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思考,回答、分析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思考、回答交流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思考、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观察地球仪、思考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了解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到黑板上绘制巩固知识内容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小组合作总结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方法归纳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板书设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是假象轴(2)、南极S,北极N(3)、纬线和经线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圆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回忆、思考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师生互动1用经纬网定位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学生思考、举例讨论、思考、回答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完成21页活动题引导、启发交流、讨论、合作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法归纳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板书设计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小地球仪的制作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观察、讨论、总结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学习七大洲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学习四大洋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总结、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思考、回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新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读
本文标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