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苏府办[2004]168号关于转发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和吴中、相城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计委、农林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交通局、水利局、财政局:市农林局制定的《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亩均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苏州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用地在逐步减少,水域的功能在逐步变化。为了全面提升苏州渔业的整体水平,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渔业、水利、土地、交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要求和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四个一百万”的总体布局规划,结合资源优势、渔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规划期限2005年—2010年。一、渔业生产现状(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2.7%。地处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上下,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地理环境优越,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东靠上海,南与浙江省的嘉兴、湖州等市接壤,北临长江,西傍太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境内有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国家一类长江口岸。下辖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等5个区,以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86个镇(街道),现有总人口590.97万人,其-3-中农业人口300.89万人。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水域结构适宜水产养殖。1.水域资源状况全市水域总面积360.9千公顷,有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类河道2.1万多条。境内长江水域面积46千公顷(水岸线长138公里),太湖155.3千公顷,大型河道(泄洪)26千公顷,宜养殖水面148.7千公顷,实际已养殖水面91.82千公顷(137.73万亩)。2.水文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常年平均日照1965小时,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年平均气温为16℃上下,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年降水日125天。春季常年降水总量为278毫米,夏季为420毫米,秋季为220毫米,冬季为144毫米。初雪日为12月24日,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但也有年无积雪日出现。3.生物资源状况(1)饵料资源①浮游植物9门134属,浮游植物总密度为2500—16000万个/升,总平均生物量为1.6毫克/升。生物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4-②浮游动物四大类30属122种,浮游动物总平均的密度为1700个/升,总平均生物量1.3毫克/升。生物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③底栖动物软体动物68种,主要为河蚬、螺蛳、三角帆蚌等;环节动物主要为尾鳃蚓、蛭类等;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科幼虫和摇蚊科幼虫。尤以螺蚬类资源丰富,浅水区夏季生物量达到90.55g/m2。④大型水生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有苦草、菹草等沉水植物66种。(2)鱼类资源主要经济食用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鳊鱼、鲫鱼、长江白吉、鲥鱼、刀鱼、银鱼、梅脐、翘嘴红鲌、鳜鱼、黑鱼、黄颡鱼、花鱼骨鱼、塘鳢鱼、黄鳝、鳗鱼、泥鳅、河魨、鲟鱼以及引进的新品异育银鲫、加州鲈鱼、露斯塔野鲮等。主要观赏鱼类有金鱼、日本锦鲤二大类40多种。主要经济甲壳类有河蟹、青虾、白虾以及引进的新品种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主要经济贝类有河蚌、螺蛳、河蚬。主要经济两栖类有甲鱼、龟类二大类10多种。主要经济水生植物有太湖莼菜等。(3)鱼产性能天然水域鱼产十分丰富,2003年内陆水域捕捞量达3.32万吨,其中,鱼类1.84万吨,甲壳类0.4万吨,贝类1.08万吨。养殖产量28.5万吨,其中,鱼类22.6万吨,甲壳类4.8万吨,贝类0.15万吨,其他0.95万吨。特别是盛产的阳澄湖、太湖大闸蟹,以其-5-特有的品味享誉海内外。(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1.渔业生产基本情况苏州是“鱼米之乡”,有着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优,水产养殖业形成了以河蟹、青虾、鳜鱼等优势产品为主导的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91.82千公顷(137.73万亩),占全市水域面积的25.4%,占可养殖水域面积的61.7%。按养殖水域类型分:池塘46.58千公顷(69.87万亩),湖泊33.06千公顷(49.59万亩),河沟10.58千公顷(15.87万亩),其他1.6千公顷(2.4万亩)。按养殖品种分:常规鱼养殖48.33千公顷(72.5万亩),其中:池塘养殖16千公顷,外荡养殖32.33千公顷;特种水产品养殖43.49千公顷(65.23万亩),其中:河蟹21.94千公顷,青虾15.26千公顷,罗氏沼虾1.29千公顷,南美白对虾1.64千公顷,鳜鱼0.91千公顷,鲈鱼0.93千公顷,甲鱼0.53千公顷,其他0.99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3.8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05万吨,内陆捕捞产量3.32万吨,养殖产量28.5万吨。特种水产品产量为7.25万吨,占养殖产量的25.4%。渔业生产总产值60.18亿元,纯渔业产值49.35亿元,养殖产值45.39亿元。渔业就业人数14.6万人,人均创造产值41219.18元。全市现有水产苗种场38家,主要繁育“四大家鱼”、鲤鱼、鳊鱼、鲫鱼、鳜鱼、鲮鱼、加州鲈鱼、翘嘴红鲌、黄颡鱼、花鱼骨鱼、异育银鲫、河魨、甲鱼、青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河蟹-6-等20多个品种。2003年鱼苗总产量达267.08亿尾,其中“四大家鱼”苗25亿尾、鲤鳊鲫鱼苗45亿尾、鳜鱼0.02亿尾、加州鲈鱼0.06亿尾、青虾152亿尾、罗氏沼虾33亿尾、南美白对虾12亿尾。2.面临的主要困难面对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形势,“鱼米之乡”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矛盾。一是养殖环境与质量建设的矛盾。因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养殖水域减少,局部地区工业污染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仅制约了渔业的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对水产品质量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二是服务队伍与高效养殖技术推广的矛盾。由于区域调整,乡镇的服务半径明显增大,而这一关键服务层次面临的编制未落实、经费难保障、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非常突出,影响了服务的质量;三是品质退化与发展优势水产品的矛盾。苗种场设施老化、外来苗种混杂、亲本日益退化,导致病害发生较严重,影响我市一些优势产品的发展壮大;四是发展生产与流通不畅、加工滞后的矛盾。我市水产生产水平较高,品种比较丰富,生产总量较大,但加工滞后和销路不够畅通制约了生产更快更好发展。3.渔业生产前景展望我国是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扩大程度和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科技的进步,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水产品流通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膳食观念的变化,人类对无公害水产品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为今后养殖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水产业生产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比较效益好,是农民致富和壮大村级集-7-体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据测算,我市渔业还有几十亿元效益的发展潜力。因此,作为“鱼米之乡”的苏州发展水产业的前景十分看好。二、渔业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1.规划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着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科学地确定开发的内容和限度,保证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二是质量安全原则。以水产品质量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生产过程,保障食用安全,鼓励发展绿色和有机水产品生产。三是发挥优势原则。要充分利用我市水资源丰富、地方优良品种多的优势,加快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种开发利用,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加快形成产业化,使具有苏州独特优势的水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实现更多的附加值。四是效益优先原则。以科技为依托,挖掘渔业的内在潜力,提高单产和质量水平,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力争亩均效益在现在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五是市场运作原则。根据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特别要大力发展我市特色水产品,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占有份额和水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2.规划思路以生产者增收、消费者满意为中心,以加快推进水产品质量建-8-设为重点,以全面推广和普及无公害养殖新技术为抓手,以发展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为突破口,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全市优势水产品的发展板块,努力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渔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3.规划目标到2010年,建成以特种水产品为主的优质种苗生产基地、以太湖鱼类为主的商品鱼生产基地、以河蟹为主的出口创汇基地、集生态养殖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大力发展淡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标准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渔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全市渔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以特优、生态、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都市渔业的发展格局,并继续保持特种品苗种培育、病防体系建设、以大闸蟹为主的特种品出口的全国领先地位,力争水产品质量建设、创新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1)稳定养殖面积73.33千公顷(110万亩),其中池塘36.67千公顷(55万亩),湖泊33.33千公顷(50万亩),河沟3.33千公顷(5万亩)。常规鱼养殖面积30千公顷(4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0.9%;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3.33千公顷(6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59.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面积达53.33千公顷(80万亩)。(2)生产水产品总量30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达10万吨。(3)水产品年出口量1万吨,创汇力争达到1亿美元。(4)实现渔业总产值70亿元,其中渔业一产产值50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5%。-9-(5)水产品初、深加工能力达5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六分之一,加工增值达10亿元。(6)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和流通服务业,年实现产值10亿元。(7)吸纳渔业劳动力10万人,人均年产值7万元,农民人均来自渔业的纯收入800元。(8)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0%,渔业科技的贡献份额达60%。(二)区域布局规划按照区域特点和养殖水域的功能定位,规划为四个区:1.池塘养殖区在稳定常规鱼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蟹、虾、鳜、鳖等特种水产养殖。根据当地水域条件、水产资源、技术优势、传统优势、市场优势等,突出主导产品。⑴淀茆地区以青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鳜鱼、龟鳖等养殖为主,实施高效健康养殖。⑵长江沿江地区(如张家港、常熟、太仓等)以长江水产品育种和经济鱼类的驯化养殖为主,形成特色产业带。⑶太湖、阳澄湖的周边地区以河蟹养殖为主,重点抓好深度开发,形成沿湖特色产业圈。2.湖泊养殖区中小型湖泊以大水面粗养为主,如澄湖、昆承湖、麻漾、元荡、三白荡、漕湖、白蚬湖等;太湖、阳澄湖等大中型湖泊,适度进行网围、网箱及网拦养殖,养殖品种以河蟹为主。3.河沟养殖区内陆不通航的河道,以网拦养殖的形式发展常规鱼的粗放养殖。-10-4.特殊功能区(1)苗种生产区:结合传统育种生产格局和养殖规划布局,“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鳊鱼、鲮鱼等的繁殖育种分布在相城区元和镇、吴江市平望镇和昆山市玉山镇;罗氏沼虾育苗分布在吴江市黎里镇和七都镇;南美白对虾分布在太仓市沙溪镇和常熟市新港镇;龟鳖分布在吴江市震泽镇;扣蟹
本文标题:苏州市渔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