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zd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其中有方框的为不用的,这样将为简洁,其中活题未删减第1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人类在制造工具们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造,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同时获得了一些经验知识,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这种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观具有直接性、辩证性和思辨性的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表现在实证性,形而上学的观点、机械论,用机械的观点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唯心主义的解释。19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的前期产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当代自然科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现状等客观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劳动等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路集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19世纪工业革命的完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破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的建立了起来。康德提出的天体演化学说,赖尔提出的地质渐变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等等。给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开了缺口,指出了形而上学观点的缺陷,机械论的问题。恩格斯在总结了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还必须要有先进的哲学条件,而19世纪的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恰恰具备了这个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直接来源。德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人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和作用(有时间可以提下123条,简单说明就行)①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把辩证法导入法国唯物主义经验自然观之中,“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②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革命性、科学性的自然观。③它的自然观理论和方法论思想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④它主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从而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依据。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第2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①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②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③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⑤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把科学的发展归功于生产,社会的技术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革命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得以解放。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引起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⑦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同时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⑧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科学的特征1.科学作为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决定了其客观性和实证性的特征;2.科学又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3.科学认识是由一个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又决定了科学具有理性和系统性的特征;4.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态,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无国界;5.科学作为生产力,还只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客观性可检验性系统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的特征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思想概括成三个方面,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现实意义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特征可以通过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促进它们的发展。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z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