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据研究显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这种区域化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海南。海南省自1988年建省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十年时间,海南省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期间,生产力、资源禀赋、人才、技术、区位等的差异使得各经济区域的差异慢慢浮现。海南政府也早在“九五”“十五”“十一五”会议上为实现海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很多规划,在“十二五”会议上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问题同样也成为了规划的任务之一。在“十二五”会议上提出:坚持把海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的原则,继续落实“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思路,强化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加强对岸线资源、岛屿资源、海洋资源、产业布局等统一规划与管理。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至1988年建省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伴随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化问题也愈加的严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分块形式,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块区域。其中北面最发达,南面次之,再次为东面地区,发展水平最低的为西面地区。从地理特征上看,海南岛四周低中间高,以五指山的鹦哥岭为突起的中心,向四周逐级降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四种地形构成的梯级结构明显。其中岛中部偏南地区多为山地。西北、西南部等西海岸地区则主要是丘陵。而平原则多分布在东海岸地区,有着平缓的地势,三个区域呈现出一个领奖台的形状。因此可初步将海南省的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中部地区包括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保亭、白沙。西部地区包括儋州、东方、澄迈县、临高、乐东、昌江.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最能恰当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异。根据研究,各区域的人均GDP都是在逐年增加的,但各区域间的人均GDP水平存在很到的差距。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较高,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差距较小,人均GDP最高的东部地区是最低的中部地区的2.1倍;到2007和2009年间,中部地区的人均GDP一直遥遥领先,与中、西部的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直至201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增大到中部地区的2.46倍。已增大到中部地区的2.46倍。海南省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产业结构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动态的反应了国家或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重心明显按第一、二、三次产业的顺序转移的共同的一般变动趋势。即第一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员看,其所占份额在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则首先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一直是增长的趋势。海南省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模式,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一三二”的模式,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二一三”的模式。由此可见,只有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世界一致,也大体吻合海南省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因此其经济增长较快。中部和西部的产业结构都偏低,经济发展缓慢。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面临的政策条件和资本性投资的回报率相对其他产业有一定优势,东部地区的经济也得以凸显。2010年,仅东部地区5个市县(不计三亚)就共接待游客人数达979.1553万人,同期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接待游客人数只有75.7813万人和112.4722万人,仅仅是东部区域的7.74%和11.49%。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中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均低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也仅比东部地区高出1.39%但却比中部地区高出45.23%。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对海南省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东部地区多为靠近沿海的地区,地理位置与交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口市,其作为海南与内陆交通往来的主要枢纽,在经济发展上较其他地区享受着巨大的优势。而三亚市以其靠近南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五指山市也以其地方特色发展相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另外一些地区,除了没有区域优势外,还常常受到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万宁和陵水就常常遭受热带风暴的侵袭和破坏。第二个是政策倾斜度不同的影响.政策的倾斜度不同也是影响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除了占据一定的地理优势外,还主要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成为了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中心,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海南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东部地区被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而西部地区则发展工业产业。“在这样背景下,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没有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海南省国土厅人士表示。而海南岛要建立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必定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不少地区一直主打旅游业,其发展的历史时间也较为长久,正好借此机遇发展自己。第三是经济结构的差异.海南省除海口市、三亚市外,产业结构都偏低。除海口市和三亚市呈现“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外,其他大多数地区都呈现出“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而且很多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例如2007年在这18个县市里第~产业比重超过50%的地区就有10个县市,这些地区分别为:琼海、定安、屯昌、临高、儋州、乐东、琼中、报亭、陵水和白沙,其中以临高的比重最大,高达74%。第四是科技实力和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有了很高的要求。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会影响区域到的经济发展。2010年东部地区的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海口市的高校数量和科研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对于海南省的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这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教育机构的的地方就会缺少人才,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而人才的分布也会引起各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因为本地教育水平过低,大部分人才涌向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而难以引进和难以留住人才的落后地区则出现了望“才”兴叹的现象。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越好,标志着劳动者的能力越强,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因此,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保证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目前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卫留成指出,我们要坚决避免一边是国际旅游岛建设震天响,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豪华小车络绎不绝,另一边却是山区老百姓在破烂的房子里过着半原始生活。所以海南省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使海南的经济区域得到协调发展。首先应该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及优势企业向发达地区投资,促进生产要素向低梯度流动。我们不赞成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直接投资,主要是基于政府投资约束和投资收益较低来考虑的。但政府却可以通过对企业贴息、见面税收等政策激励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引导人才、技术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出台地方法规应该把握公平的原则,不应该把过多的重心放在发达地区,而使落后地区错过发展的机会。目前,海南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欠发达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应以中西部地区为主。近几年,海南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来推进中西部的发展,在欠发达地区推行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项目,如2008年琼中通过百花岭风景名胜区的申请;2011年的欢乐节在澄迈举行等;今年,惠普亚太能源外包服务研究院项目也已正式落户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要在发达地区制订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参与本地的开发建设事业。让大企业进入欠发达地区,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在儋州的王五镇,海南的海棠公司投资了5000多万元兴建了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而在新增生猪养殖量销售方面,又有正在建设中的雨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的项目,建成后每天需要6000头生猪,确保了西部新增生猪养殖量的稳定销售,并且加工厂就建在家门口,不仅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还保障了养殖户的根本利益。其次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各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实施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支持海口、三亚加快发展,成为中心增长极。积极培育中等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小城市加快向中等城市发展目标迈进,进一步强化八所、文城、万城、冲山、金江、石碌等市县中心城镇的作用,逐步将它们建设成为次区域性经济中心。集约发展小城镇,在每个市县优先选择具有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和一定发展基础的建制镇作为重点镇,重点抓好26个示范镇的建设。引导城镇发展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以交通干线为主要轴向的“点——轴”式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以环岛东线高速公路为骨架,加快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城镇和沿线重点建制镇的发展,逐步构建东部沿海城市带。以环岛西线高速公路为骨架,加快儋州(洋浦)、东方、昌江、临高等市县城镇和沿线重点城镇的发展,逐步构建西部沿海城市带。推进乐东九所新区的建设。然后还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区域间的合作是不同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价值规律与社会分工要求和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协同行为。东部地区区域经济总量小,应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西部地区加工业所需的原料和上游产品,东部地区可利用其较为突出的农业水平,进行简单初级加工的农业产品提供给西部地区,形成产业链条。以东部地区的旅游业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由三亚、海口等滨海城市向中部五指山等地区延伸,带动生态游、高尔夫休闲游、热带雨林探奇、河湖旅游、风情温泉游、康体保健游、黎苗文化体验游等一大批中部地区特色旅游产业产品也得到同样的发展。再者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海南经济必须以工业为主导的结论的理论基础,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过程有长有短,但阶段不可跨越。[7]目前海南中西部产业结构程度低是导致区域之间差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在原有的产业结构模式上加大力度,使其经济发展实现一个更大的跨越。中部地区在农业结构发面要重点抓好一批带动性工程,扶持各市县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和转化增值,扶持各乡镇发展以运销为主的服务型乡镇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供销服务等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在工业方面,遵循求真务实、保护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重复建设的原则,在立足于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在旅游业方面,中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保存较完好的热带雨林,可与沿海市县的旅游业优势相互弥补,相互促进
本文标题: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8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