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2013.10.13课程特点、学习方法:特点:理论性强,需要理解大量作品的文化积淀方法:◆阅读一些文论的原文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登陆太原电大在线()平台,获取“翻译”以及相关串讲。◆认真体会教材,教材是非常好的学习工具,学会“把书变薄”。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诗教”文艺观1、孔子其人关键词:仕途不顺私人讲学修订诗经美政理想关注:春秋时期的周朝尤其是鲁国的礼乐文化2、诗教观之一:文艺的社会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诗教观之二: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辞达而已4、诗教观之三:文艺批评的标准思无邪:哀而不怨,怨而不怒,中庸为上。思考:这些思想在后代是否还有影响力?二“兴观群怨”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1、出处:《论语阳货》———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2、理解:孔子这段话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兴:感发志意观:了解风俗群:琢磨切磋怨:讥刺时政思考:四大名著作为经典,是否可以“兴观群怨”?3、要重点理解孔子“怨”的内涵与影响怨情:蔡文姬《悲愤诗》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注:后世,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诗,可以怨”,影响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均借助文学抒发怨情:___屈原《离骚》___鲁迅《伤逝》___蒲松龄《聊斋志异》4、梁启超对于孔子文艺观的再阐释:是对“兴观群怨”中的“兴”的创新解释。熏:注重作品对于人的创造力的影响浸: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刺:不是怨刺,而是作品对于人的唤醒提:读者自己的主动参与第二讲庄子的“言不尽意”说2013.10.13关于庄子:关键词:道家代表人物放浪形骸归隐山林弃官不做真率自为庄周梦蝶的故事“子非鱼”的故事庄子之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庄子的文艺观概述1、文艺标准:美、大“天地有大美”2、创作主体的态度:心斋、坐忘3、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游心物化4、创作主体的理法技巧:道技关注:庄子与老子关于道家的哲学思想二、“言不尽意”:庄子的文学言意观1、明确“言”“意”分别是什么?言:言语、言辞。引申为艺术表达意:意图、想法。引申为话语的意义、心理感受言意的关系之辩上承先秦,下启陆机、刘勰、皎然等人,在中国文论史上影响深远。思考:在现代,我们的表达能够穷尽我们的思想吗?如何辩证理解“言已尽,意无穷”?2、“道不可言”◆关注老子的一段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走的更远,认为:道是不存在的,不可言传的。3、“言不尽意”:宏观、微观微观:《天道》中相关表述、轮扁斫轮的故事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3、“得意忘言”:也即后世“意在言外”的雏形◆理解庄子在《外物》篇中关于鱼篓、兔笼的比喻。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相关表述:战国时期:《易传》、魏晋时期:欧阳修对文论的影响:西晋:陆机齐梁年间:刘勰唐代:皎然晚唐:司空图宋代:欧阳修南宋:严羽清代:王世贞近代:王国维司空图三、庄子“言不尽意”说对后是中国文论的影响。刘勰王国维第三讲刘勰的“通变”说2013.10.20一、刘勰的文论思想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坛与刘勰其人。2、正确理解《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思考: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出现众多的文学评论的成果?3、刘勰文论思想集合:◆文之枢纽:文学本质是什么?文学是人学?◆论文叙笔:文是文学,笔是非文学◆割情析采:感情、文采——神思论:艺术构思是怎么回事?——风格论:为什么每个作家的风格不同?——风骨论:什么样子的作品是好的?——批评论:如何评价文章的好与坏?二、“通变”:刘勰的文学发展观1、“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文学自觉之后的反思。通:会通变:适变——“变”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2、正确理解《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思考: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出现众多的文学评论的成果?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观其诗文,雅好慷概,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时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诗品》◆关注:文学为什么会发展?文学的发展是否会受到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政治、经济方面的辉煌是否会推动文学的发展?◆“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何有唐诗?宋词?元曲?◆新中国时期,如何理解十七年文学的风貌?◆香港文学为何偏重与经济类型的小说?三、刘勰“通变”说对文章写作学的几点启迪?1、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明清学派之间的争斗。2、每代有每代之文学。——文学内部在不断地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例如:古代小说的发展。3、方法的使用:“宜宏大体”“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苏轼李商隐李清照第四讲司空图的“韵味”说2013.10.20一、司空图的生平与思想概述1、司空图的生平与思想概述。◆晚唐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作为隐士的司空图.__“思与境谐”__诗境特征论“韵外之质味外之旨”__诗境风格论理解:现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是什么?提出:“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矣。”1、审美内涵: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质味外之旨”2、审美理想:“醇美”“全美”关注:《书黄子思诗集后》二、“韵味”: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三、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文论的影响。主要可以和苏轼的三个观点进行比较:◆苏轼的“至味”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苏轼的“纤秾”与《二十四诗品》的关联◆苏轼的“澹泊”与《二十四诗品冲淡》的相似1、苏轼的性情与仕途经历。◆才华横溢、个性耿直,仕途不顺,宦海沉浮。◆前期尚儒道,后期崇尚佛家、道家。◆诗文书画俱佳,在批评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枯木怪石图》2、苏轼具体的文论思想:◆苏轼的“至味”:《书黄子思诗集后》提到——“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苏轼的“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与《二十四诗品》的关联◆苏轼的“澹泊”:《与苏辙书》中肯定陶渊明——“质而实绮,而实腴”与《二十四诗品冲淡》的相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第五讲严羽的“妙悟”说2013.10.26一、严羽的文论思想概述:◆南宋政治格局与严羽的生平经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王朝风雨飘摇——曾经出仕,最终选择归隐,文学批评大于文学创作本身——复古派:《沧浪诗话》是其最高成就(创作背景:针对江西诗派弊端而出发)1、审美主体论:——“学诗者以识为主”◆识,不是单纯的认识和见解,包括了更多的修养、审美以及判断。解析教材71页的三段话,明确:——审美主体要“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汉魏盛唐之诗,第一义也”2、审美特质论:◆重点理解“别材”、“别趣”——“别材”:不单单是才华才气,要从情性的角度理解。——“别趣”:不单单理解为趣味,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解读。夫诗有別材,非关书也;诗有別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羚,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义无穷。◆严羽推崇的是盛唐诗人的境界:举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要求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3、审美标准伦:以盛唐为法◆关注盛唐诗歌的情致——开阔大气圆润美好◆宋代诗歌面对的现实,如何超越前人?——江西诗派“以才学为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求:自然、当行、本色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4、审美理想论:入神◆情景交融◆语言传神生动◆结构浑然天成二、妙悟:严羽的诗歌创作论1、以禅喻诗的方法论2、禅道与诗道3、妙悟与诗歌美学层次论——思维能力——思维方式——衡量标准4、妙悟与诗歌创作阶段论“妙悟”在创作阶段上分为:渐修、顿悟、彻悟——渐修:包括要努力积累知识——顿悟:积累的知识会有爆破的瞬间——彻悟:浑然天成、羚羊挂角,如盛唐诗歌拓展: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个精辟论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六讲叶燮的“才胆识力”说2013.10.26一、叶燮文论思想概述◆诗歌本源论:——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诗歌正变论:——变是一定的,存在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诗歌创作论:——才胆识力理事情◆诗歌批评论:——对晚唐诗歌的批评显现出辩证的光芒。◆文学与现实之间:肯定生活对于创作的影响,但仍然是在宗法制度之下。◆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关注其针对的文坛背景故正有变衰,变能启盛,诗歌在盛衰的循环中不断发展。这一观点极具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诗歌创作论:——才胆识力理事情◆诗歌批评论:——对晚唐诗歌的批评显现出辩证的光芒。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许浑: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头一笛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二、才胆识力:作家个性心理论◆“胸襟”什么是胸襟?叶燮认为是境界是情操。杜甫《三吏》《三别》陆游屈原◆“才胆识力”=====“心学”才:观察认识能力最重要胆:气魄、独立思考的能力识:鉴别认识诗歌能力力:立一家之言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荒沟古水光如刀一泓海水杯中泻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涛似连山喷雪来三、叶燮“才胆识力”对后世的影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关注盛唐诗歌的情致◆美学思想鲜明◆理论方法比较灵活——对外物选择性接收——写作始于对象化的感知——作者自身素质影响作品本身——文贵创新说法的具体化——环境影响创作者主体的创作第七讲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2013.10.28一、金圣叹的文论思想概述◆明末清初的文化思潮◆金圣叹其人与“哭庙案”◆金圣叹对于中国小说评点的贡献——明末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化——评点六才子书,《水浒》成就最大金圣叹的名言警句:◆“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观方圆◆鹰立树梢,月照影斜鹰未斜猫伏墙角,风催毛动猫不动(一)人物论:关于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最为精华1、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小说成就最根本的标志。人物为第一,《水浒传》,百看不厌。2、小说人物是有个性的。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举例:武松血溅鸳鸯楼豹子头林冲雪夜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3、如何表现人物性格。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包括内在、外在两方面)(二)创作论:创作思维与主体修养1、“动心——设身处地”深入作品之中,有想象,有体验。2、“格物——因缘生法”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格物贵在“忠恕”格物是基础,“因缘生法”是方法,“忠恕”是这一整体原则的大的导向。(三)技巧论:◆小说结构要完整——“如《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小说在情节中的犯与避的问题——提倡“犯中求避”,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要有同有异。举例:潘金莲、潘巧云◆白描与闲笔等手法的使用二、“因文生事”:金圣叹的小说特质观◆史传参照下的“小说”概念关注: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直被压抑和排斥)《庄子外物》中小说提法的出现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虬髯客传》《莺莺传》明清小说的鼎盛四大名著以及《金评梅》◆“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要明确史传和小说的界限:实录与虚构小说讲虚构,更多的讲“合情合理”,艺术的真实。◆“事为文计”与“文料之说”(理解114页一段话)三、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与“历史小说”的问题◆亚里
本文标题:第一讲孔子的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7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