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_导论
1宏观经济学主讲人厉昌习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联系方式PhoneNumber:8249200(o)MobilePhone:13053802055E-mailAddress:li-changxi@163.com本部文理大楼1019农业经济管理系3参考书目(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萨克斯、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袁志刚,欧阳明著,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5?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五年前的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现在一样吗国家为什么要调整人民币汇率国家为什么鼓励出口大学生为什么要选专业6主要内容1.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观经济学的关系1.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3中国宏观经济现象1.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5本书的体系安排1.6学习的方法、目的和意义71.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观经济学的关系一、微观经济学的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对象三、两者之间的关系8一、微观经济学的对象(一)经济学的对象(二)微观经济学的对象9(一)经济学的对象1.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102.选择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因此就产生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的所谓选择问题。(1)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即采用什么生产方法。(3)为谁生产。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113.资源配置•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现代经济学更多地讲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12(二)微观经济学对象13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142.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的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以如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第一,市场出清。即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理性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153.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16二、宏观经济学的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7(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是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R·费瑞希(R·Frisch)在1933年提出来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古典宏观经济学(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2.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3.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18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古典经济理论的特点:第一,以经济增长为宏观经济,以至整个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与政策的分析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第二,以价值理论为基础。有关价值决定问题的论述是分析所有经济问题的基础。但在有关是劳动决定价值还是生产成本等其他因素决定价值上却有不同的看法。第三,所用的宏观分析方法是一种总体分析,而不是以后广泛使用的均衡分析方法。19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或者不存在着资源的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就意味着在现行市场工资率水平下,愿意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工作。换言之,经济总是接近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20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依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萨伊法则–利率灵活变动性–价格一工资灵活变动性21萨伊法则•首先,我们用一个以物易物经济来理解萨伊法则。需求必然等于供给。整个经济都不会出现过度生产(总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生产不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在一个货币经济中考虑萨伊法则,它还成立吗?卖以后他必须全部购买吗?他可以储蓄一部分收入。因此,他的供给予就有可能会大于他的需求。对整个经济也是如此。从长期看,供给和需求又会怎样?22利率灵活变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的灵活变动性(interestrate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他们看来,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下灵活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market)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曰市场出清。23价格—工资灵活变动性•居民户的储蓄比企业意愿投资要多,结果导致总支出减少。•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在这种情况,还存在失业?242、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期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完整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大量发展,并与凯恩斯主义分庭抗礼的时期。25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挑战。•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代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Akerlof和JanetYeellen、OliverBlanchard、GregMankiw和LarrySummers,BenBernanke,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26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理论的诘问•凯恩斯反对萨伊法则——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给”。人们将之称为“凯恩斯法则”。•凯恩斯不赞同——利率的自由变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他强调人们储蓄和投资有许多原因,而不仅仅只有利率这一唯一因素。储蓄不会自动投资。27凯恩斯反对价格—工资自由变动性•首先,凯恩斯注意到了,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具有刚性。•其次,他认为,即使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是有足够的灵活性,这也不能确保经济会移向充分就业产量,凯恩斯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家混淆了单一价格和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28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实现充分就业。•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的政府干预政策。29凯恩斯将古典理论视作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凯恩斯他认为古典理论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方能成立。其条件为:1.价格和工资完全可以自由变动,特别是下降方向可自由变动;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不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30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框架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第三,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第五,对货币与实物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的货币理论。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31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凯恩斯主义追随者们主要在以下十大研究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了宏观经济学:•①IS-LM模型;•②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等新的消费函数理论;•③加速原理、乘数加速原理等许多新的投资理论;•④货币偏好、资产选择等新的货币理论;•⑤AD-AS分析;•⑥经济的动态化、长期化的增长模型;•⑦需求推动、成本推动、结构型等通货膨胀理论;•⑧开放型经济理论;•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⑩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需求管理的政策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了供给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323、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70年代初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做出提出对策,其他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纷纷出笼。•在与凯恩斯主义的激烈冲突和争论中除了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在修改自己的理论上做了许多努力外,还产生了几个其他学派,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以上各学派在理论观点相同之处是:①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只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是能够更好地运行的;②强调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33小结:宏观经济学流派演变34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凯恩斯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新古典综合派AD曲线(凯恩斯的)AS曲线(工资刚性)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政策解释经济运行小结:宏观经济学流派演变35小结:宏观经济学共识•尽管经济学家之间存在着各种分歧,但还是在某些领域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长期内一国总产出决定该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短期内总需求影响一国的总产出水平;•理性预期对人们的经济决定具有影响;•长期内总产出会恢复到自然水平等等。36三、两者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的。同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在此假设条件下,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其中心是国民收入的决定的分析研究,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37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38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经济的各个单个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国民收
本文标题:第一章《宏观经济学》_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5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