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苏州市2011-2012学年度高二调研测试(四稿)
苏州市2011-2012学年度高二调研测试语文2012年7月本试卷总分16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聒.噪(guō)蜷.缩(quán)僭.越(jiàn)方兴未艾.(yì)B.阴霾.(mái)档.次(dàng)露.脸(lòu)便.宜行事(biàn)C.稽.首(jī)烙.印(lào)埋.怨(mái)宵衣旰.食(gàn)D.孱.弱(càn)低徊.(huái)悭.吝(qiān)稗.官野史(bài)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苏州评弹是评话与弹词的合称,两者又俗称为说书。评话是历史社会的个人注解,有点_▲_;弹词是人情世故的公共关系,好像小鱼吃大鱼。其中之美,高手表现得_▲_。游刃有余,评话话到云深处;_▲_,弹词弹出数峰青。A.小题大作炉火纯青得意忘形B.大材小用淋漓尽致得意忘形C.小题大作淋漓尽致得意洋洋D.大材小用炉火纯青得意洋洋3.根据下面一则材料,分条概括为什么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不超过40字。(5分)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处,而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有12千米,目前人们只能依靠地面的观测资料,对地球内部的状况进行反演和推测;地震是地球上规模宏大的地下岩体破裂现象,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而,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强烈地震对于同一地区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遇到一次,对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很大,所以,重复实践进行检验的机会很难碰到。上述种种困难,导致了地震预报的发展迟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科学难题。4.请模仿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的一节,选用不同的意象,续写一节。(4分)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韦温,字弘育,京兆人。父绶,德宗朝翰林学士,以散骑常侍致仕..。温七岁时,日念《毛诗》一卷。年十一岁,应两经举登第。以书判拔萃,调补秘书省校书郎。时绶致仕田园,闻温登第,愕然曰:“判入高等,在群士之上,得非交结权幸而致耶?”令设席于廷,自出判目试两节。温命笔即成,绶喜曰:“此无愧也!”调授咸阳尉。入为监察御史,以父在田里,宪府礼拘,难于省谒,不拜。换著作郎,一谢.即还。侍省父疾,温侍医药,衣不解带,垂二十年。父忧,毁瘠逾制。免丧,久之为右补阙,忠鲠救时。宋申锡被诬,温倡言曰:“宋公履行有素,身居台辅,不当有此,是奸人陷害也。吾辈谏官,岂避一时之雷电,而致圣君贤相蒙蔽惑之咎耶?”因率同列伏阁切争之,由是知名。群臣上尊号,温上疏曰:“德如三皇止称皇,功如五帝止称帝。徽号之来,乃圣王之末事。今岁三川水灾,江淮旱歉,恐非崇饰徽称之时。”帝深嘉之,乃止。改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张文规父弘靖,长庆初在幽州为朱克融所囚;文规不时省赴,人士喧然罪之。温居纲辖,首纠其事,出文规为安州刺史。盐铁判官姚勗知河阴院,尝雪冤狱,盐铁使崔珙奏加酬奖,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令勗上省,温执奏曰:“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上令中使宣谕,言勗能官,且放入省。温坚执不奉诏,乃改勗检校礼部郎中。翌日,帝谓杨嗣复曰:“韦温不放姚勗入省,有故事..否?”嗣复对曰:“韦温志在铨择清流。然姚勗士行无玷,梁公元崇之孙,自殿中判盐铁案,陛下奖之,宜也。若人有吏能,不入清流,孰为陛下当烦剧者?此衰晋之风也。”上素重温,亦不夺.其操,出为陕虢观察使。明年,疡生于首,谓爱婿张复鲁曰:“予任校书郎时,梦二黄衣人赍符来追,及浐,将渡,一人续至曰:‘彼坟至大,功须万日。’遂不涉而寤。计今万日矣,与公诀矣。”明日卒,赠工部尚书,谥曰孝。温刚肠寡合,人多疏简,唯与常侍萧祐善。(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八》)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散骑常侍致仕..致仕:退休B.一谢.即还谢:道歉C.有故事..否故事:先例D.亦不夺.其操夺:改变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温“忠鲠救时”的一组是(3分)①父忧,毁瘠逾制②今岁三川水灾,江淮旱歉,恐非崇饰徽称之时③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④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⑤温坚执不奉诏⑥遂不涉而寤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温年少有才,在书判拔萃取士中考中高等,他的父亲一开始不相信,在亲自出了两道试题考过韦温后,才相信以韦温之才当之无愧。B.韦温为侍奉生病的父亲,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精心照顾病中的父亲近二十年;父亲去世后又为父亲守丧,种种孝举,与他的谥号相应。C.韦温作为谏官,在百官公卿上表请求皇帝加称尊号时上疏进言,联系现实情况,晓之以理,最终皇帝听从了他的劝谏。D.韦温性情刚烈,面对朝中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他先后为宋申锡、姚勗鸣不平,他直言直行,也获得了皇帝的尊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得非交结权幸而致耶?(3分)(2)因率同列伏阁切争之,由是知名。(3分)(3)文规不时省赴,人士喧然罪之。(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赋得暮雨送李胄李白韦应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分)(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的表达效果。(3分)(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2)惟草木之零落兮,▲。(屈原《离骚》)(3)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5)蓬山此去无多路,▲。(李商隐《无题》)(6)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7)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已亥杂诗》)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4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夜之间。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一件遗物。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声痛哭。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我看到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开滦矿务局有带跳台的游泳池,有个带落地窗的漂亮大舞厅……”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1976年后,新一代唐山人对故乡几乎完全失忆。几年前,一位美国摄影家把1972年偶经此地时拍摄的照片送来展出,全唐山沸腾了,睹物思情,许多老人泣不成声。因为丧失了家的原址,30年来,百万唐山人虽同有一个祭日,却无私人意义的祭奠地点。对亡灵的召唤,一直是十字路口一堆堆凌乱的纸灰。一代人的祭日,一代人的乡愁。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是的,一千座镜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副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它们不再是一个个、一座座,而是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分泌物。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且是所有人的遭遇。(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1.文章主要是写“现代化改造”造成的“故乡消逝”,但为什么要写和唐山大地震有关的那部分内容?(6分)12.文中划线句“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13.诗人于坚说:“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14.结合全文,探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这个题目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灯下漫笔鲁迅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
本文标题:苏州市2011-2012学年度高二调研测试(四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