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紧凑城市目录一、理论内涵二、国内外发展三、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一、紧凑城市理论内涵1.概念2.三大误解3.核心4.设计原则•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一种高密集而多样变化的城市。通过城市功能的相互叠加来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追求可持续发展,反对功能分区,避免城市向郊区与乡村扩张。反对小城市的统治地位,主张步行与建立邻里关系。•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和结构紧凑。概念:“紧凑城市”的三大误解一、“紧凑城市”等于拥挤城市认为“紧凑城市”就是单纯地、无限地增加城市的容积度,使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现有的城市土地上,这属于一种极端的“紧凑城市”认识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把“紧凑城市”所表现出的高密度特征作为“紧凑城市”的主要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弱化了城市形态紧凑的特征和内核,只注重城市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表征。二、'紧凑城市”会带来高的生活成本和社会分离一些人认为随着城市的紧凑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的城市负面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地价和房价不断攀升、交通压力增大、基础设施服务人均拥有量下降、出行时间及成本增多、空间资源更加稀缺等,从而导致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同时,当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时,城市将会出现更严重的社会分离,城市中的经济富裕者始终可以通过经济支付占据城市的稀缺空间,享受优质的服务和设施,而城市中的经济贫困者将会被深度的边缘化,并认为这种社会分离不仅体现在经济差异上,还体现在年龄差异上,对于老年人和幼儿来说,城市密度的提高将意味着更少的开阔空间和更大的活动成本。这是一种极端地对“紧凑城市”认识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将“紧凑城市”理解为一种单维的城市空间无序叠加的结果,忽视了城市的紧凑度与环境舒适性及经济上的可行性之间的平衡。三、将城市密度作为衡量”紧凑城市”的建设紧凑城市的核心城市密度用地功能混合相对较高的密度更能减少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通过构建能有效利用能源的城市形态,减少交通需求,从而降低交通尾气的排放;并且保护乡村免遭破坏。邻里、城镇甚至是城市的土地功能混合有利于社会公平性,包括:城市商业、办公、居住用地的混合社区间、社区内的功能混合一栋和几栋建筑内的功能混合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①紧凑有效的土地利用模式;②对机动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的有效限制;③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④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良好的生活质量;⑤公众参与及文化延续减少出行时间、交通距离和交通能耗;鼓励步行和自行车,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紧凑城市的设计原则城市蔓延导致城市建成区无节制扩张,绿色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内城投资减少;财政靡费;生活品质下降。紧凑城市所反对的就是这种城市的无序蔓延。实现紧凑城市,首先就是实现对城市无序蔓延的控制,加强对于城市发展速度、规模、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控制。实现土地的功能混合使用,通过提倡多样化的高密度,住宅、办公、学校、商店以及文化休闲服务的混合区域发展,将鼓励步行与自行车,减少对汽车出行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能源以及各种资源浪费,提高城市和社区的效率,增加城市活力。而公共交通由于其运输量大、能效高、占用停车面积少、可以缓解交通拥挤等优势,受到紧凑城市理论的推崇。实现紧凑城市,要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农村和城区中重要的开阔地。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公共交通、高速公路、下水道、废物处理和其他公用设施,以降低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提倡公共交通,反对小汽车合理利用资源和小汽车控制城市发展,反对城市蔓延土地综合利用,反对功能分区创造适于步行的邻里空间为减少汽车的使用,城市邻里社区的中心地带将是以步行者为中心,降低对小汽车通勤的需要。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二、紧凑城市理论的国内外发展1、发展历程2、多样化的紧凑城市3、国外紧凑城市的发展与实践紧凑城市发展历程1990年代初,随着指导未来发展的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引起了政府之间、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重视,紧凑城市理念逐渐在西方获得广泛关注。西方学术界对紧凑城市理念展开了一场讨论,有支持者、反对者,还有折忠者。本世纪初,“紧凑城市”的研究成果流入中国,同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紧凑城市”的理念做出了阐述。最早出现于1973年Dantzig.G和Satty.T的专著《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中。Dantzig.G在演说词中阐述了采用紧凑城市理念的原因、紧凑城市的17个优点以及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工作领域和方法等内容。提出引入国内发展1990年代初,随着指导未来发展的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引起了政府之间、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重视,紧凑城市理念逐渐在西方获得广泛关注。西方学术界对紧凑城市理念展开了一场讨论,有支持者、反对者,还有折忠者。本世纪初,“紧凑城市”的研究成果流入中国,同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紧凑城市”的理念做出了阐述。1990年代初,随着指导未来发展的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引起了政府之间、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重视,紧凑城市理念逐渐在西方获得广泛关注。西方学术界对紧凑城市理念展开了一场讨论,有支持者、反对者,还有折忠者。本世纪初,“紧凑城市”的研究成果流入中国,同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紧凑城市”的理念做出了阐述。紧凑型城市并没有一种成型可以借鉴的城市形态,图中五种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所展现的城市形态都可以作为紧凑城市的一种。对于多中心组团城市也可以建设紧凑城市,通过现代化的快速轨道交通可以明显缩短各个组团之间的时间距离,组团内部以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和TND模式(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模式开发以实现较高紧凑度。不多样化的紧凑城市——不同城市形态下的紧凑城市日本式紧凑型城市日本紧凑城市实践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低房价和老龄化社会结构所造成的过于宽松的城市开发建设,主要措施有:①以紧凑型城市理念重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②集约化发展模式促进市中心再生;③限制郊区分散化居住区选址与建设,鼓励市民选择在市内居住;④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特别是新型有轨电车(LightRailTransit);⑤实施道路更新,延续传统街道景观,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⑥节约土地利用,保护市郊农业与自然环境,对车站周边地区进行复合功能开发(Mixed-useDevelopment)。国外对紧凑城市的发展与实践国外对紧凑城市的实践概括起来,主要分为:日本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英国在紧凑城市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绿带。在英国,绿带设置被认为是可有效抑制城市对外扩张,限制城市郊区无节制开发的有效政策,同时绿带可以作为绿色开放空间,增加城市自然景观和休憩场所。(2)可持续的住宅区开发。表现为“都市村庄”规划,都市村庄追求住宅区的高密度开发和用地功能混合,主要针对城市现有住宅用地、未开发用地和利用率低的土地的再开发。(3)城市中心区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衰退邻里再开发,建筑物改造、功能置换等。(4)抑制汽车使用的交通政策。英国的紧凑型城市建设手法为解决美国城市无节制低密度向外蔓延,土地资源大量消耗,城市中心空心化、生机和活力消失的问题,克林顿政府于1998年提出精明增长计划。美国精明增长模式力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为目标,对城市设定开发边界,进行高密度、填充式的土地开发,建筑和街区设计规模符合人体尺度,保证在步行范围内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强调汽车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共存,构建宜人的公共空间,具体开发手法有TOD和TND。紧凑型城市的美国模式三、紧凑城市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可行性1.我国城市化问题2.紧凑城市理论引发的问题3.紧凑城市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可行性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城市无序的扩张•城市公共设施相对落后和边缘地区的设施缺乏•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中的社会隔离现象盛行•城市污染严重1.高密度引起的堵塞问题•交通堵塞•资讯堵塞•废物堵塞2,高密度引起的城市生活费用上升•土地价格•生活成本3.高密度引起的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声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绿化的减少紧凑城市理论引发的问题紧凑城市在我国的适应性“紧凑城市”提倡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模式,提倡城市的多样性、社会融合及公平,追求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这正是我国城市发展最需要的核心策略、原则和手段。1.土地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2.要坚持多样化的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模式,避免城市用地功能的单一化。3.能源短缺和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必须采取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THANKS!
本文标题:紧凑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6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