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入新课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古欧洲社会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第5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课程标准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和“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为什么后来却衰亡了”等问题,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知识与能力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难点重点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的形成与发展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3世纪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法兰克人主要有萨利克与里普阿尔两大部族,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人逐步渗入高卢东北部。481年,克洛维继任萨利克部落酋长后,开始全力向高卢扩张,消灭了法兰克其他酋长势力。486年击溃西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首都。部落贵族与亲兵成为封建主,一般法兰克人则成为农村公社中的自由农民。当地的高卢-罗马贵族、罗马教会、隶农、奴隶与散居的自由农民依然存在,与法兰克人逐渐融合。496年法兰克统治阶层皈依了基督教,得到高卢-罗马人的大力支持。法兰克王室采取国王死后诸子平分领土的继承制度,使王国经常处于分裂、混战和再统一的反复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向外扩张。封建主势力的强大削弱了王权,王国权力逐步落入掌握宫廷事务的宫相之手。8世纪前半期,宫相查理·马特出于加强统治和进行征战的需要,推行军事采邑制,初步奠定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732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击败阿拉伯人,阻止其进一步向西欧扩张。733年迫使勃艮第称臣,734年又征服弗里西亚人。751年,查理·马特之子丕平(矮子)废墨洛温王朝国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期间(768~814),经过50余次征服战争,领土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北达北海,南迄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称帝,法兰克王国成为统治西欧大部分地区包括多种部族的大帝国。由于境内各地区缺乏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封建主割据势力强大,查理大帝死后不久,帝国陷于混战。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后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东、西、中三个王国,并分别于911、987、887年覆灭,由此构成了现在法国、德国及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法兰克王国在日耳曼人所建国家中享国最久,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罗马教会在西欧统治地位的巩固起了重大作用。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克洛维——法兰克王国第一代国王5世纪末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法兰克战士法兰克的战士,全身甲胄,手持盾牌和战斧,作战勇敢骠悍。克洛维正是依靠这些战士,征服原罗马帝国广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是西欧中古初期最显赫的君主。他身躯高大,目光敏锐,精力过人,在位46年中发动过50多次战争,把法兰克国家的疆域扩大到欧洲中部。公元800年,他被教皇加冕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帝国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帝国。查理大帝骑马塑像查理大帝是中世纪早期欧洲最大帝国的统治者。查理大帝的军团,是查理大帝对外征服的工具,该军团在由法国境内的亚琛前往圣地亚哥途中。中世纪欧洲骑士所用的重装盔甲。西欧中世纪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向封建领主效忠的场面封臣向封主宣誓效忠这是一幅想象画。跪在地上的“封臣”正在履行向“封主”的效忠仪式,表明此后自己便成为“封主”的“人”,即“封臣”。图中,左边站着的是封建主的随从,他们顶盔披甲,手持武器。背后站着的是为封建主说笑话,供他消遣的人。在封建城堡附近干农活的封建农民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有何特点?西欧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宫相查理·马特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查理·马特(688-741)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兰克王国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8世纪上半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量自由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衰落。这样,以前只是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开始插手国家政务,成为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在争夺宫相的过程中,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等三个地方的贵族都推出了自己的宫相候选人。最后,奥斯特拉西亚推选的赫里斯塔尔·丕平得到宫相职位,而且是王国唯一的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争夺宫相职位的战争立即展开,查理·马特在奥斯特拉西亚贵族的支持下,打败了其他竞争者的军队,于715年继任为宫相。查理·马特上台后,各地贵族的叛乱仍然不断,而当时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势力日益壮大,对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查理·马特依靠奥斯特拉西亚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阿奎丹等地。在此期间,查理·马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732年,依靠这支骑兵,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人,收复了被占领土。从此,查理声名大振,被称为查理·马特(“马特”的意思是锤子)。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他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他还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这次改革,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的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已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737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去世,查理·马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加强了罗马教会的联系,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年,罗马教会授予他罗马贵族的头衔,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的钥匙送给他。741年,查理·马特逝世,享年53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8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年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800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也称为查理曼帝国。封建等级制:欧洲封建社会中,社会各阶层等级分明,不得逾越。图中两个身份低下的农民正在为两个有地位的骑士让道。封授仪式:土地和效忠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封主与封臣之间联系的纽带,封授仪式是封臣效忠封主的见证。封建采邑的意义:采邑制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很有帮助,而且通过采邑制逐渐形成了一种封建等级制度。什么是封建采邑制最初是查理.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时(735年左右)实施的,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到了查理.马特的儿子时,把大部分土地当作采邑制分封给臣下,查理大帝也把通过战争夺来的土地分封给有功将领,这样使得采邑制遍及全国。英国则从威廉一世开始也实行采邑制,规定每个骑士采邑供养一名骑士,为国王服役。此后,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而这些下属又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样领主既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义务效劳,为领主作战。现在的梵蒂冈欧洲封建时期城堡遗迹欧洲中世纪的领主与仆人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起初,基督教信徒组成很多小宗教团体,后来这些小团体逐渐形成统一的基督教会。耶稣降生在圣殿中与人谈论的少年耶稣宗教画《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图基督下葬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罗马教廷罗马教廷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教皇教皇按天主教内部的说法,是使徒彼得的继承人。他是全世界罗马天主教徒的首领,代表耶稣基督管理教会,宣传福音。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终身制。教皇的完整头衔为:罗马主教、基督在世代表、首席使徒彼得继承人、西部宗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7任教皇。罗马天主教起始,在罗马兴盛,直至今天。全世界的天主教区、教职,及其一切信徒皆听命于罗马的梵蒂岗,而罗马的代表人物就是所谓“普世之父”的教皇。四世纪时渐渐形成了五个教会中心点:即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在每一教会中心有监督一人,治理辖区会务。但到了第五世纪,罗马的监督认为罗马城是当时世界的政治中心,所以罗马的教会也该是世界的教会中心,于是就宣布罗马的监督,是“普世之父”-即教皇。自此以后,教皇权柄逐渐膨胀,开始了中世纪悲惨的黑暗时代。教皇藉着愚民政策(不准圣经译为通用文字,禁止人民阅读圣经)及驱逐出教的威胁,并藉着咒诅人灵魂在炼狱受苦的恐吓,使百姓敢怒而不敢反抗,又因教廷藉买卖各种赎罪票聚祂人民钱财,使人痛恶宗教。直至十四世纪,在极端黑暗之中终于发出了曙光;圣经译者约翰威克里夫,血证士约翰胡司等人成为改教的先锋,掀起了回归真理的第一声号角。十五世纪初,神的仆人马丁·路德发出了勇敢而不妥协的真理呼声,毅然反抗教廷,并将新约圣经译为通用文字。纷纷归依。在此情形下,罗马教廷发起所谓“反改教运动”,利用军队作正面屠杀,并设异教裁判所,在暗中侦缉,施行酷刑,迫令反悔,藉以镇压。中世纪人们对教会的态度丕平献土教皇为皇帝加冕丕平献土:8世纪中期,法兰克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的国王。作为回报,丕平亲自出兵意大利,把征服来的大片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由此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丕平献土与教皇国的建立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西北角的一块高地上有个“梵蒂冈城国”,它是天主教教皇的驻地,是一个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千米,人口约1000人,其中85%是意大利人;四周有高墙与罗马城分隔,惟东面的圣彼得广场向外敞开,步行环绕一周只需45分钟。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他寻求教皇方面的支持,使
本文标题: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0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