫困化增长”的潜在风险。中国的贸易模式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型扩张”,尽管在一定时期拉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但是:(1)压低出口品价格,使得中国有输出通货紧缩之嫌。因而造成西方世界强迫人民币汇率升值。(2)加工贸易主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因而在国际制造网络中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只能出口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低附加值的商品。外汇规模的增加,是中国工人的血汗工资换来的。(3)加工贸易模式下,不仅重要的核心技术难以得到发展,还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留在了国内,影响中国长期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214、贸易摩擦与国际争端加剧。持续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呼声也接连不断。据WTO统计,中国在近10年已连续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5、持有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高昂。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主要是美元标价的资产,其中美国短期国债和公司债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下跌,中国外汇储备的隐性损失巨大。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前景也不乐观,当中国试图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矿产、石油等重要资源时,这类产品价格随即飙升。226、外部失衡,双膨胀格局与货币政策挑战.中国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激增,使得货币供应量扩张过快,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受限。2007年以来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1/4,市场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和物价开始上涨。如果为控制物价而大幅度提高利率,不仅会给经济带来通货紧缩效应,而且会使得国际套利性资金流入,增大货币政策难度。23§2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旧中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新中国成立后,从四个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一)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二)没收官僚资本(三)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四)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24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各时期的发展都与该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该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展反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斗争。根据这些任务,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积极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2、进口大量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时必需的物资与抗美援朝物资。3、相应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的出口。25(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该时期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启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围绕国家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中心任务,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1、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156项和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2、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出口。3、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4、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1956年起扭转了长期的逆差局面。26(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该时期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加上三年饥荒,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发生了暂时困难,为此国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1、对外贸易额从急剧增加到大幅度下降后转为逐步回升。2、进口商品中粮食等生活资料比重大幅度增加,生产资料比重下降。3、贸易伙伴开始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4、出口商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调整,轻纺产品出口增加较快。27(四)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年)1、文革前期,由于“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处于停滞下降状态。2、文革后期,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工作,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加之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由下降转为回升,1975年创下了建国以来最高水平。3、1977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冶金、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均开始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28(五)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五个特征:1、进出口额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2、贸易差额从逆差转向持续顺差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4、贸易市场分布趋于多元化5、进出口市场分布错位29讨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加国内税收及就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30§3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市
本文标题: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3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