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6讲大历史背景下的熙宁宋越战争
广西地方史十二讲第6讲大历史背景下的熙宁宋越战争人文社会科学部孙剑伟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越南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势,为越南独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安南割据及南汉的干预唐末,安南土酋曲承裕趁乱割据一方,并于906年被唐哀帝封为静海节度使。次年,唐朝亡。后梁贞明三年(917)安南都护刘隐去世,其弟刘陟自立为帝,国号大越,旋改为汉,史称南汉。白藤江之战与吴权称王930年,南汉以武力消灭曲氏,占领安南。曲氏旧将杨廷艺(安南爱州守将)不服,逐走南汉所置交州刺史,自称节度使,旋为部将矫公羡所杀。杨庭艺之婿吴权在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自爱州举兵讨伐矫公羡,矫公羡赂求南汉支援。南汉派万王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发兵救矫公羡。刘弘操的南汉援军未到交州时,吴权大军已攻下罗城,杀了矫公羡。939年初,吴权与南汉军在白藤江大战,击败了南汉援军,并将刘弘操杀死。同年,吴权称王,是为安南脱离中国之始。越南丁朝的建立吴权虽未统一安南,但已是安南最强割据政权,各使君随受册封,但是依然割据。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吴权过世。吴权死后,安南开始混乱。安南从此陷入“十二使君之乱”!丁部领在数年的混战之后,于968年称帝,国号大瞿越,自称大胜明皇帝,定都华闾(今嘉远),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王朝--丁朝。宋越宗藩关系的建立开宝八年(975),丁朝遣使请封于宋,宋朝封顶部领为交趾郡王。由此,中越两国的宗藩关系正式拉开帷幕。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越南历代王朝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了近千年的宗藩关系。这种宗藩关系尽管不同时期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的1885年才最后终结。朝贡贸易宗藩关系时期,中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极为密切。从越南封建王朝来说,大致是三年一贡,或六年两贡并进。派往中国朝贡的一批又一批的“使部”,本身就是一个国际贸易商队,既有官方货品的交换,也有使臣私人的交易行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般会按照“计值回赐,以优其值”的原则,使越南的进贡获得丰厚回报。黎桓篡位及宋朝的干预979年,丁朝帝位由年仅六岁的丁璿继任,十道将军黎桓任“副王”摄政,专权树党,引发大臣不满,并导致内战。宋太宗闻变,决定兴师问罪。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七月,宋太宗派侯仁宝等率兵南征。黎桓及派大将军范巨俩(一作范巨备)出击。范巨俩临行,认为“今主上(丁璿)幼弱,我众虽竭死力御外侮,脱有尺寸之功,其谁知之?不如先册十道(指黎桓)为天子,然后出师可也”,军士“咸呼万岁”,请黎桓即位。黎桓便即皇帝位,改年号“天福”,建立前黎朝,定都华闾(今嘉远)。黎桓登基为帝后,先是冒用丁废帝丁璿的名义,向宋太宗上表,希望宋廷“俯怜其过,未忍加罪”但未果。翌年(981年),宋军水师进抵白藤江,黎桓守军撤退。宋军追击到支棱(在今越南谅山)时,黎桓遣士卒诈降侯仁宝,将之诱杀,继而出兵,溃击宋军。982年(黎大行天福三年)春,黎桓遣使到中国“上表谢罪,且贡方物”。随后,宋朝对安南改用羁縻政策,初授黎桓静海军节度使(986),旋封交趾郡王(993),再进为南平王(993)。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瞿越太平十一年(980年),卫王丁璇禅位。大行帝黎桓(曾任丁朝十道将军)即位。次年,改元天福。史家称大行帝黎桓所建政权为前黎朝。瞿越景福二年(1009年),庄宗黎龙铤被杀。太祖李公蕴(曾任前黎朝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即位。次年,改元顺天。史家称太祖李公蕴所建政权为李朝。瞿越崇兴大宝六年(1054年),太宗李佛玛崩。圣宗李日尊即位,改国号为越,改元龙瑞太平。越天彰有道二年(1225年),昭皇李天馨(女)禅位,太宗陈日煚(出身外戚陈氏家族,李昭皇之夫)即位,改元建中。史称陈朝。李太祖迁都升龙城李太祖(974-1028)开国后,便积极奠定统治基础。李朝顺天元年(1010年),李公蕴认为丁、黎两代的旧国都华闾地方狭窄,不适合作为帝都,于是下《迁都诏》,迁都大罗城(今河内),认为该地“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蟠虎踞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他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该年农历七月,朝廷迁入大罗城,改名“升龙城”,并修建宫殿、府库、城隍、城墙、寺庙等等设施,使升龙城具备相当规模。李太祖雕像李朝圣仁时期的发展1054年李太宗死后,太子李日尊继位,是为李圣宗(在位时期:1054年─1072年),此后,李朝政局渐见升平,“百姓折服,登基以来,少有寇盗”。圣宗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积极发扬中国的儒家学说。在1070年(李神武二年)农历八月,兴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及七十二贤等像,规定四季祭祀,并让皇太子学习儒家文化。在军事方面,改革兵种编制,以加强战斗力及防止兵变。李圣宗又向外扩张,觊觎邻国领土。1059年(李彰圣嘉庆元年)三月,入侵中国宋朝的钦州地区。1069年(李天贶宝象二年),圣宗亲征南方的占城国,夺取该国的地哩(今越南广南)、麻令、布政等地。河内文庙1072年圣宗去世,由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李乾德继位,是为李仁宗。仁宗在位的早期,在大臣李道成,大将李常杰的影响下,对内对外均有重大举动。在内政方面,于1075年(李太宁四年)二月,实行科举考试,是为越南最早的一次科试。又于1076年(李太宁五年)设国子监,于1086年(李广祐二年)选士进入翰林院任职,以扩充学官制度。对外方面,李朝和宋朝在1075年至1077年(李英武昭胜二年)期间,爆发大型战事。二、宋初重北轻南的防御战略崇文抑武的国策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建国之初,赵匡胤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已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归于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契丹、西夏用兵屡遭挫败。宋太祖的统一策略赵匡胤在与赵普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战略顺序,先取经济富庶的南方六国以巩固国力,再掉头北伐契丹附庸北汉。他先行假虞灭虢之计,攻灭荆南和湖南割据政权,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赵匡胤一心希望恢复唐时北方领土,设立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以期日后从辽人手中赎回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他再度北伐,却于当年十月十九日突然去世,留下千古谜团,统一大业暂告停止。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默认交趾独立宋人张方平言:“太祖皇帝弃之,不欲勤中国以事荒徼,列之外藩,使隔限诸蛮,此天机神算、长辔远驭之术也。逮今百余年,故无岛夷之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6,熙宁九年六月壬子)北伐失利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太宗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未果。七年后的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遣曹彬、田重进、潘美兵分三路进行北伐。中、西两路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贪功冒进,在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被迫撤军。西路军在撤军后接到将已攻占的云、应、朔、寰州四州百姓内迁的命令,副将杨业中伏被俘,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西夏厌战,与宋廷议和。宋太宗在位后期的国策调整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收复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太宗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檀渊之盟宋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雍熙北伐后,辽国就经常在宋辽交界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对于此事,历代观点以批评者为主,认为真宗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目的并未达到,且军事胜利者却要年年向战败者赎巨款买和平,甚为屈辱。肯定者认为,击退南侵本身已是胜利,宋时经济发达合约负担并非巨大,难以说成城下之盟。仁宗时期宋与西夏的战争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宋军的失利使辽国趁机施压,导致重熙增币的发生。宋夏战争不利后,仁宗罢免宰相吕夷简,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边疆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一代名将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以功升枢密副使、枢密使。死后受到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叶适:“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宋史》:“宋至仁宗时,承平百年,武夫鸷卒遭时致位者虽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隐然为时名将,惟青与逵两人尔。青在边境凡二十五战,无大胜,亦无大败,最后昆仑一举,颇著奇隽。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宋朝征伐西夏失利宋神宗在位期间,锐意改革。先后推行”熙宁变法“、“元丰改制”(合“熙丰新法”)。神宗在治内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宋朝的边事。他一反宋朝自真宗以来对辽与西夏的妥协退让,以强硬的态度对付虎视眈眈的邻邦,并立志要统一中国。他在位期间,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对交趾的反击战,一次是对西夏的讨伐。宋神宗希望决心一举消灭西夏,以绝外患。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取得大捷,大大鼓舞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征西夏。元丰五年(1082年),宋在银、夏交界修筑永乐城来屯军,想要困住兴州的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动了30多万大军围城,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战报传至汴京,神宗临朝恸哭。他从此也失去了斗志,继续维持着原来对西夏的纳贡和议。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世。三、熙宁宋越战争的经过李朝(交趾)时,前几代君主均致力于开拓疆土,对占婆几次用兵,对宋朝领土也屡有蚕食,李公蕴及其继任者屡有犯宋境。宋朝则鉴于北方有辽和西夏,一直对交趾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侬智高举事之时,李太宗李佛玛曾向宋朝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以邀利”。宋朝廷本欲答应,但在狄青的反对下,宋朝最终没有让交趾出兵。而侬智高山穷水尽之时,亦曾向交趾求援,但李朝兵至前,侬已败。李佛玛未能如愿。战争的起因熙宁五年(1072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为李仁宗。时仁宗仅7岁,由检校太尉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道成辅佐。熙宁六年(1073年)沈起因大力主张进攻李朝而被宰相王安石赏识,取代萧注出任知桂州。他自称受密旨准备讨伐交趾,依保甲法点集土丁。继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更为激进强硬。他断绝交趾方面给宋朝的表章,加紧训练士卒,甚至禁止了当地与交趾的贸易。这些都让李朝感到不安,认为宋将来攻。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决定攻宋。战争爆发和邕州之战熙宁七年(1075年)11月,李常杰和宗亶分兵两路,水路并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天生蒸民,君德则睦;君民之道,务在养民。今闻宋主昏庸,不循圣范;听安石贪邪之计,作青苗助役之科,使百姓膏脂凃地,而资其肥己之谋。盖万民资赋于天,忽落那要离之毒,在上固宜,可悯从前,切莫须言。本职奉国王命,指道北行,欲清妖孽之波涛,有分土,无分民之意。要扫腥秽之污浊,歌尧天享舜日之佳期,
本文标题:第6讲大历史背景下的熙宁宋越战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1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