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分册选择题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2.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3.观察右边的原始村落示意图,从中我们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开始了定居生活B.有原始农业和畜牧业C.已经懂得了用火D.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4.“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禅让制的结束B.商朝的发展C.西周的强盛D.夏朝的建立5.右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平面图,由此可以直接推测出古姜寨人已开始A.采集渔猎B.驯养牲畜C.栽培谷物D.聚族定居6、研究史前人类的历史,主要借助考古发掘的资料。如果要对史前社会进行分期,历史学者一般依据的标准是A.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骸B.遗址中的动植物残留C.史前人类使用的工具D.遗址周边环境7、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助于A.为帝王将相提供历史借鉴B.增强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C.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D.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内外朝制B.封邦建国制度C.郡县制D.行省制9.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盛业”是指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10.以下是《大禹治水》课本剧中的剧情,不符合史实的是A.禹带领部众耕战于中原大地B.书吏们在甲骨上刻写治水报告C.禹暗中授受儿子的领导策略D.禹召集部落首领共商治水良策11.中国古代某文明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型,下列符合该文明信息的是A.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B.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C.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D.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12.最适合编入《中国青铜时代》一书的研究主题应是A.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B.法家思想与秦朝兴亡C.商周神秸之分烦D.儒家乐文化探微13.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14.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古代希腊和中国都有众多的“小国”。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古代希腊的“小国”具有的特点包括①建立之初就以小国寡民和自治为特征②僭主专制统治未能真正建立和发展③各国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基本一致④其公民往往积极参与公共政治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夏禹有德才能铸九鼎,桀无德而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上述文字反映的观点源自A.儒家学说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礼乐思想16.周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器犁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1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18.《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19.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A.《尚书》B.《墨经》C.《老子》D.《论语》2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排列组合与儒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英雄、隐士、君子B.英雄、隐士、君子C.君子、英雄、隐士D.君子、隐士、英雄21.古代东方文明在政治上都出现过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这一政治形态在下图中数字所示地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2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②①③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23.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它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分封制到郡县制D.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24.“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对材料中“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准确理解是A.孔子\悉达多\耶稣\苏格拉底B.秦始皇\悉达多\汉谟拉比\梭伦C.孔子\悉达多\耶稣\穆罕默德D.孟子\悉达多\穆罕默德\柏拉图25.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器犁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26.右图反映世界古代五大区域的文明,其中,最早建立统一国家并实行中央集权的是在A.两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黄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27.“礼乐崩溃,举止失范,现实社会深深刺痛了他,他……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未能找到一位能实施他的等级秩序的政治理想的君主。偶尔一遇,却又遭受谗言而排斥,损害了这位贤师的声望,从而使其改革的主张落空。”文中的“他”是A梭伦B释迦牟尼C孔丘D老聃28、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②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③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儒家③法家D.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29.考古显示,西周时期的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战国,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30.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带木柄的石斧②铁锄③青铜斧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①②31、人类历史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发生在距今A.1万年前后B.5000年前后C.3000年前后D.1000年前后3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的破坏B.已经进入战国时期C.郡县制的出现D.出现了大一统局面33.“酋邦”是指介于氏族和国家间的早期社会组织,该组织不存在中央管理和权威。据此,中国史上的“酋邦”出现在A.炎黄时期B.夏商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34.希腊发现了古埃纸草,中国出土了拜占庭琉璃器,朝鲜出土了唐三彩。以此可以解读下列概念中的A.殖民主义B.文化传播C.军事征服D.宗教扩张35.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被誉为“国之重器”。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西周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36.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被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37.商代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我们据此可A.想象商人经济发达B.推测商人的政治活动C.断定商人的审美取向D.评价商人的日常交往38.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可以作为研究周公制礼作乐的①实物史料②转手史料③直接证据④间接证据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9.假设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到了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请判断下列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B.乙同学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和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40.某先秦思想家评论道:齐桓公致力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据此推测,该思想家属于A.法家B.儒家C.道家D.兵家41.“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文中的“封建”指的是A.君主专制B.王位世袭C.分封诸侯D.贵族共和42.《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农具使用广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比较发达D.农业各项技术提高43.“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一主张体现了A墨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儒家思想44.《三字经》载:“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得以“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45.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样记载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样记载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方式,这被称作“春秋笔法”。这表明A.文字史料带有主观因素B.史家热衷于战争杀伐的记录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D.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46.“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才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持这种观点的是A.道家B.法家C.儒家D.佛家47.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48.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49.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50、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51、《礼记·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严格宗法制度C.打击旧贵族势力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52、.从右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开始废除井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5
本文标题:第2分册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