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课笔墨千秋第二课时
1美术教案设计2015年9月7日课题第1课笔墨千秋总课时2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2.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3.能够通过短文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真切感受。教材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表现方式。难点:通过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等教学过程教学随笔一、对比了解、初步感受:出示赏析对比西方油画《干草车》;中国画《鹊华秋色图》提问: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这瑰丽的自然风光的呢?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1.西方绘画采用固定一点的焦点透视法;中国画采用远近观察均可的散点透视法。2.西方绘画遵循自然真实,讲究光色变化;中国画投入自然追求笔墨情趣,画面中大面积空白,代表水波,有含蓄的韵味。崇尚气韵生动。3.西方绘画物我两分忠实再现;中国画投入自然,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小结,过渡:通过欣赏,我们看到,中国画是一种是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其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二、意境美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营造画面意境,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宗白华)即:心(主观)与物(客观)交融。中国画追求以画面气与势的表现、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变换、心与物的交融等方式营造特殊而隽永的意境。赏析石涛的《兰花图》,体会作品表现的意境(以问答、提示方式与学生交流)1.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兰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具有高洁、清雅的特点,被喻为花中君子。孔子曾说过:“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2.笔墨造型:线条舒展遒劲,提按使转表现出兰草婀娜的姿态,《干草车》(康斯泰勃尔)《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兰花图》(石涛)2交叠穿插构成趣味空间。不施颜色以水墨作画,使画面优雅清新。3.构图:高低两组顾盼,与款式交相呼应。大片空白使主体更为简洁明晰,给人留下无限遐想。4.说说你所理解的这幅画表现的意境。三、款识和印章款识和印章能提高和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起到点缀与平衡画面等多方面作用。四、留白画面往往不作环境背景的描绘,空白与实体灵活地分割着画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合书法中的布白原则理解绘画中的空白(以白计黑)。五、经营位置(构图、透视)分组讨论:赏析作品(时空变换)《踏歌图》(深远)《早春图》(高远)《鹊华秋色图》(平远),理解深远、高低和平远的构图视角。赏析《清明上河图》,理解“步步移、面面观”的表现手法。每组选派代表讲解。★《清明上河图》。1.《清明上河图》说明了什么时代的民俗风情?2.《清明上河图》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的?3.《清明上河图》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理解宋代的生活风情。小结:《清明上河图》是反映了宋代民情风俗的历史生活画卷;全卷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并且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内容广阔的矛盾;全卷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而且简练,是中国线描人物画里面代表作品。六、小结作品欣赏的步骤: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代表作品。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山水册页》(髡残)《游鱼图》(朱耷)《早春图》(郭熙)《鹊华秋色图》(赵孟頫)《清明上河图》(张择端)3定画家的意境风格。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总结:中国画追求诗的意境,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似与不似之间”。删繁就简,以少胜多,计白当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中国画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将诗书、题跋、篆刻引入画面,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完美性。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卷、轴、册、扇面等学生作业:选择一幅作品,从笔墨和意境等方面撰写欣赏短文。板书设计:第一课笔墨千秋意境:心(主观)与物(客观)交融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笔墨造型、构图、你所理解的这幅画表现的意境。1.款识和印章2.留白3.经营位置(构图、透视、时空变幻)中国画的形式:诗、书、画、印。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卷、轴、册、扇面等。中国画的意境: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之精粹──“诗情画意”。欣赏的步骤: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代表作品。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教学后记
本文标题:第一课笔墨千秋第二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7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