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一、古今词汇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也即语言的三要素是:词汇、语法、语音古用今废词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词古今词汇古今传承词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新产生的词比较古今词汇,我们可看出,旧词在不断地死亡,新词在不断地产生,但从总体趋势上看,词汇是在不断地增加的。而就词的构成来说,单音节词在不断地减少,复音节词在不断地2增多。即:复音节词古今单音节词1、新产生的词语言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其中:语法的发展变化较缓慢,具有极大的稳固性;词汇的发展最快.如:一个新的事物产生了,或一个新的运动方式产生了,或一个事物主生了新的性质,或是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它们首先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语言中就必须有相应的词语来记录,于是,就产生了新的词。这样,语言中的词汇就增加了,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古用今废词”和“古今传承词”。2、古用今废词“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史上已经被淘汰了的词。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有:(1)、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皇帝、妾、臣、贵人、举人、状元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3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2)、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作出解释,于是假若想着除人间之外,还有上帝、还有鬼神,非常迷信,祭祀频繁,名目繁多,于是就有许多词来记录,如:祠:Cì春祭;:Yuè夏祭;祓:fú,除恶祭;禅:Shàn祭天;社:祭土地。(3)、人们对客事物认识的肤浅,将同一事物作不同看待。如:A、牛::pèi,两岁的牛;:sān三岁的牛;:sì,四岁的牛。B、羊::zhù,五月生的羊;:wú,六月生的羊;:zhāo未满周岁的羊;:fān黄肚羊C、“洗”:以洗人体为例:沐:沐洗发。形声。《说文》:“濯发也。”《史记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沬:形声。洗脸。《说文》:“洒面也。”盥:盥会意。洗手。《说文》:“澡手也。”浴:浴形声。洗澡。《说文》:“洒身也。”金文:象形,象人在浴盆里洗澡,三点表溅出的水。后楷化作“浴”。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列传》澡:澡形声。冲洗。《说文》:“洒手也。”后称浴身为洗澡。洗:形声。用水洗脚。甲骨文:中为足,四点为水。《论4衡讥日》:“洗,去足垢”。后楷化为“洗”。再如:D、窗:在上古汉语中,表窗户的词有三:向、牖、窗。向:向《说文》:“向,北出牖也。”即指的是朝北开的窗子。《诗经》:“塞向户。”(用湿泥把门缝涂满)牖:牖《说文》:“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即其它墙上开的窗子。《过秦论》:“瓮牖绳枢之子”。窗:窗,本作囱。《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囱。”即指屋顶上开的窗子。小篆作窗,象天窗形,即是指在屋顶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来灶突也叫“囱”)后来,所有的窗户都叫“窗”,其它两个字就在语言中消失了。又如:E、“胡须”:须:须髯:髯髭:髭“胡须”在古代原有三个词表示:上唇胡子叫“髭”;下巴上的胡子叫“须”;两颊上的胡子(即络腮胡子)叫“髯”(关公的特点是髯长,故有“美髯公”之称)。后来,都用“须”来表示,其它两个词在语言中就消失了。后来又在“须”前加上“胡”来修饰,因为“胡人”喜欢留胡子,所以称“须”为“胡须”,意为象胡人那样的“须”。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入,概括力的增强,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只用同一个词来记录,表现其实质,其它的词在语言中就逐5渐消失了。变成了历史词。当然,这些已经死去的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还用到,如“土皇帝”、“状元”等,但这里的“皇帝”、“状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它们只是作为一种修辞存在。2、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少)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异词(多)从语义的角度来说,这部分词又可分为“古今义同词”和“古今义异词”。(1)古今义同词(古今词义基本没有变化的词)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6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这些词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它们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它们同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成为汉语最稳定的因素。如:人、口、手、天、地、山、羊、牛、水、火、大、小等。(2)古今义异词(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学习的难点)A、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B、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又如:“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又如:7“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在古今传承词中,绝大多数词的词义,古今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如:“亲戚”:现:主要是指外戚.古:则是指内亲外戚。如《史记廉蔺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敌”:敌《说文》:“敌,仇也。从攴,啻声”现:多指仇敌、仇人。古:除仇敌外,还常表“对抗、抵挡”。《尔雅释古下》:8“敌,当也。”还表“相等”、“配敌”、“相当”。《尔雅释古上》:“敌,匹也。”如:《孙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逃之。”成语“势均力敌”,如“凡公之女嫁于敌国。”(凡是诸侯的女儿嫁给地位相当的国家。)还当“抵挡”、“抵抗”讲如《史记项》:“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感激:现:指由衷的感谢。古: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感动。《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行李:现:出行的人所带的衣物、铺盖等物品,物。古:指外交使者,出行的人。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无所害。”厌:厌古:满足。现:厌恶,讨厌.《左传郑伯克于鄢》:“姜氏何厌之有?”毙:毙《说文》:“,顿仆也。从犬,敝声。”段玉裁注:“,本因犬仆制字,假借为凡仆之称。”现:枪毙,枪杀,杀死。古:多指因病或伤而身体倒下去,由此引申为死、垮台。《左传郑伯克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鞍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卑鄙:现:品质恶劣。9古:本指边远的地方,引申为出身卑微,见识浅薄、才能低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给:给《说文》:“给,相足也,从纟,合声。”即丰足,富裕。《广韵缉部》:“给,供给。”现:读gěi把东西给某人。古:读jí,即供给,指一方缺乏,另一方供给,使之满足。如:《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用食,无使乏。”“访”:访《说文》:“访,泛谋曰访。从言,方声。”徐锴传:“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尔雅释古》:“访,谋也”现:拜访,看望,访问古:咨询,就某问题向别人咨询意见。如《左传骞叔哭师》:“穆公访诸骞叔。”“恨”:恨《说文》:“恨,怨也。从心,艮声。”古:遗憾。现:仇恨,仇视。《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杨(jìng强劲,或liàng求,索取)注:“恨,悔。”《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古今汉语的这些差异,有的大,有的小。我们大家熟悉的是它们10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而不熟悉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所以词义的问题是我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四、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差异,是针对古今传承词来说的,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成的,差异是演变的结果。舍弃演变过程,比较古今两端,从古今词义变化的幅度和词义变化的结果两个方面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大从变化的幅度上看古今词的差异小从变化的结果上(一)、从变化的幅度上看古今词义的差异1、有的词义变化小这类词是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最易造成误解的词。我们应特别注意。如:(1)给:今义是给予义,古义是供给,供应,是特指一方缺乏,另一方供给,使之满足。古义读jǐ,今义读gěi,古今词义都有把东西给某人的意思。但今义不管对方是否需要,古义是针对对方需要才供给。古今词义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太大。如:《左传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2)、购:购《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悬重11价以求得其物也。”如:项王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汝德。”《史记项羽本纪》(这是项王在垓下之围惨败后,在乌江自刎之前,对追上来的汉将王翳yì说的话。)今:指购买(某物)。古:指用重金收买,悬赏征求(某物)。(3)访:今:探访,访问,拜访。古:咨询,就某个问题去咨询意见。例如前。(4)勤:勤《说文》:“勤,劳也。从力,声。”即今:勤俭,勤快,与“惰”相对。古:辛苦,辛劳,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熟为夫子?”《论语微子》(5)劝:劝《说文》:“劝,勉也。从力,声。”今:规劝,劝解。古:劝勉,鼓励。如:《左传齐晋鞍之战》:“赦之,以劝事君者。”《荀子劝学》:“劝学”即是指鼓励学习,勉励学习。(6)、坐:坐,林光源《文源》:“象两人对坐土上之形。”古今都指动物“坐”的行为,但古今坐的方式有差别,我们现在的“坐”,是指坐在某个物体上,即椅子、凳子、石头或其它的物体上面。而先秦时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坐具,坐时是殿部放在脚跟上,即古代的“坐”是指席地而坐。《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闯帐时,项羽“按剑而跽”中的“跽”12了,“跽”是指把殿部抬起来,离开脚跟,膝盖着地,跪作警戒的状态。(7)镜:古今都是指镜子。但不同的是,古代是以铜为镜,而现在我们所说的镜子,是指玻璃镜。2、有的词义变化大。如:(1)去:古:离开;现:到某地去。方向相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孙子兵法孙膑》:“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直走大粱,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2)谢:现:感激,感谢。古:谢罪,道歉。如:《史记项羽本纪》
本文标题:第一节古今词汇词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6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