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三章冯耀云贫困问题课件.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第三章贫困问题世界绝对贫困人口12亿人中国贫困人口超过8200万第九章贫困问题第一节贫困问题概述第二节中国城乡贫困现状第三节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第四节中国反贫困政策第一节贫困问题概述•一、贫困的概念•二、贫困的类型•三、贫困的测量一、贫困的概念•1889年英国的布什(Boott)和朗特里(Rownterr)开创了贫困问题的研究,自此以后,贫困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目前,国际学术界对贫困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一)“缺乏说”•(二)“排斥说”或“剥夺说”•(三)“能力说”一、贫困的概念•(一)“缺乏说”•“缺乏说”关注的是贫困的表象,其范围从单纯的物质的“缺乏”到无所不包的社会的、精神的“缺乏”。•英国学者汤森(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与社交条件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一、贫困的概念•(二)“排斥说”或“剥夺说”•这种观点着重探讨导致贫困的深层原因.•英国的奥本海默(Oppenheim)从“机会被剥夺”的角度去界定贫困:“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首先,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夺去了人们享有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期间的退休的机会。”一、贫困的概念•(二)“排斥说”或“剥夺说”•约翰·斯各特(JohnScott)认为,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缺乏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而被排除在社会成员所能够接受的最低生活方式之外。”一、贫困的概念•(三)“能力说”•从贫困者自身内在的因素来解读贫困。•《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2000/2001年扩大了贫困的概念,贫困还包括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一、贫困的概念•(三)“能力说”•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穷,而且还基于得不到某些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即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贫困最终并不是收入问题,而是一个无法获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问题。一、贫困的概念•综合来看贫困:•首先是一种处于低水平的物质生活、缺乏起码的生存资源的生活状况;•其次,它涉及社交生活上的孤立,将贫困与社会排斥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次,贫困表现为个体发展机会的缺乏;•最后,贫困还表现为个体能力之不足。三、贫困的类型•(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二)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三)个人贫困、普遍贫困与结构性贫困•(四)阶层贫困与区域贫困•(五)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三、贫困的类型•(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这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绝对贫困明确的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物质条件。•从生产方式来看,生产者缺乏进行劳动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从消费方式看,人们无法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常说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挡风雨”的状况。三、贫困的类型•(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明确的是相对于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人口。•世界银行将收入低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三、贫困的类型•(二)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生活不得温饱,生产难以维持,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的范畴。•恩格尔系数:•全年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贫困:59%以上•温饱:50%-59%•小康:40%-50%•富裕:30%-40%•最富裕:低于30%三、贫困的类型•(二)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广义贫困的概念是与人们的需求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主管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结果。•不仅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贫困,以及营养不足、人口平均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文盲人数众多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人文贫困”属于此类。三、贫困的类型•(三)个人贫困、普遍贫困与结构性贫困•个人贫困•普遍贫困•结构性贫困是指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条件下,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导致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导致的贫困。三、贫困的类型•(四)阶层贫困与区域贫困•阶层贫困•区域贫困•(五)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客观贫困是指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确定某些人处于贫困状态。•主观贫困是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贫困状态。四、贫困的测量•(一)宏观测量•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ini)于1912年提出的,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四、贫困的测量•(一)宏观测量•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四、贫困的测量•(二)微观测量•1.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ShoppingBasketMethod)又称“标准预算法”,四、贫困的测量•(二)微观测量•1.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四、贫困的测量•(二)微观测量•另外,还有马丁法、国际贫困线、生活形态法等。第二节中国城乡贫困现状农村•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一)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5700万•2002年,按年纯收入625元的温饱线标准,我国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200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计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农村低收入人口总计406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4.3%。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二)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一是绝对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二是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向西部集中,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三)农村贫困人口的民族和阶层分布•首先,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其次,贫困地区内部不同阶层的人群之间的生活质量的差异是很大的。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四)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健康状况•在中国许多贫困的村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男孩和更多女孩都不能上学,不识字,教育状况堪忧。•而且,贫困地区人口还存在普遍营养不良的问题。成年人由于缺乏各种营养元素,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劳动强度和耐力下降,从而影响生产和产出。婴儿及儿童营养不良会阻碍智力的发展。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成为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也日趋扩大,农村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上升到2006年的0.378,农村内部的不平等程度日益严重。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二)致贫原因进一步复杂化•共同性的致贫因素开始弱化,而农户个体性因素日趋显著。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三)农村返贫率高•一些地方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其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遇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疾病等变故,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学返贫等现象非常普遍。•近年来,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率一直在20%以上。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四)受市场化、全球化影响日益增强•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资本的力量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五)贫困人口呈现多元化特征•经济贫困•环境贫困•文化贫困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一)自然环境因素•1自然条件恶劣•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呈块状、片状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的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地区。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2地理位置偏僻•从区域范围来看,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边地区,距离省会等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3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天然脆弱性,一经破坏将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二)制度因素•1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度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对农村依旧产生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享受着两种不同的国民待遇,决定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异,这种不平等造成了农村的贫困。•同时,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人为设置障碍,严格地区分“城市人”和“农村人”,使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农村贫困。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二)制度因素•2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不断地加深农村贫困,成为农村贫困的重要制度因素:•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造成了大量的无地农民。农村人口不断地增长和变动,对土地调整产生了强烈的现实要求,但现行的承包制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立法原则和政策要求”。•三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制约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二)制度因素•3农村经济政策•长期“重城轻乡”和“重工轻农”政策。•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财政投资,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依靠从农村企业、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等来解决。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二)制度因素•4人口生育政策•人口素质是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人口素质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而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和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分不开的。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三)经济因素•1经济基础薄弱•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能源、交通、信息条件等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三)经济因素•2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区,第一次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通常居高不下,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的产业结构。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三)经济因素•3市场发育程度低•其一,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落后。•其二,市场规模狭小。•其三,市场透明度低。•其四,市场无序化现象严重。•其五,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四)人口因素•1•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的比重相当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低下。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2•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相当落后,他们习惯了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依靠土地生产家庭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轻商赋役,求全苟安,缺乏进取精神,甚至认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件耻辱的事情。第二节中国城乡贫困现状城市•一、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二、中国城市贫困的特征•三、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一、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一)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急剧增加,目前约有3000万人左右。一、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二)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城市生活的艰难•1•2•3•4•5•6一、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三)城市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较低。一、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四)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城市贫困
本文标题:第三章冯耀云贫困问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0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