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经典资料 >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提示1、学习的分类2、学习的理论流派学习的性质与分类一、学习的性质(一)学习的定义由练习和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要理解这个概念,需注意把握如下三个方面:1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2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3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而不是由成熟或衰老引起的。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比动物学习广阔,除了掌握行为经验,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学习通过语言作为中介而进行(3)人类学习是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2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的内容: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自己去探索、实验,不能否定讲授法。(2)、学习的形式: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效率较高。区别于成人自学。(3)、学生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当前学习与未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二、几种学习分类(一)学习主体分类:1人类学习的社会性2以语言为中介3具有积极主动性(二)加涅(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符号记忆、事实性知识和整体性知识)能用语言或言语表达的知识2.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处理人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能力3.认知策略(计划、反思、评价、调控)用于指导、处理人心理内部活动间关系的能力4.动作技能5.态度人对他人、对事物、对自己的反应倾向(三)奥苏伯尔Ausubel1.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的来源分接受学习(成人)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自于前人或他人的发现、总结和归纳,即知识现成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校主要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年龄小的孩子)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总结和归纳得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主要方式2.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分机械学习学习者只能根据知识的外部形式将其记在头脑中而不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加以解释意义学习学习者掌握了知识的意义的学习,也就是理解性的学习划分学习的两个独立的维度(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认知结构同化)—机械的学习(联想)学习分类的两维交叉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接受的学习发现的学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背乘法表尝试错误科学研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大类(三)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适合年龄大、有较丰富的知识经验的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过程为: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2先行组织者技术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共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在于为新的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四)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2外显学习我国冯忠良1.知识学习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知之较少与知之较多的问题2.技能学习技能人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程序化过程心智技能——对心理活动的控制操作技能——对动作行为的控制3.社会规范学习认知知识(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特殊性的程序性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狗+灯光+食物流唾液(无条件反射)狗+灯光流唾液狗+食物流唾液狗+灯光(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流唾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刺激(S)反应(R)第一阶段UCS(食物)UCR(流唾液)第二阶段UCS(食物)CS(节拍器声音)UCR(流唾液)第三阶段CS(节拍器)CR(流唾液)第四阶段CS(节拍器声音,一直没给食物)CR(消退没有流唾液)UCS——无条件刺激UCR——无条件反射CS——条件刺激CR——条件刺激(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之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能够解释有机体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学会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惩罚要有效1不能违法2要有良知3符合心理学程序4惩罚之后要跟之以强化恐惧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斯金纳箱。(二)操作条件反射(Skinner)行为1未得到满意结果停止行为2未得到满意结果停止目标行为3未得到满意结果停止行为4得到满意结果保留操作条件作用原理自发反应反应后果结果踩开关食物学会踩开关跌倒了不成人抱跌倒了再起来哭也不爬起来mama母亲亲吻学会发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的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1强化理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是一种刺激物,他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主要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强化在反应前出现(伴随性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在反应后出现(跟随性强化)这两种条件反射原理用于解释人类较为简单的学习比较有效,其中经典条件反射能够解释符号学习,操作条件反射能够解释动作学习,但这两种原理对人类高级学习无法解释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一定的条件反射,即使学生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做出合适的反应。这就是教育塑造人的作用如听到上课铃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保持安静,老师提出问题就要回答问题,回到家就做作业,看到同学摔倒就赶紧去扶,等等特别应注意:这些条件反射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着许多个条件反射如听到上课铃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保持安静铃响(刺激)回到座位并保持安静(反应)包含一系列的刺激-反应活动:铃响-分辨是什么铃声(时间回忆和事件回忆)-停止当前活动开始往座位上走-坐下-不说话以上每一步都是对上一步的反应,同时是下一步的刺激,这就是条件反射的联结人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复杂程度比Pavlov的狗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复杂程度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在教育中凡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建立某种反应的联结的同时呈现反应所得到的结果都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如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的同时告诉学生如果按时交就加一颗星,如果不按时交就不许坐着听课,学生就会将按时做作业与加星、不按时做作业与站着听课联系起来,做作业的行为会受头脑中记住的这样的奖惩措施制约。当然,这样的条件反射不是一次形成的学生常常会记不住老师的要求和奖惩措施,这需要反复教育,特别应注意奖惩要兑现在教育中凡是教师并不是事先说明做某事之后会得到什么结果,而是学生做了某事之后再施加强化措施,这种做法就是形成学生的操作条件反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学生的很多知识是在生活、学习、与人交往中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体会而获得的。他们做这些事之前并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只有得到了某种结果后才知道这件事能不能做、这样做行不行。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尝试都属于操作条件反射(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斯金纳建议,利用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安排程序教学,以更有效地呈现与学习教材。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度。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逻辑序列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程序教学过程:3、桑代克的试误说(尝试-错误说)(1)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2)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试误建立的(试误说)(二)尝试-错误学说的基本规律练习率效果率准备率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一。图4.1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一尝试——错误学习模式对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借鉴意义:1强调在“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阻止消极后果。3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在学习结束后不时的进行练习4分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行为主义对课堂教学的意义:1优化课堂刺激2恰当使用必要的强化3对教师期待的学生行为进行恰当的强化(二)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学习受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支配。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经典实验猩猩解决问题的实验实验如右图所示。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胡乱的冲撞,而是在反应前,要有“验证假说”的思考。2学习的本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认知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对完形——顿悟说的评价:1是最早的一个认知形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是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对反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机械性、片面性有重要意义。2但是这个理论与桑代克的理论并不是互相排斥和对立的。3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4。尝试-错误和顿悟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和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复杂创造性的问题则要经过尝试-错误达到顿悟。(二)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托尔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新行为主义已经远离了早期行为主义的刻板的S-R的观念,在S与R之间引入了新的变量(O-机体变量),认为学习结果不仅取决于S-R的使用程度和强化的运用,而且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如年龄、经验、期待、生理状态、遗传特征等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最著名的是认知地图的概念。他的实验是训练白鼠跑迷宫。通过实验他发现白鼠不是那种“一根筋”的动物,它们在迷宫中有多种选择。当一种选择受阻,它们会尝试另外的选择。这说明白鼠的头脑中储存了有关迷宫的完整的路线图。白鼠的行为受路线图的控制。特别应注意的是:白鼠能够选择捷径。这是一种很高级的行为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所有的线索并且将这些线索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进行分析和综合。托尔曼和格式塔学派一样非常看重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整体认知,即将解决问题的所有条件结合起来考虑以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巴特利特的图式论巴特利特
本文标题: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