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第一节土地资源构成的气候要素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一.气候要素的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气候光温水影响植物生长土壤母质风化土地资源的形成条件形成各种土地类型气候要素对土地资源影响的特点长期性连续性是古代、近代和现代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3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幅射。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为1.68x1024kcal,约为2000亿吨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45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太阳直接辐射:太阳的平行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产生的辐射,是影响土地资源的主要因素散射辐射:在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形成的辐射。两者称之为总辐射。入射到土地上最大热能值利用下式计算出:W=cr2sinh式中:c为太阳常数,等于1.94cal/cm2.minr为太阳视半径h为太阳高度角6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120kcal/cm2以上。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区域西北高原东部平原西藏高原四川盆地总辐射量140~160120~130160~200〈100我国主要区域总太阳辐射量(单位:kcal/cm2)7(1)太阳总辐射量的变化规律日变化:白天:低高低正午:最高夜晚:零年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8(2)光照指标光照强度(照度)是指可见光0.4—0.7μm的平均感觉,其单位为LUX,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在此先讨论光照。9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较多,在3000h以上,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四川、贵州地区的日照时数较小,四川峨眉仅947h,贵州道真仅1068h这就是“蜀犬吠日”,“天无三日睛”等谚语的基础。在东部季风区,其日照时数由南向北增加,时数由广州的1910h到哈尔滨即增到2650h光照长度(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简称日长。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着。我国的夏至日由最南的12h多到最北的近18h,可能有5—6h的变化。长日照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夏作物,当日长增长时即能完成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而成熟;短日照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秋作物,当其日照时效变短时则由营养生长而进入生殖生长。10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各部分的比例。这种比例随纬度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如海拔较高的干旱区,土地的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大,而湿润的南方虽然温度允许,但宜于农业垦殖高度低于北方,例如河北省北部山区的农业星殖高度可达900m,而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的农业垦殖高度也仅是相类似的高度。112.热量资源植物生长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由温度来决定。(1)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在太阳辐射投向于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本身的形状、地球对太阳的位置以及其行星运行的宇宙因素等,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大致与纬度相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所谓寒带,温带与热带的划分。东部季风区我国气候分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12气候分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13由于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气候主要是干燥度和温度变化,在亚带的划分上加上区域性或气候特征西北干旱区干旱中温带干旱暖温带青藏高寒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1415(1)常用热量鉴定指标A.农业界限温度指示农业作业的温度。包括通过界限温度的日期、持续日数日平均温度≥0℃日平均温度≥5℃日平均温度≥10℃日平均温度≥15℃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表示冬季已过,秋季日平均稳定通过0℃的日期结束表示耕作停止。≥0℃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或温暖期日均温≥5℃的持续期可作为生长期长短的指标,称为生长期或植物期喜温作物在≥10℃才开始生长,一般作物才开始活跃。日均温≥10℃的持续日期称为生长活跃期稳定通过15℃以后,喜温作物开始迅速生长16B.活动积温指某一期间内某一界限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包括温度强度和温度持续的时间两个方面由于大多数作物要在10℃以上才能活跃,因此≥10℃的活动积温是鉴定某地区对农作物的热量供应中广泛应用的指标。一般多年平均积温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热量况根据需要也可以计算≥0℃、≥5℃、≥15℃的活动积温1718C.无霜期是指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一般无霜期为100天者,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天者,可以种植喜凉作物,无霜期大致与>0℃的积温2500℃相一致,例如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无霜期可达180一200天;洞庭湖平原可达250—300天,南岒以南则可大于300天,西双版纳、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二19D.年绝对最低温的平均值作物能否越冬,低温是决定作物栽培界限的主导因子年绝对最低温的平均值即可作为鉴定某地区对某些作物越冬是否有利的指标203.降水资源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21(1)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A.空间变化400mm等雨量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22B.时间变化①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②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在其它类型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232425(3)湿润系数KK=大气降水/蒸发量干湿程度K值干湿程度K值过湿1.5--2.3半干旱0.7--0.5湿润1.2--1.5干旱0.5--0.3润(正常)1.0极干旱0.2--0.126(3)干燥度D各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ΣTx---≥x℃的积温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反之,愈干燥。D=0.16×ΣTx同期降雨量27(4)降水指标降水量:是指降落到地面未经流失、渗透和蒸发而形成的水层厚度(单位:mm)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1日或半日为单位时间)降水距平:某地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极端降水变率:多年中,最大降水距平的绝对值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降水量的绝对变率:多年降水距平的绝对值的平均值降水量的相对变率(或称平均变率):降水量的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28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地学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因素主要集中于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方面,它主导着区域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也是区域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严重影响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29一.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一)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名称切割程度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极高山强烈切割50001000高山强烈切割3500~50001000中等切割500~1000轻微切割100~500中山强烈切割1000~35001000中等切割500~1000轻微切割100~500低山中等切割500~1000500~1000轻微切割100~500丘陵多数500100山体的形态分类30海拔高度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31(二)地面坡度1.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坡度坡度类型农业利用及其对策措施3°极缓坡条件良好,十分适宜农业3°~7°缓坡适宜农业,一般可机耕8°~15°中坡适宜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水保措施16°~25°微陡坡可作为农业或林业用地,但必须采取工程与林业水保措施26°~35°陡坡只能用于林业,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蚀35°极陡坡只能用于林业,极易产生滑坡、崩塌322.地面坡度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坡度(度)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及其对应措施0.3低平地地势低,排水不良,需机耕提升排水0.3-2平地城镇建设的理想坡度,各项建筑、道路楞自然布置2-5平坡地铁路需坡降,工厂及大型公共建筑可布置,但需适当平整土地5-10缓坡地建筑群及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次要道路不受影响,不需设人行梯道10-25中坡地建筑群受限,宜阶梯状,车道不宜垂直等高线,需设人行梯道25-50陡坡地过陡,除供园林绿化外,不宜作建筑用地,道路与等高线锐角斜交布置,应设人行梯道33(三)地貌类型地貌形态类型山地极高山高山低山中山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指地面上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其周围与平地交界部分有一明显的坡度转折.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程100m以上在低山周围,面积较小,相对高度较低的山地.坡度较缓、坡脚线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走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有人将高程上限定为500m,相对高程50~100m海拔较高的大片完整而平坦的高地,分为山原和台原,海拔1000m,相对海拔500m地势起伏微弱的广阔平地,分为高平原(海拔200~600m),低平原(海拔0~200m)周围是高原或山地,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341.丘陵类型与丘陵沟谷类型丘陵类型丘陵沟谷类型类型相对高度(m)坝200米高丘100~200宽谷100~200米中丘50~100中谷50~100米低丘20~50窄谷20~50米缓丘20狭谷20米352.平原的类型(1)扇形地平原一般沿山麓分布,所以也称之为山麓平原。一般扇顶物质粗,地形高,坡度大.到扇形中、下部,其物质质逐渐变细,坡度逐渐变小,面积逐渐扩大,海拔逐渐变低。扇形地平原区一般水资源丰富、排水条件好、土层深厚,土地利用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及居民点的分配。36(2)冲积平原河流到达平原以后,由于平原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广大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由于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故均为我国的耕地和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河流阶地37(3)湖积平原在地质构造的沉降低洼区,由于流水补给而形成湖泊,一股均为静水沉积,质地粘重,肥力较高。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白洋淀、微山湖等淡水湖盆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西北干旱地区的内陆湖泊往往有盐化特征,因此湖积平原多用于牧业。湖泊的一个共同地质发展历史都是最后被淤泥填塞而干涸(4)滨海平原滨海平原一般均产生于沉降性海岸,其中包括河流三角洲和海积平原两种。河流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人河口附近的沉积;
本文标题: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