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较繁琐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成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2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3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突破重难点宜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观察、受力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三、说教法(一)教学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以布鲁纳、林格伦、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理论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废止注入式,运用启发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兴奋状态,强化学习效果。(二)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地形形态——地形(地貌)已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很不系统,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顾教学中宜采用实例教学法:展示典型地形的图片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教师投影华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长江三峡图片)师:从这些图片中,你有何启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的一个镜头。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一承转: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呢?(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一:美丽的蘑菇(图片相关文字)在我国的西部沙漠戈壁地区,经常看到的就是这样上面大下面小,好像蘑菇一样的岩石矗立在风中。地质专家的解释是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易被风吹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材料二:火山诞生记(图片及其相关文字)在1943年以前,这座山还不存在,这一年初,帕里库廷村的居民在晴天时听到奇怪的雷声,2月20日,村中的农民发现自己的玉米田里出现一个大洞,还试图用石头去堵塞,但很快洞中涌出岩浆,喷出火山灰。24小时之内就形成50米高的火山锥,一个星期内达到100米。到了3月份,火山灰掩埋了帕里库廷村和圣胡安村两个村庄和数百幢房屋,6月12日大量岩浆喷出,8月份两个村庄全部被掩埋。一年间火山锥已经达到336米高,覆盖了25平方千米的区域,以后一直持续喷发了8年,然后开始缓和,又断断续续地喷发,直到1952年彻底停止喷发,这时的火山锥有424米高,海拔高度3170米高山——帕里库延火山。问题: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后,进一步结合资料,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表格)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借助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激发其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奥妙,对地壳运动的机制提出了几个不同的理论。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影音文件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问题:岩石圈被分为那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有哪些相对运动形式?(播放六大板块运动和板块之间海洋的形成的动画视频资料)问题: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问什么板块边界附近多火山和地震?(学生依据动画视频进行归纳,教师点拨并加以小结。)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运用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活动二(提供图文资料: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幻灯片展示图片问题:说出图中的版块名称?依据版块构造学说相关原理分析,冰岛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发言,教师点评)通过对实事材料的分析,提升学生有效地知识迁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质构造褶皱承转: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教师边演示边解释背斜、向斜、褶皱的概念:用一本书双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视频动画演示背斜、向斜的形成过程)问题: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认识褶皱与地表形态质疑过程(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质疑,并提供“背斜构造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图”)、“向斜构造和发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图”问题: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请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提出修正方案,最后教师总结)在通过背斜谷、向斜山形成的动画演示形成过程通过质疑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原先肤浅的认知得以完善。最后通过动画来形成一个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展示学生的疑难,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断层承转:当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面产生显著位移,成为断层。(教师边讲解承转语,一边用两个粉笔盒做演示。)(播放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视频材料,并引导学生依据视频,思考问题。)问题:断层两侧岩石的运动方向如何?两侧岩石若移动幅度很大,上升与下降部分分别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呈现典型的地堑、地垒景观图)直观形象的认识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知识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师:地表形态是内里外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奠定了地变形态的基本格局。课堂练习,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布置思考讨论作业,培养学生开放性讨论、大胆想象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本文标题: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较繁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803 .html