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自考历史教育世界现当代史(缩小版)
布列斯特条约:苏俄建立初期为了摆脱战争,(1分)1918年3月3号苏俄与德奥集团在布列斯特签订和约。(2分)在和约中,苏俄失去了大片领土。(1分)但和约的签订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宝贵时间。(1分).希特勒啤酒馆暴动:德国纳粹党企图夺取政权的政变。(1分)1923年11月8号,(1分)希特勒率领纳粹党徒,冲击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里正在召开的巴伐利亚邦领导人会议,发动政变。(1分)次日,又在鲁登道夫集团支持下举行示威游行。(1分)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当时不肯支持,游行遭到镇压,政变失败。(1分)桑地诺:尼加拉瓜反美游击战争领袖。(1分)1926年坚决反对美国对尼加拉瓜的军事入侵。1927年起,领导游击队反击美国侵略军达6年之久。(2分)主张分割外国人占有的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开发自然资源。(1分)1933年终于迫使美国撤军,后被反革命分子谋杀。(1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1分)由美、英、苏、法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1分)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家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分)协议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的黄金,各会员国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美元可代替黄金作为储备,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1分)美国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中拥有的投票数最多,从而使美国在国际金融中处于支配地位。(1分).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独立宫举行。(2分)与会的都是从殖民主义压迫下取得独立亚非国家。(1分)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反殖民主义斗争、世界和平、与会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最后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倡议以和平共处10项原则作为与会国友好合作的基础。(1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保卫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1分)《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甘地主义: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国际局势严重紧张。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然而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的过程中,始终背者“世界大国地位”的沉重包袱,不能不面对实力有限与战线过长的矛盾。这也是导致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组建了“战斗的法西斯”政党,但在议会选举中惨败,无法进入议会。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正在持续发酵,对本来就脆弱不堪的意大利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西西里半岛的黑手党趁机大肆活跃,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意大利金融和工业家强烈希望强力人物恢复秩序,因此支持墨索里尼控制国家政权。墨索里尼在各地纠集法西斯党徒,向罗马开进,意图强行迫使国王授予他组阁权。但国王立即调集军队围剿法西斯党徒,但在垄断巨头们的压力下,国王被迫授予墨索里尼组阁权米骚动:1918年夏,日本因米价暴涨而引起的群众暴动。以富山县渔民的斗争为开端,不久即席卷全国。群众捣毁米店,有些地方还爆发矿工和农民暴动。斗争持续五十七天,参加者达数百万人,最后被政府镇压。柯立芝繁荣HYPERLINK=.html: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柯立芝总统的任期内(1923-1929),所以被称作“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金融次贷的疯狂膨胀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啤酒馆暴动:德国纳粹党企图夺取政权的政变。(1分)1923年11月8号,(1分)希特勒率领纳粹党徒,冲击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里正在召开的巴伐利亚邦领导人会议,发动政变。(1分)次日,又在鲁登道夫集团支持下举行示威游行。(1分)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当时不肯支持,游行遭到镇压,政变失败。(1分)国会纵火案:1933年2月德国纳粹党为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而策划的阴谋事件。2月27日晚,希特勒党徒放火焚烧国会大厦,却嫁祸于共产党,掀起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狂潮。希特勒以此为借口操纵国会,取消宪法保障,后又通过《授权法》,取得独裁权力。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7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日,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遂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7月,三国举行选举,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被接纳。同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要求,苏军占领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奇怪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波兰开战,作为盟友,英国和法国必须和德国宣战。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英、法两国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想把德国进攻的战火引向苏联一边。德国组织军力准备袭击西线,所以这段时间德国和英法虽然处于交战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军事冲突。1940年2月,美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事,史称奇怪战争。珍珠港事件: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1分)当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1分)说欧洲处于战后经济复兴时期,为了确保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援助。(1分)马歇尔全面援助欧洲复兴的设想,被称为马歇尔计划。(1分)通过援助使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美国因此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
本文标题:自考历史教育世界现当代史(缩小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