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可逆是指一个物质系统由某一状态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个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能使该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环境系统的所有影响,则原来那个过程我们就称其为可逆过程。2科学假说指人们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根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或未知事物的存在或某事物及现象产生的原因所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答。3逆向思维方法逆着常规思维方式和习惯方式与逆着常规习惯创造新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去思考研究问题和解救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4黑箱方法指在尚未了解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a运动细节的情况下,只是通过以系统外部观测试验探索而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并由此来研究黑箱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特性或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5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这两大环节。技术创新是经济和科技的结合。6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是一个可以有效地推动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和应用的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7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灵学、星占学、李森科的遗传学等。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正统一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8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外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物质系统是物质基本的存在形式与联系方式。具有四个特性(特征),包括结构性(组成系统的物质要素间的结合方式,任何系统都具有稳定结构,可以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功能),层次性(系统与组成要素[子系统]间的地位、等级与相互关系,层次结构决定系统具有动态的有序性,进而实现结构的稳定性),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与所处环境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整体性(系统与要素间的关系,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系统功能并非要素间的简单堆积,而是组成系统的整体决定其功能)9感性方法以观察、实验等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是在人们的感性活动中实现的,所以通常称为感性方法。10理性方法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是在人们脑中通过理论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通常成为理性方法。11系统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理论、观点去研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活动及实践活动,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从整体与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队形统一关系中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化处理,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2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应当注意使所选择的课题满足需要性原则。所谓需要性原则,是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包括生产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的需要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一定要重视经济效益,面向经济建设。从选题开始,就应当开展技术评价和经济效果的分析。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特别是搞开发研究的课题,更应当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同时还应当注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是科研选题需要性原则的具体体现。2)应当坚持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所谓创新性原则,就是指所选定的研究课题要具有创新性,它应当是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而预期能出新成果的科学问题。所谓科研新成果,指的是创造或得出一项前人所没有得到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成就。它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产品、新品种,以及理论研究中的新发现、新结论、新见解等等。不能预期作出新成果的课题,就没有创造性,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3)应当坚持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定课题必须有事实依据或科学理论根据,不能否定已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科研路线的正确无误。4)在选题时还必须坚持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又叫可能性原则。它是指在选定科研课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研究课题。因为,任何时候,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总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四条选题的原则,分别体现了科研的目的、价值、根据和条件,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选题时应当全面考虑、综合运用这些基本原则,选题如不符合需要性原则,课题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根本目的;如不符合创造性原则,课题研究就不能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达不到科研的预期目的;如不符合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就不可能完成;如不符合可行性原则,课题研究在现有条件下也没有完成的可能性。符合前三项原则选定的课题,即适应社会或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前人没有解决而预期能出新成果,并有一定的事实或科学理论根据的课题,就是正确的课题,但并非人人可做的课题。只有选题符合上述四条原则,即所选课题正确,又有完成的可能性,才可称选题正确或恰当。如果可以选择那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同时也有重大效益,比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等等,或者科学价值较高,富有创造性而又能预期完成的课题,则堪称最佳选题。科研人员选题应力求最佳。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课题,作出决策后,即可开始课题研究的设计,指定研究任务的实施计划,进行观察或实验的准备,着手搜集解决课题的有关科学事实材料了。13简述系统和环境的辩证关系物质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着的各个物质要素,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对外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物质系统是物质基本的联系方式和存在方式。环境是指与物质系统及其要素虽然存在相互联系但却不属于该物质系统的其他要素。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物质系统与其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1)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物质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些存在条件或存在条件发生了某种变化,物质系统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系统的重组和解体。2)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具有相关性。物质系统愈是复杂,越有组织,它与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就愈具有多样性,同时要求环境具有相应的复杂性。3)系统与环境具有双向选择性。一方面,环境选择系统,表现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环境中存在着特定的系统;另一方面,系统选择环境,表现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分叉与凸突现,系统的自组织行为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系统对于环境选择的“目的性”。14简述理论思维在观察和实验中的作用观察、实验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它们与理论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只有观察、实验才能发现新现象,促使人们认识这些新现象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而只有依靠理论思维才能发掘现象间的本质联系,提出科学假设,预测新事物的出现。唯理论者往往贬低观察、实验,而经验论者则又可能忽视理论思维。事实上,两者都是片面的。在运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时,理论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不论观察实验题目的选择,还是观察实验的构思和设计,或者观察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确定,数据的处理,以及由观察实验结果而做出的科学结论等等,都要受到理论思维的影响乃至支配。(1)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界中的未知领域,因此,观察、实验研究题目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正确的选题,要有理论思维的帮助。科研人员要了解本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善于发现科学发展每个阶段上出现的薄弱环节,这样才能选准突破口,开辟新方向。正确选题之后,还要求观察实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也要有灵活性,注意追踪有成功希望的线索。在自然科学的某一领域一旦出现新现象、新事物和新发现,应该从各个可能的角度进行观察、实验,跟踪追击,才会取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2)科学实验的构思和设计,是以理论思维为指导的。(3)理论思维还可以指导我们整理观察、实验获得的资料。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是隐藏着自然规律的。但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思维为指导,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才能揭示出它的深刻含义,从而导致新的科学定律的发现;相反,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如上所述,理论思维对观察实验的指导作用是贯穿始终的。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思维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既包括哲学思维,又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假说以及联想和想象力等。观察、实验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的感性认识活动,所以总是要受到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观察、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实践性环节,又总是和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假说以及联想力等紧密联系的。因此,从事观察、实验的科学工作者要把精确、巧妙的实验技术和丰富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关键性的新现象,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检验和修正理论的前提和假说,提出新的理论和问题,促进科学的发展。15试论机遇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机遇,是指人们在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实验及其他研究工作中,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遇到或发现某些出乎意料的自然现象。机遇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它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先导、线索、生长点,具体来说,可以将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1)机遇提供的先导,可以启发人们探索机遇所隐含的自然信息,这就常常导致科学上的发现;2)追究机遇提供的线索,往往可以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提供的生长点,常常启发人们深入研究,而往往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机遇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看,机遇具有意外性;二是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来看,机遇具有偶然性。机遇的出现是人们无法预料的。机遇的出现,并不能真正直接解决问题,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不能指望机遇或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应该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只有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留心意外事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在机遇出现的时候及时地发现、识别并予以捕捉它,加以认真研究,才可能取得成功。16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第一,从研究对象上看。科学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则是一个较为专门性的概念,通常所说的技术指的是“自然技术”,而科学技术则是指的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第二,从科学与技术研究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看。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界,探索示未知世界的奥秘,发现自然现象、事物和过程的规律和联系,解释和说明复杂多样的大千世界,也就是要解决从未知到知的问题。科学的任务在于不断有所发展,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第三,从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看。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技术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它与社会生产活动往往是融为一体、难以分离的,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因而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比较起技术来说,与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