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苏州民居_园林及建筑的特点
苏州古建筑的特点编者按:苏州古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主要是明清以来,遗留下来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他们是组成苏州独特的古城风貌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苏州古建筑经过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智慧实践的是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其实这些特点和风格仅是指民居而言;由于苏州古建筑的门类不少,它们的特点和风格都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穷其毕生痴迷古建筑的邹宫伍,他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苏州不同类别的古建筑的特点和它们作为构成苏州古城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现分期转载,以飨从事古建筑工作者和古建筑爱好者。民居建筑旧事古城南北居民较少,所以形成“南园”、“北园”,城内独特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坊巷与水巷平行,若南北向坊巷,则就民居建筑的朝向就产生多种情况:东西向、东门南向,西门南向,西门北向等。这种民居所处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进深浅而朝向差。有若是东西向坊巷,则旧民居建筑的朝向均可南向,但为了尽量争取朝南的土地,因而产生往纵向发展的多进式及几落多进式建筑群,形成逐进封闭性院落式旧民居布局。苏州旧民居的平面出看好似简单,像四合院或三合院,实际上是因坊巷而因地制宜的平面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曲尺型,即主屋边间加出厢房,而形成小型民居。三合院,即主屋两边间前置厢房或廊;也有于对照厅之一侧用廊联系。四合院有一间为主屋,两边间前列厢房,对面用廊;也有两面主屋(对照厅)左右用廊联系;另有主屋前三面用廊或四面为环楼的,俗称走马楼,楼长方形或者纵长方形,主屋为长方形,三面或两侧为院墙;或主屋对面再相应配置,再形成对照厅,凸字形,即主屋后加穿堂(称后翻轩);或在主屋钱加戏台并加廊;若前后并用则成为十字形。工字形,即在两主屋中间用廊相联。H形,在主屋两边间前后置厢房。日形:用两个三合院组成,但若人立于前观察为三合院,置身其后则为四合院。除上述的平面以外,尚有利用上面的形成加以自由组合。苏州旧民居给人们的印象,各种墙式的混合相连使用,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外墙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层次丰富、临河贴水,空间轮柔和富有美感,即常言所说:“翻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审美价值。园林建筑苏州古典园林,本为私家或宗祠等的旁宅、堂边的“避嚣烦”、“寄情赏”、“达清幽”的游憩之所。故其造园设计,不崇庄严伟大,而求幽静精巧,布局不重对称,规划因地制宜,随宜曲折,引人入胜。古典园林在布置上以建筑、水面山石来将空间进行处理,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陪衬,进行造景,在有限的空间中造成多层次的丰富景色,把大自然的光、声、色、气候组织到园林中来,故而园林景色能四季入画,达到天然的真趣。所有人们说它有音乐的韵律感、有诗情、有画意,这是造园艺术的两个要素(自然、人工)和谐的统一。园林建筑,就其构造式样可以分:大者有厅、堂,小者有亭、台、楼、阁、水榭、旱船廊。此外,尚有园林建筑点缀品,如:花墙洞、地穴门窗景、花街铺地、池、假山等。园林建筑中的点缀品,在苏州古典造园艺术的和谐统一,发挥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古建筑艺术的小品的风貌作用,此文不作赘述。综上所述,这种由城市性质与功能产生的个性风貌,是需要“保护”的“独特风貌格局”。我们不要把各类建筑的个性风貌加以普遍运用,防止失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保护好苏州的古城风貌”,使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沿街商店建筑沿街商店建筑,它在古城中占有相当数量,给人们的印象较深。这类建筑因坐落的位置不同有两类:一类是沿街两侧均为商店,另一类是街道一侧为商店,下岸为驳岸水巷。店内布局上,有前店后坊的也有前店后宅的。大部分的店铺是开放式的,封闭型的有药材店、金银饰品店、当铺等。商店建筑层数为一层和二层面阔开间大多数为一间、二间、三间的,五间、七间的较少。一般建筑的底层高于楼层,总檐高在七公尺左右。建筑物两侧为山墙,以木立贴构架承重。为使商店开阔利于营业,每两间可省去底层中的前廊柱代以前门梁,在楼房商店中都用此法。营业门面用活络塞板,早启夜上,少数门面为御寒,冬季装活络长窗。店面地面铺砖,柜台成曲尺形,字号牌可置店堂内或门面上。楼层铺木楼板,前檐为裙板短窗,有楼层前檐还靠承重挑一小界“借天”造屋,扩大楼层使用面积,楼下营业时间可以避雨。普通的商店底层为铺面,楼层为家。茶楼、酒肆、饭馆之类的楼层,也设堂口。建筑盍青瓦二坡顶,脊式用纹头脊。在桥头、巷口出现的桥楼类的商店建筑,形成三坡顶屋面或较少的四坡顶屋面,屋角仅游脊水戗。总的来说,商店建筑不论其开敞式或封闭式,店楼也好,桥楼、过街楼、过街棚廊也好,其外观还是粉墙黛瓦、轻巧空透。高低有致、零次栉比的富有韵律感的群体建筑风貌,这是它自己的个性特色。寺、观等文化建筑寺、庙、庵、观宗教建筑,历史上星罗棋布。从规模上说庵堂建筑较小,庙、寺、观则较大,从平面格局上看,庙寺观比较规整严谨。而庵堂则因地制宜。庵堂建筑接近民居的布局与形式。它的风貌是粉墙黛瓦、清静素朴。庙寺观都依中轴线进行对称均衡的布局。设有照墙、牌坊、山门、殿堂及大雄宝殿、佛楼和藏经阁,大雄宝殿前列左右配殿。中轴线旁边落设禅房、斋堂、客房、库房之类的附属建筑。衙署、祠堂和文化性建筑的位置,在《平江图》上有比较准确的标出。看《盛世滋生图》上,它绘出有:书院巷的江苏巡抚驻地的抚台衙门,道前街一带的江苏按察使署和苏州知府衙门,掌管全省民政、财政的江苏布政使司署即藩台衙门,景德路的明德相国王鏊祠堂,南园的府学大成殿等。这类建筑因封建制度和历史的原因,平面布局强调中轴线和规整严谨。设照壁、牌坊、门前立旗门杆和石狮座,辕门后在中轴线上组合数进院落,或在中轴线两侧设左右几路,院落两旁一廊庑高墙配列,供仪仗及祭从人员用。主体和重要建筑,采用殿型建筑形式建造,子要建筑用硬山式(硬山加博风装饰)。从规格上看,殿庭建筑最高规格则用重檐庑殿式更具雄壮肃穆的使人崇敬的风貌感。从整体上看,苏州的省、府、县的衙署、名人之地,所具有明显的这类建筑的苏州地方特色风貌,宋代殿庭建筑早期用青石柱,上置木斗拱及梁架(如双塔罗汉院遗址)。宋后期则仅檐柱用石,其他系全木构(如三清殿)。明代则用全木结构(如大成殿)。晚期的殿庭建筑则用清制与地方做法组成。城墙、城门与城楼在古城墙绝大部分是板筑土城,水路城门用石和砖木筑成。据记载,苏州自五代吴越王钱鏐始筑城墙,高二丈余,厚二尺多,里外有濠,现存之盘门,城墙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重建。城墙宽约12米左右,顶宽约9.4米左右,高约4.9米左右(不包括女墙及雉堞),其内外壁均向心倾斜以利稳定。墙外侧升起,砖砌女墙加雉堞,用以御敌、守卫、射箭。城墙平直自然在一定距离筑成外凸之台形成“马面”;供瞭望、守卫、通信之用。顶部为夯土,可使守卫的步骑兵同行,现在盘门段城墙上内侧加置女墙,是为游览安全而加设的。苏州的古城均为水陆二门并列,并因防御之需,设陆门两道,水门(也叫水关)二道,沟通内外水陆交通。两道陆门之间设小广场称“瓮城”(又名“月城”),既可以布守兵,又可诱敌深入,以达到“瓮中捉鳖”的目的。陆城门设人力开闭的铁木板,并有闸门供守卫之用。闸门由城头上的绞关石及缆索控制起闭。木门口也设人力开闭的的圆木栅门(以利水流之通行)。进陆门入城后可循石坡道登城头。城门之上建有二层的木构城楼,其位置在水陆闸门之上,故又称“闸楼”。城楼外观雄伟,重檐歇山式而翼角起翘。整体上城墙、城门、城楼的立面构图和色彩,给人以坚实平缓、又不单调的护卫安全感,达到功能与观感的统一。水巷与桥水巷风貌的形成,是随着主街背河、次街面河的建筑而完善的。从清末和近代的现状看,水巷一般宽度在2~3公尺左右。主街背建筑后的河岸均为石驳岸,中间嵌仓石,砌缝可泄水,下水道出口在驳岸面设置。次街面河的河岸,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小巷河岸离房屋近,则筑驳岸,如原来的大儒巷和想在的胡相思巷;另一种是小巷离房屋还有一段较大距离的河岸,仅为土坡不筑驳岸,如小胡相思巷,次街面河的驳岸或突破河岸上均植有大树。特殊地段河加宽,俗称“潭”。例如在平江路和东白塔子巷和桥南,河面较大,俗称“潭子里”;由于通达城郊,因此这里早上四季都有菜市,至今有的还在发挥作用。这里是水巷风貌中的一个活跃的小插曲。“东南西北桥相望”,桥是古城内外交通的纽带,又在水巷及街巷上起到打破单调感,增添空间构图艺术和丰富景观的作用。在水巷上桥与桥相望,在街巷上桥与桥相联。粉墙倒影,水巷小桥,因隔成趣,真是“因桥成路”、“因桥成市”,使得古城特色的水巷风貌更为丰富多彩。苏州的桥年代古,种类多,尺度大。石桥型式较多,一类是拱式桥,另一类是梁式桥。拱式桥有多孔、三孔、单孔三种;梁式桥有多孔、单孔两种。在人流、航行频繁的主要航道上,还建有“亭桥”、“廊桥”,或桥边、桥头建有凉亭,便于行人休憩。苏州石拱桥以半圆形为主,而石梁桥的设置随路巷及河道的布局而定。乡间石梁桥因便于挑担而不设栏杆,因此桥的布置有“因地制宜”的规划。道路和牌坊苏州的街、路、巷、弄的布局现状,与《平江图》上街坊情况对照,变动较小,名称沿用的很多。街、巷的宽度不大,小巷仅1.5公尺左右,辛亥革命后才逐步拓宽形成目前状况,但仍然保留石板街,石板下为排水通道,道路较平整、坚固、洁净,这种景观在同里、周庄依然保存。辛亥后的小巷一般是石片路面为主,路可设砖砌排水道,长年累月路面形成很光洁的效果。另外在发掘中可见到用青砖或城砖仄铺的原路面,那是较早的道路面型式。牌坊、也叫牌楼,分为科第、遣爱、官宦、节烈四种,是街巷道路的一景。《平江图》记载的街巷中,那时有名的牌坊,大约有60多座,是一间二柱式,较集中于商市繁荣之地。这种街景空间轮廓面貌在《盛世滋生图》中也有所反映。如沧浪亭前牌坊、先忧后乐坊等,目前已得到保护和修复。苏州牌坊的型式有二类,石牌坊和石木混合坊。前者有二种:一种是柱出头无楼,一种是柱不出头有楼。石木混合牌坊一般均是石柱木楼组成,立四石柱成三间,用木坊联结,上置木牌科或网形科及连机、廊裄,组成楼的木构架和屋面老嫩戗之制,其上盍筒瓦屋面做脊发戗成翼角起翘,脊式用哺鸡、哺龙脊,整座牌坊造型既庄重,又形成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牌坊风貌。各类牌坊的石柱,以宋明时以青石为主,后期用花岗岩。但是,也有例外的用汉白玉造,如天平山高义园坊,这是皇家所赐的关系。古塔古城内外,较为特殊的古建筑,当推古塔了。它在城内屋林、殿宇之中显得高耸雄伟。它在城郊直屹立在峰峦山坡之巅,昂然挺拔。因而,近千年来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协调而巍然挺立。塔就成为苏州的主要景物,风景名胜的象征(如虎丘塔),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北寺塔)。它被人们观赏和称颂。所以,古塔的艺术魅力在我市的古城风貌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苏州塔的组合,一为单塔,二为双塔。塔的平面型式有两种:方型和八角型。方型有苏州大学内的钟楼。八角型的有虎丘塔及宝带桥石塔等。塔的层级,以每层塔身檐数计。苏州一般才有单数造塔,如单层(檐)、五层、七层、九层(北宋时北寺塔还是十一层)。苏州古塔的基本形象是仿本楼阁式塔。在形象的基础上,第一层塔身较高。向上各层塔身平面逐层收进,塔身高度也逐层缩低,出檐亦逐层减浅。因而全塔轮廓姿态形成高耸、卷刹、翼角会成枟飞,给人向上的、柔和的、美好的感受。苏州古塔以砖塔为主,但有两种:一种是纯砖木结构,另一种是转造塔身外壁或在塔的中央有筑砖塔心,两者之间的筑砖或砖木楼层,用梯道相互联结。平面形成和洞门设置合理。外壁悬挑木檐、木回廊。这两种砖塔,在砖造部分立面设计上,每面面阔一间或三间。均仿照木塔。不仅在外轮廓上模仿木塔,而且在各层檐口、梁柱坊、斗拱、装修等方面,也按木结构的外型用砖细来加以刻划。就是观赏性的石塔,也同样仿木塔形式雕刻而长特别是木檐,自宋以来一直将老嫩戗结合使用。这在宝带桥石塔上有着明显的反映。塔身墙色彩以淡黄土为主。仿木部分木土红色调。瓦的色彩现见的都是黛色(但南宋时有梏黄色的塔檐盍瓦。真如今文庙大成殿瓦色一样)。刹是塔顶耸然秀出的装饰件
本文标题:苏州民居_园林及建筑的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