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
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集结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第二节儒学课本的编纂第三节战国时期经典的传授第四节“秦火”与儒经的完缺问题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一、“六经”说与“六艺”说的出现1.六经后世把首出的儒家经典称之为“六经”。其次序,依照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是:《诗》、《书》、《礼》、《易》、《春秋》。依古文经学家的观点,则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子时代尚未见到有关“六经”的说法。“六经”之说,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2.“六艺”说从历史文献中考查,汉代一般都把“六经”称作“六艺”,如《史记》的《伯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中都可见到,如《滑稽列传》:“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正义]曰:言《六艺》之文虽异,《礼》节《乐》和,导民立政,天下平定,其归一揆。至于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其后,刘歆在《七略》中著录“六经”经籍,也称之为“六艺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完全袭用其名。“六艺”就是“六经”更早的名称,只不过“六艺”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二、孔子以前的“六艺”教育(一)《周礼》系统《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2)六乐:六种乐舞,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3)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射穿箭靶而露出白色箭头;参连:一连射出许多箭,第一只箭已经射中箭靶,而后面的箭的箭头则依次射中前面的箭尾,箭箭相连,形成一条直线;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而应站在国君身后一尺的位置,也就是让君一尺;井仪:即连中四矢,射穿靶心,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4)五驭五御即驾车的技巧,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鸾:鸾、和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过君表:君表犹言君位,谓赶车从国君所站位置经过时,应有致敬的表示。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能够使驾辕的马和两边拉车的马的脚步和谐合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5)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6)九数: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惊人的成就。小学的“六艺”主要是对贵族子弟进行知识和技艺的必要教育和训练,培养能文能武的初级人才。(二)《礼记•王制》系统的大学教育1.相关记载《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大学属于高等教育,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其基本课程包括诗书礼乐,“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约后来逐渐加入了《易》和《春秋》两门课程。《国语•楚语上》: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2.六艺的基本情况第一,《诗》。《诗》是古代的歌谣选集,它被列为第一门课,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需要。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及外交上的来往,包括贵族们的社交活动,都往往是用诗来应对的。如《左传》、《国语》中屡屡见到的在朝聘、会盟、酒宴等场合,人们引诗述怀、赋诗喻义,乃至冷嘲热讽、勾心斗角。所谓“赋诗断章”(《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就是指用诗来应对、比喻,这可以说是当时的惯例。周王室非常重视对民间诗歌的搜集与整理,定期派“行人”到民间去“采风”,然后由太师整理编定。经历了长期不断的采集与编排,孔子以前已经形成了“风”、“雅”、“颂”三部分诗。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间,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于周乐”,演奏的就有“国风”、“小雅”、“大雅”、“颂”。第二,《书》。《书》是历史文献的选编。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典籍,周公在训“殷顽民”时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周公或许见过殷人的典册。今人研究殷墟卜辞,发现甲骨片上多有钻孔,且有“册六”等字样,显系典册编号。这说明典册的观念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而且殷商的巫史在尝试建立档案并加以分类。到了周代,周王室收藏了为数众多的典册,从中选取一些篇章,作为“大学”中“书”这一课程的“教材”,供贵族子弟学习,这就是后世《书》的源头。第三,《礼》。《礼》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学习的课程。“礼”的意义在古代相当广泛,其起源和核心一般认为是尊祖及祭祖,以后逐步扩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汇集成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周代统治者将“礼”视为立国之本:《左传》:“礼,国之干也”。“礼,政之舆也”。“礼,王之大经也”。《国语》:“礼,国之纪也”。“小学”教育中的“礼”,主要是教贵族子弟“执礼”,“不学礼,无以立”。“大学”所学之礼,已不仅仅是要成为君子,而是要把礼作为统治的手段来学,“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据许道勋先生研究,小学中学里尚无死记硬背的课本,到大学时从大量繁琐的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些重要的内容,以文献形式来教学。“命宰人出礼书”。——《左传•哀公三年》“读礼书而协事”。——《周礼•春官•宗伯》第四,《乐》。《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可见,《乐》的教育不在于单纯的娱乐性情,更有很大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当时,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士,用乐都有规定,包括乐队的规模、舞队的人数、演奏的乐章、歌唱的诗篇等,这也就是礼的一种体现,即权力、地位、等级的象征。在孔子之前,是否有教本难以知晓。第五,《易》。《易》原为上古筮书的泛称。《周易》最早可能萌芽于商周之际,《系辞》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现代考古发现证明,在甲骨卜盛行的商代已有筮占存在。从筮占到《周易》文本的形成,其中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其经文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在孔子之前,《易》应当已经被列入“大学”课程。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侯派韩宣子出使鲁国,“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可见,当时鲁国的官学中已有读《易》与《春秋》之事。第六,《春秋》。《春秋》本来泛指编年史书,把《春秋》作为一门课,约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编年史已经是贵族们的教课书。晋悼公听说叔向“习于《春秋》”(《国语•晋语七》),便把他召来辅导太子。小结:综上所述,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大学”六艺,在孔子以前就存在了。这“六艺”是由于教育需要而编集或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普通教课书,其本身并不含有什么神圣的意义。因为它们是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选取出来的,所以可认为是上古文明的结晶。古代文化是依附于教育而保存发展的。孔子以前的“大学”六艺,为儒家经典的诞生准备了基础材料。第二节儒学课本的编纂一、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教学内容既有基础教育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能训练;同时又有理论学习,主要是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这四门课程的名称与排列顺序,均沿用了以前的“大学”六艺。孔子晚年才研究《易》,并编定《春秋》。这两门课大概算是比较精深,不能用作普通教本,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重视六艺教育的原因《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孔子以前已有“大学”六艺课本,但那些基本上属于官学。随着时代变迁与学术下移,旧课本大多散乱或者残缺,而且列国纷争,政治局面动荡多变,各国的教育情况五花八门。孔子所办的私学,不同于官学,必须设置一套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课程。二、孔子对六艺的整理。(一)整理《诗》。1.删《诗》说的来源《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与《诗》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诗》的早期流传《左传》、《国语》等文献证明,春秋时期社会上层,有“引诗证事”、“赋诗言志”的风气。引诗、赋诗者,遍见于诸多中原大小诸侯国乃至边远之地,有诸侯国君、王侯子女,更有大量公卿、大夫等。这种风气的形成,显示出战国以前三百篇的流传较广,也说明早在儒家奉《诗》为经之前,三百篇已经曾受到不同寻常的重视,产生过特殊的影响。3.孔子的贡献在前人流传的基础上,孔子大力强调《诗》的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重视《诗》之“可以兴”的表现特点,并且对三百篇作过一番整理以用来教授弟子,从而确立了《诗》学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二)整理《书》。1.《书》的早期流传《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先秦所谓的《书》起于何时,难以确指。从现存文献看,《左传》引《书》52次,《国语》引书15次。徵引者广泛包括鲁、晋等诸侯国君,以及周、晋、楚、卫、蔡、郑、齐等各国大夫并卜官、史官等。从时间顺序上看,属于春秋前期(隐、桓、庄、闵之际)引《书》仅3次;中期以后,僖、文、宣、成时期20见,襄、昭、定、哀时期29见。由此推断,春秋中期以后,《书》之流传已经较广,并且应该开始了相对稳定的传本。2.孔子与《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论语》中三次体及《书》,证明孔子不仅引《书》、读《书》,而且把《书》作为教本向学生传授。从先秦古籍看来,墨家、道家都称引过《书》,说明《书》在战国时已经流传颇广。既然孔子那时已经有集录的《书》,孔子还将它作为教本,那么孔子完全有可能对它进行过筛选。只是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古文《尚书》的原貌究竟如何,因“文献不足徵”而无法说清楚了。(三)整理《礼》。1.《礼》的早期流传从西周至春秋末,“礼”始终是重要的课程。2.孔子订《礼》孔子对礼有很深的研究,“夏礼,吾能言之,
本文标题: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4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