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文化主要内容:•文化的含义与特征,•文化的类型和内容,•文化的构成,•文化评价的态度,•文化传播和变迁•重点:主文化和亚文化、文化评价态度一、文化的涵义、特点与类型(一)文化涵义文化概念随处可见:“你的文化程度是什么”---掌握知识的等级“农民没有文化,找不到会计”(毛泽东,1940)----知识和技能“中国文化,是侍奉主子的文化”(鲁迅,1927)----封建主义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称古籍中的文化:文治教化拉丁文中的文化原意是农耕和对植物的栽培—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信仰和情操的过程。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与文明–区别:(1)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2)文化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文明是一种价值判断,与某种价值观相联系–联系:描述人类社会的活动成果(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是后天习得和创造的:非遗传性和超个人性(个人接受和继承文化,但形成文化的力量不在个人)文化具有复合性:多种文化要素组成,电影、电视、书刊、报纸文化的象征性:意义广泛,超出直接表现的窄小范围,如黑和白文化的传递性:纵向与横向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结果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制度变迁—风俗、民德—价值观念(三)文化类型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通过人类的劳动制造出来的任何物质产品。是有形的,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解释和指导人类行为的理念成份,它们存在于隐秘的精神层次,不易直接看到。主要是用来指导人们互动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则、制度,还有各种具体的艺术形式。是无形的,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2.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海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临高人偶戏、黎族文身、黎族“三月三”节、儋州调声、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黎族树皮布等都很有代表性。=0&Key=0&idItem=230&idArticle=3380黎族文身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划于面部两颊的称为“福魂”图案,划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划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划于臂上的铜线纹图案称为“财富”图案等等。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特有的文化。其文化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如犯罪集团的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如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无论什么时候,一提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会马上联想到嬉皮。虽然今天也有嬉皮,但这种亚文化群是在60年代才出现的,并在那时达到了其巅峰状态。那个时候,嬉皮文化被看作是一个对常人社会有破坏性威胁的非主流文化。今天,对待它们的态度就友善多了,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怀旧色彩。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区别:二者地位不同。不能仅凭二者的地位来判断其性质联系:主文化与亚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共同(普遍)文化与差异(特殊)文化共同文化是指世界上每一已知社会,都具有与其他社会相同的制度或行为模式,如家庭、取火、教育、伦理、解梦等。差异文化指世界上每一个已知的社会,都有其不同的、特殊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文化共同性的来源有四个因素:第一,生物上的相似性。生老病死过程相同。第二,生活必需的相似。人的基本需要相似,社会有一些功能相似的社会机构、规范和制度,从而产生相同的文化。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殊的方向发展。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兴趣发展的趋向。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毒、赌博等。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为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如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等。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二、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要素符号: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是文化中有意义的姿势和象征物--是任意设定的,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所蕴含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语言:是一种字词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建构成符号。--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媒介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是区别文化的最核心内容规范:是日常情境中指导行为的规则。调整着人类的行为,保证着人们交往的有序进行--禁止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西方的罪感文化与东方的耻感文化•在西方基督教传统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制于凌驾万物之上、洞察一切的上帝,上帝迟早会给人的善恶打分,也就是审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进天堂或下地狱在于自己如何为人行事。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即有“原罪”,人类是背着沉重的包袱行走人生旅途的。这种观念使得个人直接面对上帝,直接体验自己的良心感受,道德的约束是内在的,所以,才有向上帝“忏悔”不为人知的隐秘罪错的宗教行为。•耻感文化则强调外在的约束力。罪错暴露,才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与惩罚,社会才会把耻辱降落到这个人头上。假如罪错不为人知,那么也就不会有社会群体的压力。耻感文化中的个人,其所做所为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社会的评价,以受人赞许为荣,以人人排斥为自己的羞耻。(二)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如笔、墨、纸、砚,编钟、笙、瑟等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特殊的历史和形式2、文化丛: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有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聚合形成。如笔墨纸砚—书法文化;“三跪九叩”“拜”—礼仪文化围绕一个中心文化特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文化特质,如计算机—E-mail—上网--Blog----网络文化考古学家使用的概念,把某些原始文化称为文化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3、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往往表现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特殊的文化模式—特殊文化—民族、地区、阶级、地理环境、人口普遍的文化模式--共同文化–共同的东西三、文化模式评价的态度爱斯基摩人的风俗:(1)爱斯基摩人以殷勤、友善、慷慨大方著称。他们的房子一般都乐于招待别人去住,想往多久就可以往多久。如果有客人来,即使是过路的陌生人,大家也会一拥而上,帮着客人卸下雪橇上的东西,拿出肉招待客人,替客人喂狗。(2)如果一个老猎手觉得自己年老体弱,无法再打猎了,他就会认为自己对社群已经没有用,会很平静地选择自杀。村里的人和他的家人很高兴地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3)爱斯基摩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交换伴侣。爱斯基摩男人不会把自己的妻子借给陌生人,但是好朋友之间有时交换妻子,特别是在漫长黑暗的冬季或长时间的暴风雪天气中。格陵兰岛东部的爱斯基摩人将这种游戏称为“吹灯”。文化中心主义:以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为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正功能(促进社会稳定);负功能(阻碍与其他文化集团交流,导致社会隔绝)文化相对主义:实质是承认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它们都是基于对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因此,不能用一个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别的文化,评价文化只能在对该文化的适应性做出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四、文化交流与变迁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交流包括: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移植、文化整合或融合的过文化交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一)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特点:(1)文化传播要有媒介;(2)从发明地为中心,按同心圆的轨迹向四周扩散,因受阻力的不同,扩展的远近也不同;(3)文化传播的选择性:对与自己文化不相容的文化要素采取排斥态度;对不能满足其成员某些心理、社会需要的文化要素采取排斥态度(二)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是指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包括了文化接触、撞击、冲突、采借与整合调试等阶段如咖啡馆、流行歌曲、卡拉OK(三)文化变迁方式:发现、发明,暴力反抗、涵化等文化堕距(文化滞后):文化各部分变化速度不同,有的快有的慢,结果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千万社会问题――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制度、民德、风俗、价值观)文化残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当条件消失时,还坚持存在一个时期文化变迁的趋势:适应性文化取代不适应文化曾经的流行文化五、文化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和价值观念文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参考书目:–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和《文化模式》–M·米德《代沟》–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课后作业:•阅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以理解文化模式、文化与人格的关系。
本文标题:第4章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9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