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艺术学专题讲座:艺术奥秘的探寻——从艺术的四要素说起引言:艺术史是人类心灵史导论:艺术的“四要素”原理及其“变数”一、世界与作品:“道”与“艺”或世界作为艺术的本源1、书法艺术2、音乐艺术3、舞蹈艺术4、现代派抽象艺术5、原始艺术二、以艺术家为核心:主体的自由的创造一、“人心之通天”:主体与客体的遇合二、“自然的人化”: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三、“手中之竹”:艺术家与语言的搏斗四、秘响旁通:艺术创造中的对话与潜对话引言:艺术史是人类心灵史艺术,是一个多么美好而高贵的的字眼。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又是多么浩渺无垠而神奇迷人!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发人深省地写到:“我们若是要研究所有的历史,我们必须先解答一个迄今未提出的问题:‘历史为谁而存在?’”也许,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提问:艺术为谁而存在?这个本当一目了然、不辩自明的问题在今天的提出却显得沉重而尖锐。无疑,艺术是人所创造和所独有的,也是为人而存在的。德国伟大的诗人和美育家席勒曾经由衷赞美到: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蠕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阿!你却独占艺术!——席勒诗艺术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广阔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领域。从我们的“文质彬彬”的孔老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沉醉忘我,从秦国善歌者秦青为自以为学好了唱歌的学生送行时”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从韩娥鬻歌假食,“余音绕粱栎,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从张僧鹞画龙点睛,神龙破壁而飞的神奇传说中……都不难窥豹一斑。而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满目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生气勃勃的舞蹈汶彩陶盆,从记述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或许可以称之为原始诗歌的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到“诗、歌、舞”三位一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实即原始歌舞艺术),从大气磅礴,以“命运之神在敲们”的“敲门声”而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以扭曲、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深刻表达了人类的良知与人类和平之美好愿望的格尔尼卡……形形色色、丰富多采的艺术都始终表现并深化、凝定着人类的情感、经验和感觉世界。事实上,从古希腊雅典娜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开始,从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心智之表现的,被马克思赞誉为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范型”的原始神话和传说,(作为人权宣言书的“断臂的维纳斯”)到凸现人的崇高美和悲剧美或优美和“中和之美”的古典形态的艺术,到深入人的潜意识心灵深度,表现现代人“恶心”、“惶惑”、“滑稽”、“荒诞”等心态的的现代型艺术,到拒斥价值、消解意义、以反传统、反文化、反语言乃至反艺术为自己的艺术旨趣的后现代型的艺术,艺术都始终凝结着时代文明、人类智慧和人性深度的最新成果,形象地记载并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正如美国艺术理论家约翰·拉塞尔曾经说过的那样,“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艺术提供娱乐,同时,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揭示真理。数百年来,在对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的影响上,艺术发挥的作用大于其它一切。它揭示了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之真理,它包罗了整个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比自己更加聪明的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它讲述人人都想听的故事,并永远固定了人类进化过程中多次关键性时刻。”1.也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向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心灵的形象化的历史。艺术,是人类的永恒之梦,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艺术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艺术品作为人所独有的创造物,它巧夺天工,人定胜天,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是人类得以从中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客体,是人类的主体1〔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2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之一。正因如此,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绪论中写道,“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种追求意义的永恒需要——追求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和智慧之间的联系。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艺术还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从时装到每种产品的创意和设计,从建筑到表演业和娱乐业,艺术已经成为身价亿万的产业。没有艺术,我们就无法生活---我们也绝不愿意过着没有艺术的生活。”艺术学,自然是综合性地系统地研究这个艺术世界,研究艺术之本质、原理与现象,探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理论性、学术性的人文学科。而且,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艺术学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艺术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艺术存在本体为己任。艺术学应该站在本体论的高度,把艺术视作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人自身主体性的对象化结果,乃至人的本体的存在方式和精神的家园。虽然,艺术的创生几乎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人类对艺术的认识和探究也源远流长,硕果累累,但作为系统、独立的人文学科,它的形成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事情。艺术学从依附或混杂于哲学、美学等其它学科到逐渐走上自足、自立的体系化,经过了漫漫之途。而它的最终成型并在人类文明、文化的系统结构中占据了一个有机的而且相当重要的地位,则无疑是艺术自身发展,人文学科建设,文明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早就对艺术作过精湛、深入的沉思和探究的先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取之不尽的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艺术学的先驱们的努力,更是顺应知识的发展、学理的脉络而功绩不凡。无疑,这一具有真正独立意义的学科的创建和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完善程度和人文精神的深化趋向。曾几何时,在一个愈益走向工业化,世俗气息和后现代氛围越来越浓厚的社会,人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艺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尖锐。艺术在大众媒体等占尽天时、地利的新兴的扩大了的艺术族类面前不禁自惭形秽。不正常的价值导向比比皆是,轻视文化、不屑人文教养和艺术修养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仿佛忘记了艺术与人类的互为依存的本体性关系,忘记了艺术是人类的精神果实和文明之花,是为人而存在的。以为人吃饱喝足、各种本能欲望得到满足就万事大吉,就自以为到了人生最高境界。艺术仿佛成为精神奢侈品,成为附庸风雅的陪衬或点缀,美育与艺术教育似乎也可有可无。在这种全球化的滚滚而来的工业化和科技理性的洪流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作为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传统和艺术范型、深厚的艺术实践的积累的文明古国,我们理应更为注重人文精神的建设、艺术研究的深入与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免重蹈某些发达国家科技理性之维片面膨胀发展的覆辙。导论:艺术的“四要素”原理及其“变数”美国艺术理论家M·H·艾伯拉姆斯在其著名的理论专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2中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使人一目了然。”这四个要素,即“作为艺术产品本身”的作品(Work);作为与作品直接或间接相关或对应的客观自然或世界(World);“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Artist);欣赏者或读者(Reader)。据此,他设计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开拓了一个文学艺术研究的新思路的“艺术四要素图式”或原理: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艾布拉姆斯借此四要素图式而整合西方文论史上形形色色的流派学说。他指出,“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都多少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作者因而根据各种文论倾向重心的不同而归纳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著名美籍华人文论家刘若愚在艾勃拉姆斯的基础上作了自己的独特改造,侧重于展示“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构成了整个艺术过程(artisticprocess)的四个阶段的。”3并把艺术的四个要素排成:宇宙(即世界)↗↙↖↘读者作家↖↘↗↙作品刘若愚并解释此一图式道:“在艺术过程的第一阶段,宇宙影响、感发作家,作家对之作出反应。由于这种反应,作家创作出作品,这就是艺术过程的第二阶段。作品与读者见面,立即对他产生影响,这是艺术过程的第三阶段。在艺术过程的最后阶段,读者因阅读作品的经验而对宇宙的反应有所调整改变。这样,整个艺术过程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圈。”在艾勃拉姆斯及刘若愚的基础上,或者说除了以上两个图式之外,我们还不妨2〔美〕M`H`亚伯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参见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第14-1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设置如下图式:)↑↓(表现论、浪漫主义等)艺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笔者在此借用这个图式,是试图说明: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成系统的创造工程,正是由这四个互相关联、彼此依托的要素或者说阶段有机组成的。而分别从这四个角度切入,则可以把艺术理论史上众多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进行归类、“合并同类项”。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对这四要素中某一个要素的强调并主要从某一要素切入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形成了对艺术的进行各种各样的阐释的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和学说。比如,侧重于艺术家这一艺术创造主体的角度,强调艺术作为艺术家情感和心灵世界的外化和表现的,就形成了诸如西方艺术理论史上的“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和中国文论史上的“诗缘情”、“诗言志”一派的诗学思想。然而,我以为,在艺术这个有机的系统工程中,仅仅考虑到四个要素两两之间的显性的关系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难免陷于“知性”思维方法之讥。比如,当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从最表面上看,他仅仅在作一种与艺术表达媒介或语言之间进行的“搏斗”,仿佛仅只与艺术作品发生关系。而其实,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还直接或间接地与四要素中的“世界”和“欣赏者”都发生关系。无疑,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厚积薄发,将自己长期以来对世界(包括社会、人生)的感知、体验、理解和认识外化并形诸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过程。而几乎同时,创作者也是与欣赏者对话,他必然或多或少考虑到接受的问题,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可以说贯穿于艺术家创作之始末。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艺术家本身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自己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或者说,理性、冷静、清醒的艺术家常常从艺术创作的投入状态中,侧身而出,以一个接受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手下的进行态的创作物,以便作出适当的态势调整。同样,欣赏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也是不仅仅面对艺术品文本,他同时还与创作者对话和共鸣,也同时感悟和理解着世界的奥秘,调整和修正自己原先的认识。与此相似,艺术品本文虽有自己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但也不是如某些形式主义文论者所主张的那样是绝对自足自律的,乃至于“作者死了”(罗兰·巴尔特语),与世界无关,也与欣赏者无涉的绝缘体。从本源上说,艺术作品与世界有着或直接或间接、或表现或再现,或形象或抽象的关系;从创生的角度看,它无疑是艺术家创造的直接结果,尽管艺术接受不必绝对以“作者意图”为准绳,但不容否定的是,作品中总还是体现着作者一定的创作意图,也体现着一定的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体悟……而所有这些,都得在最后也最关键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与之(作品艺术世界、客体对象世界、创作主体等)发生对话、潜对话乃至共鸣,艺术作品也才真正成为艺术作品。(导演)因而,以上图式仍难免于单向性的缺陷。刘若愚的图式注意到了的四个阶段并着重强调了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但在我看来,刘若愚的图式仍未或忽略了“立体”意义上某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艺术发生过程中某些要素之间的潜在的关系。鉴于此,我们不妨把艾伯拉姆斯及刘若愚的艺术四要素图式再改造成如下样子:世界↗↙↑↓↖↘作-----------------
本文标题:艺术学专题讲座之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0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