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前苏联的情况:始终没有对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结论列宁:直接过渡斯大林:1936年《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39年,苏共18大上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把社会主义阶段看得很短。1953年苏共19大提出苏共决心“光荣地完成建设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赫鲁晓夫:1959年苏共21大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苏共22大宣布苏联要在20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即到1980年“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1967年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报告中提出,苏联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不再提建成共产主义。安德罗波夫:不再提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而认为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戈尔巴乔夫:没有再提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按当时的设想,过渡时期大约要用15年的时间,但实际上仅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过渡时期1956年正式宣布三大改造完成1958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的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探索到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基本纲领做了全面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形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更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而是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有着社会主义所有阶段都存在的共同本质第二层含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还没有发展成熟,这个阶段有着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在这一百年时间中,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十五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已经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国经济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中国若干重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炭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得中国。——温家宝在第65届联大一般辩论上的讲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十五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时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主张。在中国,真正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大二公三纯四平”的传统所有制列宁的“国家辛迪加”:单一的国有制铁饭碗工作场所福利制毛泽东的“人民公社”一化三改: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保留集体所有制传统国有制的主要缺陷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都由政府决定,微微观经济效率缺失产权不清、责权利分离:人浮于事、监管成本高昂社会负担沉重,国有企业承担者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任务社会微观结构的缺乏效率伊万诺夫的回答:“你试一试吧,每个月底要签上300-400份工资单,简直累得你像判了死刑一样。”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其“合法化”过程开放个体经济薛暮桥:解决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1979年2月,“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在征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1980年8月,“鼓励和扶植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1981年7月,个体经营户必要时“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两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雇员8人以上的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合法化不争论(不提倡、不宣传、不取缔)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大王年广久雇员从1981年的3人增加到1984年的108人地方政府的默许、保护甚至支持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987年党的十三大: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改革的意外收获农业改革释放了剩余劳动力、积蓄了资本关系型合约的作用对外开放与外资企业的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家家要饭三年大跃进小岗村120多人饿死67人1978年12月生产队长严俊昌家如何不饿死18个农民代表20户人家(两家户主在外讨饭未归)“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能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GB5456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但内容却不断有所变化。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提升。有益补充论重要组成论共同发展论1997年十五大将之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国有经济退出一般性竞争部门2002年十六大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2007年十七大提出“两个平等”“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法律上“平等”保护、经济上“平等”竞争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又纯又公”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新认识国有制的作用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由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的为了应对国家间的竞争,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力量强大的社会组织的实际或潜在的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拥有适度的国家能力,保持对社会资源控制力实行国有制不仅可以在财政汲取能力方面为国家能力提供保障,更可以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影响力,这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应对世界范围内竞争方面的主动性。坚持国有制的目的不在于资源配置效率,而在于对国家能力提供保障。不仅在一般的意义上有利于保持一个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贯彻和倡导其价值取向。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通过提供就业、福利和工作保障瓦解把头和帮会的社会权力基础发动政治运动,体现党—国家对工人阶级的关怀生产力越不发达,国际环境越差,采取国有制就越具有必要性。按照马恩的设想,随着劳动的日益社会化,最终取代私有制的是能够使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社会所有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生产。但在国有制下,由于国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因而劳动者并没有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国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配置实现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国有制下保障国家能力和改善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往往要在保持国家独立性与经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市场社会主义改革的三次浪潮: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局部引入真正市场机制布鲁斯:“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奥塔·锡克:“社会主义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科尔奈:“在计划经济内导入市场机制的模式”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同于国有制,在不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前提下试图实现市场规律下的资源配置,这不仅不能够解决国有制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矛盾,反而使国家干预在国有制与市场的此消彼长过程中逐渐退出了原来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这导致了对国家能力的严重削弱。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有效但有限的国家能力。从这
本文标题: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