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案目录:亲近文学:1、为你打开一扇门2、繁星3、冰心诗三首4、“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年华:5、往事依依6、幼时记趣7、十三岁的际遇8、伟人细胞民俗风情:9、社戏10、端午日11、本命年的回想1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我的思念是圆的)多彩四季:13、春14、三峡15、济南的冬天16、夏关注科学:17、斜塔上的实验18、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9、叫三声夸克20、《梦溪笔谈》二则(以虫制虫、梵天寺木塔)奇思妙想:21、天上的街市22、七颗钻石23、蔚蓝的王国24、皇帝的新装专题:狼、母狼的智慧《幼时记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惩罚强暴、同情弱者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像。教材分析与教法分析:1、这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2、本课设计如下:(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2)、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的“趣”;(3)、第三课时,进行联想和想像训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导语设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2、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第二课时1、根据上节课的下面看到的情况,对表现好的同学作出肯定,并请二位同学为代表,把他们做的翻译文章读一读,指出优点,对明显不足的地方指出改进办法。如“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字词;省略成份的句子短语:“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固定结构的理解:“作……观”、“以……为”、“……为所……”等。2、正确地朗读能够有助于正确地理解文意。(指出有些翻译不到位的地方而原因是朗读不正确的句子进一步强调朗读对理解文意的作用。)(下面,完成朗读训练,分四步:1、请同学朗读;2、教师范读;3、分段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指出有问题,再读一次);4、全班齐读全文。3、析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可以通过下面设问:(1)、从文找出一个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从中抽出关键的一词。(2)、“物外之趣”文中指哪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3)、你如何理解“物外之趣”一词?第一问:“幼时记趣”表现出什么样的童心?第三课时1、由“探究·练习”一的解决导入,提出上一问第二小问:“幼时记趣”表现出什么样的童趣?(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2、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1)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由“十堰市六中”想到“马家河”,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再举几例:“香烟”、“梨子”“火车”、“金矿”“书籍”“电脑”“游戏”、“学习”(2)想像: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以《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为例,说明什么是想像。(使同学位知道,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并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作为课外作业,要100字左右。)《冰心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能初步品味出三首小诗所蕴含的哲理;2、能体会诗歌对称和排比的句式结构。教材与教法分析:三首小诗都是标准的“冰心体”诗歌,其特点是以三言两语的格言式清丽的诗句,表达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其诗歌以母爱、童真和自然。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生动的形象中报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同时,让学生体会一般诗歌常用的对称和排比的句式结构。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来设想一个情景:一个春风吹拂的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你专注地看着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周围静静的,你陶醉了,有了一种和花儿交流的渴望和冲动。终于,你们开始对话,你们是怎么说的呢?注意,这花的特征——“不知名”、“野花”……(对学生的想像在鼓励之后自然导入新课。)2、品读三首小诗。成功的花(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明确: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取得成功后的具大荣誉,要了解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与牺牲。(2)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引导同学们结合“泉”之“涌”的特征和“雨”之“多”的特征谈)明确:去掉后,不能更好地表现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程度;同时,也不能更好地照应前面的“透”与“遍”字。嫩绿的芽儿(1)“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三句,能不换位?(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这三种事物本身的特点谈。)(2)这首诗的题目是“嫩绿的芽儿”,为什么还要写到“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分析三种事物的内在关联回答。比如,如果没有了“深红的果”,那么,“嫩绿的芽儿”的“发展”也就毫无意义了。)青年人(1)理解诗中“描写”和“着笔”的比喻义。(首先要提示学生,是在什么上面“描写”和“着笔”。可以将“描写”可理解成“度过”,“着笔”理解成“珍惜时间、努力工作”。)(2)诗人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堂延伸“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如“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情的发生总是存在着根源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我们所学的三首小诗都有这个特点,都是寓哲理于形象当中。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是一道中考题,相信同学们能够做得很好!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线星光的暗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意义连贯。(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样的哲理?(说明:这段文字本只有两句,考虑到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多写了一个句子,丰富他们的感知。书,在这里是指“知识”,因此,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意在说明,没有知识,家庭生活中就会缺少美;第二句话说明,没有知识,家庭的生活就会单调很多;第三句话说明,没有知识,一个家庭就会迷失方向。这三句话都意在说明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第四句话要围绕这个主题写,如:“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棵草的荒原。”、“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片绿阴的夏日。”等。)小结1:冰心的诗歌,大都有这个特点,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哲理?留作课后作业。如果说“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的话,那么,“韵律感”就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有“歌”的成份在内,这三首小诗都有很强的“韵律感”,请同学们试着谈谈,它是怎样实现这一点的呢?(这个问题大概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出来,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明确:对整的句式和排比的使用。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的对句,第二首诗的排比结构。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使用这种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再看她的三首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涛,/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母亲啊!/天上风雨来了,/鸟儿躲在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让学生分析这三首小诗是如何体现“冰心体”的特点的。(重在“如何”,即让学生分析:蕴含了什么哲理?使用了哪些手法,让诗歌富有“韵律感的?)《繁星》教案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以纯真的童心去感受星空景物及其妙处;2、体会文中对“星”描写片断。二、教材与教法分析前文是抽象地感受文学的妙处,这篇文章是以“繁星”为具体物象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因此,在这一课中要有意识地淡化前一课中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关于对宇宙和星星的科学认识;而是侧重于第二个题目的检查。三、教学设计一课时;以读激情,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文章用词之妙。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繁星”,虽说常见,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在这篇文章里写出了他看繁星的感受,正如他所说,“望着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小声说话”。听了家人对你们讲的星星的故事,你再看星星时有了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准备一下,谈谈你看星星时的一些感受。[同学发言](10分钟)2、整体感知⑴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星星的一些感受,体验都很深切,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巴金看星星时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边听范读(有条件就用录音范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几次看星的经历,各有什么感受?明确:①、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②、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③、如今——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小声说话。3、析读:⑴、“探究·练习”一;⑵、说说下面词句运用的好处。①、深蓝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②、在星的怀抱里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4、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话,读这些句子和课后要求背诵的文段,朗读到能够背诵。5、课堂作业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霎()眼纳()凉:半明半昧()摇摇欲坠():②仿照第一段写一句话:我爱______________,我也爱_______________,我最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一段150字左右关于“月明星稀”的文字。6、课后作业写一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与星星有关的神话故事,500字左右。《往事依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2、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3、初步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教材分析及教法分析:浓郁的文学性是本配教材的特点,继续上单元的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热爱之情依然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因此,教者将本文的教学首要目标确定为“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对真性情流露的《往事依依》的学习中珍惜金色年华”。本课教学拟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第二课时,品味语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于漪语文教育艺术》P2山东教育出版社)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
本文标题: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