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论一、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按其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严格的科学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慎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第二,实践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一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二是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三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基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答: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实践需要,因为社会实践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期待通过理论研究和解决,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是对社会实践中问题的研究。第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指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第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或许只是一个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第三,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正在于“以‘问题’为中心”。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源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答问题,它的停滞是因为忽视问题,它的创新是因为面临老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它的生命力在于准确把握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它的使命始终指向人类的生存和命运问题。这既是“问题”展开的内在逻辑,也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那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而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与人口、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2)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这五个系统构成。①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大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等子系统组成。②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③上层建筑系统:马克思把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④人口系统: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⑤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3)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人口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2.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3.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自然环境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1.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有直接影响。2.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3.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有一定影响。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1.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2.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限度。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1.用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原理来说明,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答:世界是无数的事物发展过程的集合体。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既是连续性的,又是非连续性,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历史过程的这种连续性非连续性的统一,表现为社会历史过程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连续性,没有后一过程对前一过程的继承,事物就不能前进;但是,仅仅有连续性,没有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间断性、飞跃,事物同样不会有前进和上升。要想深入了解事物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分析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运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实现中国梦的认识。答:1、定义:.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3、意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4、对实现中国梦的认识:中国梦在近代即是指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1.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谈谈对以人为本的认识?答: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关系。①“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一切认识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才是哲学的中心、出发点和终结点。人在物性方面连接起自然,又通过灵性发展成人类社会,它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纽带,把握住人就可以把握住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哲学上的意义非常重大。②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③人的存在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任何方法论原则,首先就是研究尺度和标准设计问题,那么在衡量社会发展问题上,也有一个尺度问题,马克思从人的状态的立场给出了社会发展的尺度。首先,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就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内容。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其次,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所以,确立人的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立场?答: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其具体含义,需要作历史分析。②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这时人民群众是与少数“英雄”“天才”相区别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总是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这时人民群众是与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反对派相区别的。③从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来看,无论历史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
本文标题:政治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7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