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找规律1》教学设计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是认识了事物,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的生存服务。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应是惟一的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认识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算方法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凸现找规律的内容,能切实地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学生获得的才是真知,才能为持续发展积蓄能量。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全单元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突出数学化过程。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第48页例题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情境里的数学内容。从9块手帕、10个夹子,7个蘑菇、8只兔子,12片篱笆、13根木桩这三组数据中,发现同组的两个数相差1,这是对规律的初步体验。教学这道例题,学生看图回答三个问题很容易,初步发现规律可能有些困难。为此,在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后,可以指点他们把手帕的块数和夹子的个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相差1。再分别把蘑菇个数与兔子只数、篱笆片数与木桩根数比一比,想想为什么也相差1。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规律,体会了规律的合理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这时的发现仅是初步的,只要讲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试一试”是操作题,既有十分具体的一面,也有比较抽象的一面。具体的一面指小棒根数与圆片的个数,同组的两个数量仍然有相差1的规律。抽象的一面指如果用小棒代表例题里的夹子、兔子、木桩,那么圆就能代表例题里的手帕、蘑菇、篱笆。小棒与圆的关系,可以代表例题里相应的关系。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具体的一面,数数根数与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两题抽象的一面。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已具有普遍意义。(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第48页“想一想”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这样规律的其他事例。这个活动有两点意义:(1)有意识地关注过去没有注意的现象。前面曾经说过,几乎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间隔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研究过间隔现象。现在他们初步认识了间隔现象,去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的事例,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数学教学所期望和应该培养的。(2)进一步加深对间隔现象规律的体会。找到了一些具体事例,说说各个事例的间隔规律,学生的感性材料就更充实了,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必定更清楚、更牢固。教学“想一想”的时候,教师应有充分的预案。如果学生暂时打不开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想想做做”第3、4题从沿着一段河堤植树到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植树,是间隔情境的变式。看到它们间的不同,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间隔现象。2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规律的稳定性和应用时的灵活性。在第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许多具体事例,夹子与手帕、蘑菇与兔子……柳树与桃树,学生初步理解了间隔现象共有的规律。在第二部分教学中,继续利用种树、排队、放盆花等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间隔现象的普遍规律,体会与间隔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解决各个具体问题要灵活应用规律。(1)由少到多、由看到算,体会规律是不变的。第50页例题配合要解决的问题呈现了完整的情境图。题目说“林阴道上栽了7棵树”,图上就画出7棵树;题目说“5只兔子排队做操”,图中就画了5只兔。这样,7棵树栽成一行有6个间隔,5只兔子排成一队有4个间隔,既能从图中直接看到,也能通过7-1=6,5-1=4算得。“试一试”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学生就不能从图中看到有几个间隔,只能按10-1=9算得。从5只兔到10只兔,从图中能直接看到间隔个数到必须按间隔现象的规律算得,不只是量的增多,而是质的提高。学生能从中体会,不管兔子只数、树的棵数是多还是少,棵数(只数)与间隔的个数始终相差1。(2)从求路的长度到求摆花的盆数,从两端摆花到两端不摆花,体会应用规律时的灵活性。第50页例题求得林阴道全长18米后,“试一试”从这条林阴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摆盆花,这是间隔现象实际问题的变式。它们的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不同:前者已知栽树的棵数和相邻两棵树的间隔米数,求路的长度;后者已知路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隔米数,求花的盆数。它们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不同:前者要从树的棵数减1算得间隔的个数,后者要从间隔个数加1算得花的盆数。这两个实际问题有一致的间隔现象规律,但对规律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学生既能认识到间隔现象规律的稳定性,又能灵活应用规律。“想想做做”在走廊放花,求放花的盆数。走廊的长度和相邻两盆花的间距保持不变,创设了走廊的两端放花与不放花的情境变式。学生通过画一画来体会,或是经过想一想来理解,对应用间隔现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必定有自己的感受。(3)在开放的设计活动中体会应用规律要灵活。在第一步的教学中,学生初步知道沿河堤植树与沿圆形池塘的边植树是不同的情境。第51页第2题通过在直跑道的一边植树与在正方形草坪的四周植树,再次体会两种有差异的间隔情境。“开放”是这道题的特点,学生的植树方案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设计。相邻两棵树的间距可以保持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相邻两棵树的间距都相同,间隔的米数由学生自定。可以在直跑道的两端都植树,可以两端都不植树,还可以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可以植树,也可以不植。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开放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主张大胆设计,要认真组织各种方案的交流,要抓住各个方案中的间隔现象的本质特征,要评价各个方案对间隔规律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自主发现规律,并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木偶娃娃实物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谈话:(教师出示一个木偶娃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木偶娃娃,并教给学生“木偶”的手势和拼音)那你们喜欢木偶娃娃吗?既然同学们都喜欢木偶娃娃,那我们就一道去木偶商店看看好吗?2、出示CAI课件谈话: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木偶商店。你们观察一下,柜台上有些什么?帽子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木偶娃娃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当学生说道帽子和木偶娃娃时,教师板书:2顶帽子3个木偶娃娃谈话:现在有一位小朋友走进商店里来了,他的名字叫小明。小明对售货员阿姨说了什么?可是这里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小明这个忙好吗?1、学生跟老师一起学“木偶”的手势;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2、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作出回答。学生读出画面文字:“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实物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二、自主探究,感知规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件进入下一步)谈话: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会选择哪个木偶娃娃呢?又会选择哪一顶帽子呢?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在课件上一一演示出来……这样演示下去,势必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选配方法,教师这时因势利导:同学们很聪明,各自都说了自己喜欢的选配方法,方法多种多样。但看上去显得很混乱,有重复的选配方法,也许还有遗漏呢。那没有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板书课题)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木偶娃娃和帽子。也可让学生操作学生思考继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设疑,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三、引导探索,获得新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教学第一种方法:教师将三个木偶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提问: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配几种不同的帽子?(两种)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两种搭配演示出来。提问:那么第二个、第三个木偶娃娃呢?(都可以配两种帽子)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木偶)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教师板书:2+2+2=62、教学第二种方法:教师将两顶帽子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提问:第一顶帽子可以配几种不同的木偶娃娃?(三种)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三种搭配演示出来。提问:那么第二顶帽子呢?(也可以配三种木偶娃娃)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帽子)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教师板书:3+3=63、教学第三种方法:画图连线法。师:如果有的同学对以上两种方法不清楚,那么我们还可以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说明:这里,我们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出示课件,教师先示范连一条线,再请学生仿效,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在课本上操作。操作完成后,共同来数一数有几条连线。教师说明:这六条连线就表示六种不同的选配方法。提问(1):在连线时,怎样选配才能学生观察后回答。接着,让学生自己演示,并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观察后回答。接着,让学生自己演示,并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上机操作。如画不全,让其他学生补充。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是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下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知的能力学生一般对电脑帽子的兴趣很大,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发现的能力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应该有条理的操作或思考,解释“有条理”的意思。)提问(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木偶的个数与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根据“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的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帽子的顶数×木偶的个数=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从而导出第四种方法。4、教学第四种方法:相乘的方法。板书:2×3=6或3×2=65、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四种选配方法。第一种方法先选木偶再配帽子,第二种方法先选帽子再配木偶,这两种方法都用到求和地方法;第三种是画图连线法,操作时一定要有条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第四种方法是用相乘的方法。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原因。让学生学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题旨。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本文标题:苏教版找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