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13.开天辟地设计者:同兴中心小学徐连香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顶天立地”等词语,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字词、朗读、背诵、积累——认知目标)2.根据文中盘古为大地所做的贡献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朗读、背诵、积累——能力目标情感目标)3.通过“混沌、盘古、斧子、顶天立地、精疲力竭、化生”等词语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表达概括能力。(概括、表达——能力目标)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伟大精神。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内容、学习表达——能力目标、情感目标)5.感受神话故事充满神奇想象的特点,渗透想象画面,串连画面的复述方法。(表达训练——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顶天立地”等关键词语,渗透复述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多种形式朗读等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多种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献身精神。四、教与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教师:课件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悟,整体把握2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1.当下最流行的一件事情就是穿越,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一同穿越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时代,有这样一位巨人:他身高九万里,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齐读课题。指导学生学习“辟”,示范书写,让学生先描红,再仿写,展示学生的书写,给予纠正。2.了解神话故事特点神话故事允许夸张,允许虚构,甚至会有你们觉得不符合逻辑的情节,它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能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烧出火眼金睛。(认识盘古,学写“辟”、了解神话特点——达到认知目标)并且从人物的形象中与神话的奇特特点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进入文本埋下引线。)(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如:“混沌”中“混”读“dùn”,“凿”平舌音。(2)出示学生预习单,看看学生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对“拢”“竭”教师重点指导书写。(3)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学生对词语识读。出示课后第3题的词语,让学生认读。(落实生字、新词的识记及书写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混沌巍峨开天辟地冉冉上升雷霆合拢精疲力竭纵横交错33.检查朗读课文。(1)以开火车的方式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重点检查指导3—7自然段。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b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注意正音,学生评议。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让学生初步读懂课文,为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作铺垫。)(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根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生说。(四年级的学生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还是有些薄弱的,适当的提供一些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理清文章的脉络。达到能力目标。)(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引导想象,精读品悟。过渡语: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身处的远古时代: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你能说说在这样的环境里都看到了什么?1.指学生说出想象到的画面。2.指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份神奇。3.师随学生汇报的神奇画面,相机指导,预设如下:(1)体会盘古开辟天地之神奇。出示句子:出示词语:混沌、盘古、斧子、顶天立地、精疲力竭、化生4A.让学生想象当时画面,洞析盘古心理及动作。盘古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会想什么呢?体会盘古对现在生活的不满抓住“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想追求美好的愿望。出示句式:让学生说说。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心想:()他还可想:()于是他就()劈开了这个混混沌沌的圆东西。B.了解天地形成之神奇。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就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呢?(对比描述,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沉)(蓝天——大地)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注意我强调的地方,你们读下半句时强调一下相应的词语。(师生对读,女生与男生对读。)(让学生学会恰当的对比更能体现文本的真实感,学会对比的方法也积累了词语。)(2)盘古为了不让天地合拢,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始终奋力支撑着,就这样一直支撑了多少年啊?孩子们,一万八千年啊!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万八千年啊?(假如你就是盘古,引领学生做支撑状)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就这样: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一万八千年。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5一整年过去了,(生)天每天都升高一丈,地每天都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在增高,他始终奋力地支撑着。一百年过去了,(生)天每天都升高一丈,地每天都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在增高,他始终奋力地支撑着。一千年过去了,(生)天每天都升高一丈,地每天都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在增高,他始终奋力地支撑着。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在盘古这一万八千年的奋力支撑,你都感受到了什么?是啊,多么坚定的意志,多么伟大的盘古啊!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融到这句话中,再读: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同学们,就在这句当中,有一个词不但写出了盘古此时的身体姿态,更写出了他的浑身气概,你觉得是哪个词?(顶天立地)注意读好这个词。学生再读: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3)盘古化生万物之神奇。(1)男女生对读。A.理解“精疲力竭”“含着微笑”感受盘古精神。B.出示句式:一个()的盘古。让学生说说。(精疲力竭、死而无憾……)(通过“精疲力竭”“含着微笑”这两个词来体会盘古千万年的努力、千万年的坚持都是心甘情愿的,感受人物品质。)(2)补充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6他嘴里中呼出的气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遗留的声音成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的月光;他的肢体成为()的三山五岳;他的血液化为()的江河;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了()树木花草;就连他的汗水和泪水也化成了()雨露甘霖。总之,盘古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亲手开辟的世界。4.配乐读文,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定位盘古的形象?(勇敢、坚强、英雄、无私奉献,甘于献身……)(图文并茂,从三个“神奇”中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更深化人物形象。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1.再进情境,以图带文的方式进行复述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疲力竭”“含着微笑”“化成了万物”等词语悟出盘古的无私奉献,展开想象练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2.仿文练句“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上,去抚摸盘古的汗毛;我想把头枕在宽阔的平原上,去倾听……”3、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能简单的说一说吗?(给一个支点就能获得成功,以图带文更容易让学生从图片中想象出故事内容,既启发了学7生的想象空间,又给了学生个体语言表达的机会与积累。给个句式仿文练句,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本人物,感受人物形象。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进行了表达训练,达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板书设计:13.开天辟地开天辟地盘古顶天立地英雄化生万物附《开天辟地》预习单:一、自主识字学词1.读正确字的读音。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2.写正确、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意连写法)二、朗读课文,走近盘古。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尝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试着提问疑问。三、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混沌巍峨开天辟地冉冉上升雷霆合拢精疲力竭纵横交错8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习课文的方法主要通过朗读来进行,读中思考、理解、感悟、想象、积累,没有烦琐的分析、讲解。朗读训练注意方法,没有纯技巧的指导,只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文,在他们内心引起感情的共鸣。在体会盘古顶天立地之神奇这个画面中,我便要求学生做支撑状,和我一起对读时间一点点的加长,而孩子们依旧读着那句他始终奋力地支撑着,无需更多的指导,在读和做的同时学生便能够体会盘古坚定的意志,伟大的献身精神。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的过程,教师语言的精炼和足够感染力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语言的组织上还需加强。在补充画面一环节,发现学生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要。教学建议: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语言词汇的积累。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