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的情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高度评价辛亥革命。1939年5月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在延安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签订《辛丑条约》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江淮一带饥饿的农民及饿死街头的灾民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小站练兵”为编练新军之始。“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到清亡为止﹐共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在于巩固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后来新军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大量走向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新建陆军在小站采用西法练兵(2)废科举、兴学堂:这是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清先后颁定了《钦定学堂章程》等各级学校的章程,并颁布了新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与教育宗旨的确立。实业教育在兴学新政中颇著成效。图为直隶学务公所外景派遣留学生:清政府先后派遣留学生到日、美等国,迅速形成了留学高潮,养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留日中国青年学生(3)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是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1902年始,清廷连续颁布具体措施,参酌各国通行律例,制订保护和发展工矿、铁路和商务等实业的律例。1903年9月,设立商部,直隶设北洋工艺总局。1906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和邮传部。新机构的建立与律例章程的健全,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铁路矿务的发展尤为显著。(4)预备仿行宪政:新政无法挽救清廷的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行宪政。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预备立宪: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改年号宣统。溥仪两岁,由载沣监国摄政。幼年登基时的溥仪皇族内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他们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重要职位。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当时革命派报纸登载的揭露责任内阁真相的漫画请愿运动:要求撤销皇族内阁的请愿运动迅速兴起。立宪派举行咨议局联合会,向都察院呈递奏折,遭清廷拒绝。再次上书,重申君主立宪国之原则,又遭呵斥。立宪派代表发表《宣告全国书》,随后又发出《通告各团体书》,声明“续行请愿”。此时,武昌起义爆发。为平息革命,稳定统治,清廷不得不屈从袁世凯的压力,解散皇族内阁。这些事实表明:清政府也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的照片。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医学。先后结识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经常聚谈反清革命。(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后立者为关景良)1878年5月,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投奔长兄孙眉。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故居1883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开始逐渐形成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但未被接受。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李鸿章1、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会。入会秘密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兴中会成立宣言2、革命派的宣传工作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一批新兴知识分子出版各种宣传革命的书刊,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报纸刊物报名刊行时间出版地刊名刊行时间出版地中国日报1900—1913香港中国旬报1900—1901香港苏报1903上海开智报1900—1901横滨国民日日报1903上海国民报1901东京俄事警闻1903—1904上海政艺通报1902—1906上海檀山新报1903—1907檀香山游学译报1902—1903东京俚语日报1903—1904长沙大陆1902—1905上海世界公益报1903—1904香港女报1902—1903上海警钟日报1904—1905上海湖北学生报1903东京大同日报1904—1912旧金山直说1903东京图南日报1904—1906新加坡浙江潮1903—1904东京广东日报1904—1905香港江苏1903东京革命报刊一览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姚人。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一文,鼓吹保皇。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炳麟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3年撰成《革命军》一书,印成单行本后,畅销100多万册,轰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后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革命军》号召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邹容墓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1904年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猛回头》和《警世钟》指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印了十多次,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纷纷成立。1903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在长沙成立华兴会,黄兴任会长1904年,湖北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1904年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组成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在武昌建立日知会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1905年8月20日地点:设总部于日本东京组织方案:举孙中山为总理,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为协理,国内设五个支部,海外设四个支部,下设分会。主要成员: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机关报:《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之一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因袭了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但他反对种族复仇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三民主义”之二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建国三序,即军法之制,约法之制,宪法之制。还提出了五权宪法,即立法、行政、司法、考选、监察权的主张。但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三民主义”之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具体办法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收税,涨价归公。但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三民主义”之评价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辩论的起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派在1905到1907年间就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对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2、辩论的主要阵地:革命派:《民报》改良派:《新民丛报》(投入论战的还有其它十几种报刊)《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新民丛报》3、辩论的焦点与主要内容: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结果: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在如何对待帝国主义方面也暴露了革命派的弱点)。实质: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4、辩论的结果与实质:5、辩论的重大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封建帝制的覆灭1、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派人回国发展革命组织,联络会党和新军,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同盟会领导的起义: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交界的浏阳、鳢陵、萍乡地区首先发动了大规模会党起义。《时报》登载的萍、浏、澧起义的消息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即:1907年5月的饶平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大钦州马笃山起义和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孙中山与黄岗起义失败后流亡在南洋的同志合影光复会领导的起义:1907年至1908年间,光复会在浙江、安徽发动了两次起义,即徐锡麟、秋瑾领导的起义和熊成基发动的新军起义。陈伯平徐锡麟《时报》关于安庆起义的报道徐锡麟就义前的遗墨秋瑾参加安庆起义被捕牺牲的马宗汉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墓碑亭黄兴书写的挽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被捕的部分革命志士部分烈士遗骸起因:1911年出现的保路风潮,是清廷皇族内阁颁布“铁道干路国有”政策,并强行夺取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两路抵借外债所激发起来的。2、保路风潮回顾:川汉铁路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法令之前,已由四川人民筹集筑路股款着手修建。参加集股的不仅有地主、资产阶级,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和佃农。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股票过程:1911年5月9日,清廷规定“干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
本文标题: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0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