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Study)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有关状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状态(即三间分布),为进一步查明疾病的病因提供线索。可以说,对任何因果关系的确定,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当对某病的情况了解不多时,往往是从描述性研究开始,通过对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特征的描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描述,从而获得有关的研究假设的启发,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性研究提供病因线索。现况调查是描述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任何一个事物研究的起点。现况调查能揭示人群健康问题的当前状态,在流行病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除现况调查外,描述性研究还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等方法。【案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某大学主校区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进行更有效的预防和医疗服务,2005~2006年,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健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某大学社区人口33609人,其中男性17053人,女性16556人,男女性别比为1∶1.1030;其中0~1岁婴儿154人,占0.51%;0~7岁儿童1445人,占4.9%;育龄妇女7058人,占21%,60岁以上老年人口7932人,占23.6%,人口出生率4.26%,年死亡率3.1%。2.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构成高血压发病率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首位,糖尿病有上升趋势,仅次于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率仍较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病率呈下降趋势。60岁以上老年居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COPD分别占同龄人口的91.8%,85.3%,80.5%,76.1%,60.0%和88.9%。3.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龄分布特征表1可见,随着年龄增加,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增加,60岁~老年人群各种疾病患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表1社区15岁以上居民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龄分布特征病种15岁~30岁~40岁~50岁~60岁n%n%n%n%n%高血压1680.505381.607815.30554516.503085391.8冠心病2350.704711.4014124.2028208.392866885.3糖尿病1750.5213954.1519365.7629918.902765580.5脑卒中00006862.0420246.122557676.1恶性肿瘤13444.0026898.0026898.00572220.002016560.0COPD000000373411.112987888.94.社区居民死亡率及构成2005、2006年影响本社区居民死亡的主要慢性病中,恶性肿瘤的年死亡率分别为151.1/10万和198.3/10万,死亡比例分别为29.3%和39.6%,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死因。2005年第2~6位死因顺次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意外伤害、COPD、猝死;2006年肺部感染居第2位,年死亡率为62.8/10万,死亡比例为12.5%,大多数为老年病例,长期卧床引起肺部感染死亡;脑血管病年死亡率为52.1/10万,死亡比例为12.5%,仍呈现较高趋势,意外伤害和COPD变化不大。本文结果表明,本社区高血压发病率居所有慢性病首位发病率为6.6%,其次为冠心病和糖尿病,分别为1.2%、1.06%,而高血压、糖尿病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某大学社区60岁~老年人口占23.6%,几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口老龄化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开展对社区离退休人员的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及治疗的依从性。对于残疾、孤寡老人,建立家庭病床,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体检并指导用药。此外对学校离退休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身体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延长健康寿命。【问题的提出】一、该案例使用的是何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又有何特点呢?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它包括现况调查、筛检、生态学研究。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study)是指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以个体为单位,研究某范围人群在特定时点或时期上的疾病发生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时候同时测量有关变量,分析这些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关系。从时间上说,现况研究是在某一个时点或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犹如一个断面,所以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由于该研究所得到的疾病率,一般为在特定时点或时期与范围内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也称之为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study)。(一)现况调查的特点1.所调查的事件(如疾病)和有关变量均是在规定的时点上发生的情况现况调查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是指在一个时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对于这个特定时点来讲,并不强调一定是某年某月的某一特定时间,对于该群体的某一个体而言,时点所指的具体时间可能不同。比如对高血压患病情况的调查,特定时点为测量血压、诊断是否为高血压的时间,这些时点都不是在同一个时点上。2.研究对象为单组抽样人群,一般不设对照组现况调查为描述性研究,用来描述一组人群中的每个人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暴露和疾病的状态,不需要分组进行比较。3.在确定因果关系时受到限制由于所调查的疾病或健康有关状态与某些因素或特征是同时存在的,即在调查时因与果同时存在,无法区别谁先谁后,所以现况调查常进行相关性分析,只能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而不能得出有关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是对于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做因果推断。如性别、种族等因素不会因是否患病而改变,可以判断与时间的先后顺序,从而做出因果判断。4.现况调查可以弥补常规报告资料的不足现况调查是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既可以弥补常规报告资料的不足,又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调查结果,花费不大。5.难以获得发病率资料(只能获得患病率、感染率)现况调查时对特定时点或时期的所有病例(即新旧病例)进行调查,所以得到的常为患病率或感染率。但是定期重复进行也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这种方法要求两次调查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在该时间内发病率的变化不大,且疾病的病程稳定。(二)现况调查的目的1.描述某种疾病或健康有关状态的分布特征通过现况调查可以描述疾病或将康有关状态的三间分布,可以解释目标群体中某病的患病率。例如,通过对我2007-2008年进行的高血压全国抽样调查,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总患病率,以及高血压在各省、地区、城市、乡村、年龄、性别中的分布。2.描述疾病与某些变量的关系已逐步建立病因假设对于任何一个病因未明的疾病来说,其病因的最终揭示无不是于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结果可以提供病因未明疾病的病因线索。通过描述疾病率在不同暴露因素状态上的异同,利用逻辑推理来提出该病的病因假设,供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例如,在对高血压的现况调查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有超重、肥胖、饮酒等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人群,从而提出高血压的某些病因假设。3.确定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疾病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就是确定高危人群,特别是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确定高危人群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首要步骤。例如,对某地进行结核病的普查,发现大量早期结核病人,并及时地进行了早期治疗,对控制结核病的流行、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有很大作用。4.观察疾病健康状态运动趋势,考核疾病防治效果定期在一定人群中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有关暴露与疾病的资料,通过这种类似前瞻性研究的研究结果,可评价某些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5.疾病监测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长期进行疾病,监测,可对所监测疾病的分布规律和长期变化趋势有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以补充常规资料(疾病报告、死亡报告等)的不足。(三)现况调查的优缺点1.优点:①现况调查常用的是抽样调查,调查样本随机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故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性,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②现况调查一般在收集资料完成之后,将样本按是否患病或暴露来分组比较,使结果更具有可比性;③现况调查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或采样检测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故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资料,其在疾病病因探索过程中,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2.缺点:①与分析性研究相比,现况调查的疾病与暴露因素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②现况调查得到的是某一时点的患病情况,一般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除非在一个稳定的群体中,连续进行同样的现况调查;③一些潜伏期或临床前期的病人极有可能本误判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四)现况调查与生态学研究有哪些异同点?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研究,不同点在于现况调查的对象为群体中的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生态学研究只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的关系,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五)现况调查的注意事项应用现况调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现况调查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不超过半个月或一个月为宜。如果调查时间拖得太长,所调查资料的有关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这将对所获结果的分析、解释带来困难。2.现况调查的季节应选择在疾病稳定季节,以免患者数波动太大,影响调查。3.现况调查的方法和结果要一致。4.现况调查时对患病率资料的解释要谨慎,患病率增加不一定表示发病率增高,反之患病率低也不一定表示发病率降低。二、现况调查的种类现况调查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无论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首先要确定总体。总体就是与调查涉及规定条件一致的全部个体的集合,调查研究的总体是由研究者指定的。例如,在对安徽省艾滋病患者的调查中,研究总体包括安徽省所有的艾滋病患者。按研究目的所规定的总体,称为目标总体(targetpopulation),本项研究工作所得的结果,就是要适用于这个总体。这个目标总体,可以很具体,易于掌握。如仍以艾滋病为例,当时的研究时2008年,即目标总体是2008年的安徽省艾滋病患者。除去不调查的单位,所有应该调查的单位的总称是框架总体。调查总体是指最终实施调查的样本,这是因为虽然框架总体已定,但还可能有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将所有的框架总体进行调查。其走势为:总体→目标总体→框架总体→调查总体(一)普查1.概念普查(census)是指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对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进行的调查。这个特定时间应该要短,甚至指某时点,一般为1~2天或1~2周,最长不宜超过2~3个月,特定范围是指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征的人群。普查主要用在总体规模不大、不复杂的时候。但如果需要,即使总体庞大复杂,也应作全面调查,如进行全国人口普查。2.目的和用途①为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如对女性的宫颈癌普查;②为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而进行的普查,如检查小儿发育状况、营养的调查等;③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可通过普查搜寻全部病例,并可用于了解该病流行的全貌。3.优缺点优点:①能发现目标人群的全部病例,便于早发现早治疗;②重复或漏查易被发现;③较全面地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为病因分析提供线索;④有助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⑤能同时调查几种疾病。缺点:①普查设计的人群范围较大,调查时人力、物力和时间耗费大;②易漏查,工作量大,工作不易细致,影响调查进度,精确性低,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低;③患病率极低或诊断方法复杂或无法治疗的疾病不宜采用普查。(二)抽样调查1.概念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是从调查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即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的信息来估计总体的疾病或健康状态。抽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描述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分布的因素;衡量群体的卫生水平;检查与衡量资料的质量,等等。2.原则抽样调查的关键是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为了保证调查样本对总体有充分的代表性,抽样调查的原则有两条:①随机化原则
本文标题:第三章现况调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