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7章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学主讲人韩美兰石奇编《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习前章内容1.什么是产业关联?产业关联有哪些方式?2.投入产出的含义?为什么可以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产业关联?3.为什么可以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第7章产业结构主要内容: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第二节产业结构演进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石奇编《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要学习要点理解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形态1理解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2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进理论3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内容3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是进行同类经济活动组织的总和,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组织的集合.使用同一或相似的原材料投入要素主要的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产品的基本用途相同或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产业间的基本结构形态⑴社会再生产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产业间合理比例可以跨地区,跨国家方式实现,因而没必要追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新加坡)⑵需求结构:指各个产业的消费量和投资量在需求总量中的比重⑶投资结构:指一定时期的社会总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包括增量投资结构和存量结构⑷就业结构: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受产业本身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影响⑸技术结构:各产业所采用的各种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⑹区域配置结构:该结构反映生产力和资源在空间的布局关系,也称为地区结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区域经济相对优势⑺产出结构:与投资结构相对应,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反映——各产业效率水平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思想渊源:17世纪—19世纪代表人物:配第,李斯特,马克思形成期:1930-1940年代表人物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本国的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部门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分析;进一步发展建立体系克拉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规律性。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赫希曼:基于大量拉丁美洲发展经验,否定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谨慎控制的平衡增长路线发展,设计不平衡增长模型,突破国民经济是否优先,重点发展某些部门的探讨日本学者:如赤松要,筱原三代平,宫泽健一,伊藤元重等。研究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周边国家的关联,但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没形成一般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发展期:1950-1960年代表人物: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列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延伸(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以筱原三代平(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等日本学者列昂惕夫: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并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影响第二节产业结构演进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分析1.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2.主导产业转换规律3.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1.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案例1:各国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主要标志:人均GDP超过11170美元(05年购买力平价PPP);农业比重小于10%,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美国55年,日本73年,韩国95年)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我国人均GDP7614美元);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9.2%),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我国31.4%);城市化水平为60%-75%(我国54.8%)我国2014年统计数据计算。参照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一般规律:农业—轻纺工业—原料供应和燃料动力为主导的重化工业—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后工业化时期)举例说明:◎美国主导产业演变:农业—纺织工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工业—钢铁,汽车,建筑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日本主导产业演变:农业--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主导产业演变:农业—纺织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高度加工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企业◎我国产业结构政策演变:1.1979-1984,重视农业,加大轻工业扶持力度,重点发展能源和交通产业;2.1985-1991,集中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3.1992-2000,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为主导产业;4.2000-至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2010年后,物联网的建立和完善表1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3.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产业结构演进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顺序为主导一般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总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各个阶段难以逾越,但各个阶段过程可以缩短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分析结构演变理论结构调整理论刘易斯二元结构转变理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霍夫曼定理钱纳里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演变理论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配第定理: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的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克拉克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认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演变理论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产业结构变动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产值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与产值的相对比重相比,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显得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在服务业方面,产值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却与工业部门不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要大于产值相对比重。日本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占比(单位:%)第1次産業第2次産業第3次産業1878年83.64.911.51900年70.011.818.21920年54.516.828.71940年44.323.632.11960年32.930.436.71975年15.435.249.41985年10.833.455.81995年7.333.259.5演变理论3:霍夫曼系数和定理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的工业净产值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演变理论4:钱纳里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钱纳理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农业份额下降,而按不变价计算的服务业则呈缓慢上升;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结构调整理论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观点:认为整个经济是由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经济发展就是扩大现代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加速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②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取决于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③城市工业中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储蓄倾向积累效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断降低,这种效应直到工、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相等才停止,这时,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批判: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的容纳量有限或城市工业要求劳动力具有相应的技能素质,而存在农村劳动力不能适应城市需要或劳动力供给超量的问题,这些阻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结构调整理论2: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挺进阶段:高额民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内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关联水平的提高—一、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①产业结构发展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②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③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方向演进;④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单个产业部门一般会经历一个“兴起一扩张一减速一收缩”的运动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的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为高增长优势产业间的变化。◎衡量产业优势地位的三个标准:附加价值高低、产业产值、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动因根本动因——技术创新为什么?①技术创新导致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产生。②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新的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产业结构高度化判断①“标准结构”法: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②相似性系数法: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二、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②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③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标准一:与标准结构的差异。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学者提出的与“标准发展模式”的差异大,结构不合理标准二:与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上出现某个或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或劳务严重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时,结构不合理标准三:产业间的均衡比例关系在特定的技术水平下,各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是一定的,因此产业间比例关系是一定的。虽产业间比例关系来判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但比例关系并不是始终不变,常处于“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变化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过程一是在部门、行业之间不断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均衡的过程;二是这种均衡被打破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2.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3.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律,钱纳里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4.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5.简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和特征6.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标准是什么?第7章产业结构简述中国目前应选择哪些产业为主导产业。步骤1主导产业含义及特征: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3、对其他
本文标题:第7章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1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