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二十四节《出师表》
《出师表》主讲: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金婵资料助读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二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行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兴复汉室、统—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课文分析问题研究1、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3、课文中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像是逸枝衍蔓,对此你怎么看?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刘禅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表明自己二十—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总之,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小结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返回-同步测试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存亡之秋___________________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陟罚臧否___________________悉以咨之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夙夜忧叹___________________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攘除奸凶___________________斟酌损益___________________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理解3、诸葛亮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要在出师前对朝廷内政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历数了先帝对自己的哪些殊遇?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和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魏文侯①出游,见路人反裘②而负刍③,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②反裘:反穿着皮袄。古人穿皮袄的习惯本是毛向外的,此人却反着来,毛朝里,皮朝外。③负刍:背着柴草。负,背。刍,喂牲口的草。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1)此非所以贺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毛无所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反裘而负刍”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乡为身死而不受B.泉香而酒洌C.而城居者未知之也D.笑而止之曰9、翻译句子。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理解与探究。(1)有一个成语,就是出自这篇短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成语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文侯说“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岳阳楼记》中哪句话与此同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课外拓展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自比管仲、乐毅。207年,应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山,拜为军师。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占领荆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与魏、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又辅助刘禅治理国家,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力图夺取天下,统一国家。234年死于军中。谥号忠武。有《诸葛丞相集》。2、创作背景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原来规划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另一条是“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个钳形攻势的构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吴国在猇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益州郡的豪强和南方夷族统治者乘机发动叛乱。使得北定中原之计一再拖延。这时魏已牢牢控制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223—227)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一)跟吴国通好——223年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二)加强内政建设——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三)平定南方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叛乱后,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诸葛亮这次伐魏的计划,首先是以魏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凉州为中心,以便从西、南两面威胁关中地区。为此,他做了这样的部署:使赵云率偏军进驻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褒城),自己率主力屯沔阳(今陕西勉县),由此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战役初期曾经取得很大的成功,南安(今甘肃定西至武山一带)、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安定(今甘肃镇原、宁县一带)三郡反魏附蜀。但后来,由于马谡街亭失守,不得不班师南回。-END-中考解析(南昌)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5题。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甲已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臣不胜受恩感激2、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3分)(1)躬()(2)损()(3)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1)遂许先帝以驱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解析:1、答案:臣/不胜受恩感激解析:朗读的节奏要看主语、谓语、宾语,长句子一般中间稍作停顿,要看句子成分之间的结合程度。2、答案:
本文标题:第二十四节《出师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