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案
这篇文章是我百度的教案,来给你参考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切实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搞清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改革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搞清楚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以及我们怎样进行开放。二、授课学时:2学时三、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3、对外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上节课我们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就此开始改革开放的历程。今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如果说这32年的巨大变化,咱们可能都没有概念。我们都不知道三十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通过下列数据来感受一下这三十年的变化。①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GDP为3645.2亿元。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是1978年的91.999倍。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②城镇居民收入: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是1978年的34.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是1978年的26.849倍。农村贫困人口2.5亿减少到2000万。③外汇储备: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5.57亿美元。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19134.56亿美元。是1978年的1228.94倍。简单的从数据上看,这三十多年中国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的背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文革1976年结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华国锋,提到他,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当时的人们思想的束缚很严重)。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关于经济方面的曲折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这一节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提了。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现在已经建国59年,头8年(1949—1957)好,后30年(1978—2008)也好,中间21年(1957—1978)情况不大好。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1、1962、196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亿美元。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20多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因此,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2.改革开放的性质与我们的态度(简要)(1)改革开放的性质:a、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致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b、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前的观点:我们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左”的思想的束缚,对改革存在种种误解。一些人在思想中总是把改革同近现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混同起来,甚至错误地认为,改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方式。一些人认为,只有革命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式,在革命完成后还习惯于用群众革命运动的方式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处理矛盾。有些人甚至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存在缺陷,改革就是否定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改革开放从实践上已经证明,它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显著的,停顿和倒退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国要发展,只有靠改革开放。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到底存不存在矛盾,这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就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以前讲过,简单一提)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两对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两对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路。既然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也就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得到解决。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五章提及)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六章讲过)状况进行了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有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认为,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为改革开放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本身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③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其实也就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主;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认为,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或者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一场不仅涉及到经济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政治体制,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所以说,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开端:我国的改革进程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最早的改革是在农村拉开序幕,而农村的序幕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农村的巨大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追溯到1978年。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凤阳的一个村子的18户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在(生死状)大包干协议书上,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这18位农民这一份生死契约,就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日后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个村子就是有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2.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随后的80年代中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医疗改革从2000以来开始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到现在看来,前期的医疗改革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2009年十七大提出了新医改,“有效减轻居民就
本文标题: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7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