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用药
消化系统分类与症状•消化系统按部位分: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肝、胰、胆道等等。•常见症状: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烧心、早饱、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里急后重、黄疸、呕血、黑便、便血等。消化不良•一、定义:是一组胃部不适的症状,是由于胃、肠蠕动减弱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其表现为嗳气、腹部胀满、腹鸣等。•二、病因:1、消化系统器官功能随年龄增大而下降•2、饮食:如进食过饱、过多油腻食物,饮酒过量•3、经常服用止痛药物(阿司匹林)•4、精神紧张时进食或进食不习惯的食物也可引起•5、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三、症状:1、进食时或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2、进食、运动或平卧后,上腹正中有烧灼感或反酸,并可延伸至咽部•3、经常感到饱胀或有胃肠胀气感,打嗝、放屁增多,食欲不振、恶心,有些会出现轻度的腹泻。消化不良•四、治疗:不管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因为胃缺乏动力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食物在胃内停留过长,因此治疗时对症非处方如下:•1、多潘立酮:又称吗丁啉、胃得灵。是一种能够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蠕动,使胃排空的速度增加,疏通胃部、消化食物和推进食物,促进食物及肠道气体排泄。此类药物与抗酸剂有配伍禁忌,也是大多数人容易混淆的,此类药物与氢氧化铝、西米替丁、硫糖铝、胃蛋白酶、胃复安等药物不宜合用。•2、多酶片、干酵母片等等。胃酸过多症•一、定义:是指胃液(包括盐酸和胃蛋白酶等)分泌过多,并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二、病因:1、长期酗酒、大量吸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多•2、精神紧张•3、服用对胃有损害的药物•4、其他:如外科手术、严重烧伤、遗传等•三、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出现阵发性胃烧灼感,反酸、吐酸水,因胃酸过多的损害胃粘膜,则还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四:治疗:•治疗胃酸过多症的非处方药物较多,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因胃酸过多很大的程度上会引起消化性溃疡)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铝碳酸镁咀嚼片。慢性胃炎•一、简介: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多数是胃窦为主的全胃炎。•二、分类: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三、病因和发病机制•1、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2、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3、其他因素如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粘膜损伤因子:长期摄取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酗酒、高纳、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可长期损伤胃粘膜,造成炎症持续不愈。•四、临床表现•约70%-8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如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感痛,这些症状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可加重获减轻。此外也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胃粘膜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者常有疲软、舌炎和轻微的黄疸,一般消化道症状少,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慢性胃炎•五、治疗•(一)消除攻击因子•1、对象:•除去病因或针对病因治疗是一般疾病治疗的常规。但由于人群中胃幽门螺旋菌感染率很高,对数相关性胃炎患者并无症状或近于仅有轻度的慢性胃炎,胃幽门螺旋杆菌不易根除,即使根除此菌后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改善也不明显,因此根除胃幽门螺旋杆菌,适用于下列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1、有明显异常(指胃粘膜糜烂、萎缩)的慢性胃炎2、有家族史3、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4、症状明显,常规治疗疗效差者。•2、抑酸或抗酸治疗:•适用于胃粘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的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3、针对胆汁反流、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等作相应治疗:•动力促进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比利、米索前列醇可减轻非甾体消炎药对胃粘膜损伤。慢性胃炎•五、治疗•(二)增强胃粘膜防御•增强胃粘膜防御适用于有胃粘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药物包括兼有杀幽门螺旋杆菌作用的胶体铋、兼有抗酸和胆盐吸附作用的铝碳酸制剂和单纯粘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三)中药•(四)其他•1、抗抑郁药、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2、维生素B12适用于萎缩性胃炎有恶性贫血者•3、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剂可清除螺旋杆菌感染炎症所产生的氧自由基与亚硝胺合成,对预防胃癌起到一定的作用。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粘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一、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其患病率存在很大的差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均好发于男性。在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大于胃溃疡。•二、病因•胃十二指肠粘膜除了经常接触高浓度的胃酸外,还会受到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酒精、药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在正常德情况下,胃十二指肠粘膜能够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作用,维持粘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粘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包括粘液/碳酸盐屏障、粘膜屏障、丰富的粘膜血流、上皮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了平衡的结果。这种失衡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或自身的防御/修复因素减弱。•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因其幽门螺旋杆菌凭借其自身的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上皮定植,诱发局部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的防御和修复。另一方面,幽门螺旋杆菌可增加胃铋素的释放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做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形成。消化性溃疡•2、非甾体消炎药•3、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多•4、遗传因素•5、其他危险因素•如:A、吸烟吸烟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疡复发和增加溃疡并发症发生率,其发病机制是: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诱发十二指肠胃反流,减低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和影响前列腺素合成因素有关。•B、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C、应激和心理因素:一般精神紧张、焦虑易患消化性溃疡•D、饮食:茶、酒、咖啡会加重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E、病毒感染消化性溃疡•三、病理:•溃疡的肉眼观察: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前臂比后壁多,胃溃疡多发生在胃窦与胃体交界处的幽门腺区,消化性溃疡多为单发,少数在胃或十二指肠中可有2个或2个以上溃疡并称,直径大约1.5-2厘米,呈椭圆形,深的溃疡会引起穿孔。•四、临床表现:•A、疼痛•上腹部疼痛时本病的主要症状,多位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偏右。但胃体上部和贲门下部溃疡可出现在胸骨和剑突后部,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的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当患者述疼痛反射至背部时,可能是溃疡发生穿孔的预兆。疼痛往往表现隐痛、钝痛、烧灼样或饥饿痛。•1、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用抗酸剂缓解,即饥饿痛,呈现规律为:疼痛-进食-缓解这一规律。而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经1-2小时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在复现上述节律,即胀痛,呈现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消化性溃疡•2、周期性•3、慢性•B、其他症状•消化性溃疡除疼痛外,尚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五、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量的多少与被溃疡侵蚀的血管大小有关。侵袭稍大动脉时,出血急而量多,溃疡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量的多少。轻者只表现为黑便,重者可出现呕血和循环衰竭。消化性溃疡•三、病理:•2、穿孔•溃疡的急性穿孔往往表现的为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临床上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痛常起始于中上腹或右上腹,呈持续性,可蔓延到全腹。•3、幽门梗阻•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感,尤以餐后为甚,呕吐后可减轻,呕吐物量多,内含发酵食物,往往表现为呕吐隔夜食物。•4、癌变消化性溃疡•六、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A、一般治疗•生活要有规律,工作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劳累和精神紧张,原则上必须强调进餐要定时、避免辛辣、过咸食物及浓茶、咖啡等,牛乳和豆浆能够稀释胃酸一时,但其内所含的钙和蛋白质能刺激胃酸的分泌,故不宜多饮。•B、药物治疗•1、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到目前为止,尚无单一药物能够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因而发展了将抗酸分泌剂、抗生素或其协同作用的铋制剂联合应用的方案,消除幽门螺旋杆菌多采用PPI(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或呋喃唑酮中的两种,组成三联疗法。疗程一般为7天。•2、抗酸的分泌•3、保护胃粘膜: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米索前列醇(专用于非甾体消炎药引起的溃疡)
本文标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用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5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